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消息评析范文

消息评析范文

消息评析范文一动态消息:女孩得救好人已骑摩托去素不相识解囊相助3400元本报讯昨日下午5时许,市交电站陈梓良同志来到团市委宣传活动部,请求为其外甥女寻找救命恩人。

他向工作人员叙述了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7月6日下午2时30分,文昌阁小学三年级女学生刘灿,在黄兴路皇仓湾学骑自行车不慎摔倒,肚子被单车脚踏杆戳穿,当场流血不止,不省人事。

刘灿的母亲是在长沙打工的农村妇女,见到这情景,焦急万分,束手无策。

正在这时,一位中等身材、脸庞微胖的约二十六七岁的青年人对她说;“不要急,赶快送医院抢救!”然后,这位青年人带着他们母女坐上他的摩托车直奔省人民医院。

他抱着小刘灿来到急救室.医务人员马上进行抢救。

由于伤势过重,急需动手术,这位青年当即掏出身上的400元作治疗费用,然后驱车离开医院,几分钟后,他拿来了3000元作为住院费用。

当住院手续办妥后,他转身要走。

刘灿的母亲拉作他感谢救命恩人,并请求他留下姓名。

这位青年说:“救人要紧,莫管我的姓名。

”这时,小刘灿的母亲扑通一声跪下,含泪对他说:“好人啊,请你留下姓名!”但他还是说:“你去照顾女儿,我还有急事。

”然后,这位青年人骑着摩托车消失在人群中。

由于抢救及时,小刘灿已转危为安。

医生说:如果不是送得及时,小刘灿就难救了。

(原载1993年7月9日《长沙晚报》,作者;罗建、颜可锋、蒋建华)评析范文:客观叙述余味悠长一个是“受人滴水恩,定当涌泉报”;另一个则把救死扶伤.视为个人对他人、对社会应尽的责任。

传统观念与现代社会引为准则的碰撞,构成了第四届(1993年度)“中国新闻奖”三等奖作品《素不相识解囊相助3400元女孩得救好人已骑摩托去》一文的全部内容。

这篇消息从报道的选材、叙述方法及表现技巧上来看,这篇530个字的消息,却不失为一篇佳作,值得我们去分析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迪和借鉴。

这篇消息的主题,就是抓住了受恩欲报和施恩不图报这样一种观念上的冲突。

作者通过对一个事件的简洁叙述,突出地把两种观念以及它们的碰撞,形象而动人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作者没有发表任何意见,而只是客观地讲述,没有评论,没有感慨。

但是作者要表述的观点,读者在读完新闻作品后.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也接受了。

题材好,事件本身发人深省.作者只要把新闻事实讲清楚,用不着去引申或抒发什么,就可以达到宣传某种思想,用正确的思想去引导和感染读者的目的。

这篇报道的另一个成功之处,在于他写得很真切。

新闻报道不同于文学创作,文学创作在题材之外,发挥的余地很大。

新闻报道则完全不同,记者笔下,不能像搞文学创作那样搞“典型化”,而只能找典型,找到什么就是什么,不仅不能虚构,连添枝加叶都是不允许的。

为此,记者必须勒于寻觅,勤于深入采访和挖掘,去找真人其事,去找感人的细节。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有些记者(通讯员),不愿在深入来访上下功夫,因而纵有生花妙笔,也写不出真切感人的作品来。

这篇消息在叙述方法上,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文中的叙述方法是采用的平铺直叙的顺序法,即实实在在地按时间的先后顺序,什么倒叙、插叙,一概都没有用。

先是写来人请求为外甥女寻找救命恩人;后是写来人讲述他外甥女骑车不慎摔伤被素不相识的人相助得救的经过.最后写医生讲如不及时抢救的危险。

至此,文章夏然而止,留下悠长的回味。

一般说来,写文章最好不要采用平铺直叙的方法,尤其写通讯更需忌讳。

可是,为什么在这篇消息中,这种叙述方法却使读者兴趣盎然地读下来又不觉枯燥呢,奥妙就出在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具体细节,把事件讲得娓娓动听。

请看文中写的:“肚子被单车脚踏杆戳穿,当场流血不止”;“一位中等身材、脸庞微胖的约二十六七岁的青年人对她说:‘不要急.赶快送医院抢救”’;“当住院手续办妥后,他转身要走。

刘灿的母亲抓住他感谢救命恩人”:“扑通一声跪下,含泪对他说,好人啊,请你留下姓名“’;“这位青年人骑着摩托车消失在人群中……”在新闻采写中,现在人们经常谈论客观报道手法的影响大。

客观报道手法的使用,不仅是个新闻写作中写作技巧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反映记者(通讯员)的采写作风。

一个手里没有过硬的有说服力和感人的新闻素材的作者.无论写作技巧多么高明,你想客观报道也客观不起来。

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乞求于概念化的叙述,不着边际的描写,令人反感的感慨。

现在在报纸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报道,文中并无动人的货色,有的只是记者(通讯员)大段空洞的议论,或作无病呻吟式的抒情,或拼凑一大堆吓人的新名词,或收罗若干句格言警句,以示自己学识之渊博和见解的深遂。

实践证明,这是记者(通讯员)的歧途。

消息评析范文二综合消息取下神像挂地图本报讯(通讯员李钧德记者王方杰) 东黑河是豫南一个只有100多户人家的小村庄,在县级以上的地图上从来不见踪影。

但在当地人觉得最神圣的中堂位置,却有20多户农家取掉神像挂上了各色各样的地图。

东黑河位于河南省上蔡县东北部,地势低洼,村民们因十年九涝一贫如洗.在茅草屋里度日月。

不傍城不邻镇,谁要跑一趟五六十里外的县城,都是轰动全村的新闻。

东黑河穷.东黑河闭塞,东黑河又很无奈。

除了偶然外出看见别处的繁华产生瞬间的梦想,就是在家里挂一幅全神图。

每逢春节,一把香火,几个响头.图的是万事如意,生财有望。

然而,神仙求遍了,东黑河依然穷得叮当响,过着光嫁姑娘不娶媳妇的苦日子。

当外面的风终于吹来时,东黑河人开始探头探脑地闯世界。

1986年春节过后.最远只到过县城,家里从未满过仓的李满仓,带着俩刚成年的儿子,拿着从当民办教师的邻居家借来的一幅河南省地图.徒步北上郑州。

凭着庄稼人的吃苦耐劳和诚实守信,三年时间,他们学会了修理钟表家电的全套技术。

到沿海贩了一阵手表零件,瞅准农村黑白电视销售的空档,建起了一个覆盖几个地市的家电经销网络。

1989年春节,拥有10万元家产的李满仓,在全村第一个用地图换下了自己敬了几十年的全神图。

李满仓这一惊世骇俗的举动,让村里的年轻人彻夜难眠。

几天之后.他们不约而同地进行了神像和地图的“交接”仪式。

从此,广州、大连、北京、新疆,到处都出现了三五结伴的东黑河人。

地图把东黑河与外面的世界拉得越来越近,东黑河人的腿也越来越长。

每到农闲季节,80%以上的青壮劳力都会拿着一张地图走出去,做木工,搞建筑。

他们用勤劳的双手盖起了一座座钢筋水泥或红砖青瓦的楼房,挣来了儿女的学费,养育了自己的老人。

青年木工李列到大连奋斗了几年后,在那里办起了自己的家具商场,被村民们戏称为“东黑河的常驻大使。

36岁的李世英从走村串户替公家收粮,到成立自己的农副产品购销公司,走南闯北,手头总不离一本地图册。

生意越做越大,他们家的地图也由县、地区到省次第更换,今年换了第四次,变成全国地图了。

在他家的《中国政区图》上,有三分之一的省份用铅笔、钢笔、圆珠笔划上了各种记号。

他说:“咱也知道啥叫地大物博,东黑河到底在哪里了。

凡是图上画过的,我都去过了。

总有一天,我会把地图上的所有省市都划上几道。

”年过花甲的李陈氏,尽管没上过学,没学过地理,但她认识地图上的北京、新乡、西安、上海,儿行千里母担忧,她的4个儿子在那些地方打工或工作。

看着地图上一片黄绿色包围着的西安,好像儿子就在身边。

东黑河周围的农民,也外始喜欢地图了。

上蔡县新华书店说,1993年、农民从他们那儿买走了17500幅地图。

(原载1994年4月26日《中国青年报》)评析范文:巧选角度以新取胜所谓角度,就是事物与人们视野之间构成的位置,也就是人们观察事物的位置和方法。

对人、对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正像人们拍照一样.从正面、侧面拍照,形象的美是不完全一样的。

新闻角度,是指作者站在不同位置,从不同的侧面,从一事物同他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比较,去报道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个性特点和思想意义。

任何事物都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诸如一件新鲜事物的出现,一个任务的完成,一项技术革新的成功,一次战斗的胜利,等等,都与多种因素有关。

就一个物体而言,有好几个面,正方体有6个面,三角体有4个面。

构成事物的诸因素和各个侧面,都是新闻报道可以选择的角度。

哪些因素,哪些侧面会给人以新的感觉,新的启示,新的教育,新的指导,选择哪一个侧面更鲜明、更能扣响读者的心弦,就可以选择哪个侧面作为新闻报道的角度。

古人作诗很注意选择一个巧妙的角度,如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一诗中写道:“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并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在大好春光之时,诗人为何不去直接描写国内百花齐放的盛景,却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一枝出场的红杏呢?妙就妙在凝笔写一枝,却能让人想象出园内之多。

写诗如此,来写新闻报道更需要选择一个巧妙的角度。

第五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取下神像挂地图》,在选择角度上可谓胜人一筹。

这篇消息在选择角度上有两个特点:一是从变化中选取新闻角度。

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要选择好新闻角度,就要从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去寻找。

新角度是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结果,它不是记者、通讯员的主观臆断和笔下生花,时刻注视事物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就能使报道不断出新。

以这篇报道为例,他写的是农民生活中的一件新事——取下神像挂地图。

写农民生活的变化,应该说其角度是很多的,比如经常采用的写农村急剧增长的产值利税指标,与拔地而起的高楼、工厂,写农民手中存款的增加,等等。

而本文作者,不囿于已有的老套路,却另辟蹊径,选择了属于那种琐细而不易察觉的新变化,即从农家中堂悬挂物更换交替这一角度,透视中国农民的思想变化,无疑是新闻报道中上乘之作。

二是从以小见大选择角度。

选择新闻角度还有一个大小的问题。

角度,角度,顾名思义就是一角。

因此,在选择角度时,不能贪大求全,如贪大求全,角度选的太大,必然是新老材料掺杂,报道效果也就不佳。

报道角度选择小一点,口子必然就窄,写起来就可以写得细一些,开掘得深一些。

以这篇报道为例,农村上房的中堂位置,几千年来一直是农民供奉祖先灵牌和各种神像的宝地。

但在豫西农村,这块农家最神圣的地方,近年来却挂上了地图。

农民李满仓凭着一张地图建起了一个覆盖几个地市的家电经销网络;80%以上的青壮年劳动力拿着地图走南闯北,做木工,搞建筑,办家具商场;农民李世英拿着地图走村串户替公家收购粮食,办起了农副产品购销公司。

报道中的这些小的事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从封闭转向开放,从传统转向现代,从自然经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沧桑巨变。

广大农民在摆脱贫困、奔向小康的过程中,不仅创造了全世界所注目、惊奇的经济成果,而且在思想上、文化价值现上,经历了从保守到开明,从愚昧迷信到信仰科学的心理嬗变。

真可谓窥一班见全豹,一点水见太阳的以小见大的好角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