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和第二章基础与提升判断题姓名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____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成分和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内环境稳态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不是恒定不变)人体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液、淋巴和组织液×(细胞外液包括血浆不是血液,血液包含血细胞,注意看清楚)内环境中含有多种成分,激素、抗体、淋巴因子、血浆蛋白、葡萄糖、尿素等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对。
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主要含有水、无机盐、血浆蛋白 (包括抗体)、血液运输的物质(气体、氨基酸、葡萄糖、尿素、激素等)。
人体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的含量会升高;血液流经胰岛后,血糖的含量会减少。
对。
在饥饿时血糖浓度低,为维持血糖的平衡,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产生的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增多,主要是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
血液流进肝脏后,由于肝糖原的分解,血糖浓度升高;流经胰岛后血糖由于被胰岛细胞吸收,血糖浓度降低,同时由于胰岛 A 细胞的分泌,胰高血糖素浓度升高。
红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与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与血浆。
错。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在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与免疫调节下由各器官、系统协调作用下实现的。
对。
内环境的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下完成。
二、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神经细胞在静息状态时,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这称为静息电位效应器是指传入神经末梢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人脑的高级功能包括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功能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存在分级调节,也存在反馈调节体液调节是激素调节的主要内容×(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的结合,各种激素与激素受体的结合,抗体与抗原的作用都发生在内环境中。
错。
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发生在突触间隙(组织液);抗原与抗体结合主要发生在血清,在内环境中完成。
激素的受体有些在细胞膜上(蛋白质类激素),有些在细胞膜内(脂溶性激素,如性激素),所以不一定在内环境中。
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是由五个基本环节构成的。
对。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反射。
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末梢)、传入神经(其上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大脑皮层、下丘脑等处)、传出神经、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及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一个由传入与传出两种神经元组成的反射弧中只含有一个突触结构。
错。
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的突触就只有两个,但还存在传出神经与效应器之间的突触(如神经肌肉突触)。
神经元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或抑制的生理基础是 Na+的内流或阴离子(Cl-的内流。
对。
兴奋时产生动作电位,是由于 Na+内流引起的;抑制是由于阴离子(如 Cl-)内流使得膜内负电荷更多,更不容易兴奋。
在完成反射活动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而在突触的传递方向是单向的。
错。
在反射活动中,由于刺激产生的兴奋是在神经纤维的一端,只能单向向另一端传(不同于刺激神经纤维的中端可以双向传导);在突触位置(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因为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激素调节有三个特点:一是微量高效;二是通过体液的运输;三是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对。
激素是由内分泌细胞产生具有微量高效调节作用的物质(蛋白质类、氨基酸的衍生物、脂质);这些物质是通过体液的传送作用于特定的靶器官或靶细胞,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方式(其他化学物质,如二氧化碳、H+、组织胺等也通过体液传送进行调节);激素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器官、靶细胞(因为其上有特异性的受体),作用完以后就被灭活。
促激素释放激素的靶器官是垂体;抗利尿激素的靶器官是肾小管、集合管;促甲状腺激素的靶器官是甲状腺;促性腺激素(雌雄之间没有差异)的靶器官是性腺(睾丸或卵巢);生长激素的靶细胞是全身的组织细胞;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是全身的组织细胞(包括可以反馈抑制下丘脑和垂体);胰岛细胞之间受下丘脑有关神经控制,垂体不产生相应的促激素作用于胰岛细胞。
所有的活细胞都能产生酶,但只有内分泌腺的细胞会合成激素。
错。
除了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不能合成酶以外,所有细胞均能合成酶;只有内分泌腺才能产生激素;同一内分泌腺能产生不同的激素。
细胞产生的激素、淋巴因子以及神经递质等都属于信号分子,在细胞间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
对。
激素、递质、免疫活性物质均是信息分子,在细胞之间传递从而参与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
在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的情况下,人体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的含量会增加。
对。
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吃的食物过咸都会使得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从而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一方面下丘脑分泌由垂体后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尿量减少;另一方面下丘脑将兴奋传导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增加饮水。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靶细胞是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是甲状腺,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是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包括垂体与下丘脑。
对。
激素间的作用包括协同与拮抗作用,促甲状腺激素与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甲状腺激素间的关系属于协同关系;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间具有拮抗作用。
错。
协同作用是指对同一生理功能起相同的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拮抗作用是指对某一生理功能起着相反作用。
TRH 促进垂体的生长发育,并调节 TSH 的分泌;TSH 是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发育,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所以 TRH 和 TSH 之间无协同作用。
协同作用的包括: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协同调节生长发育;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协同调节升血糖;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协同调节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产热,维持体温的平衡。
拮抗作用的主要有 :胰岛素(唯一降血糖)和胰高血糖素。
下丘脑是内分泌腺调节的枢纽,也是血糖调节、体温调节以及水盐平衡调节的中枢。
对。
下丘脑直接或间接调节其他内分泌腺,是内分泌腺调节的枢纽,参与血糖平衡、体温平衡、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还是内分泌腺(产生激素)和感受器(传导兴奋)。
饮食过咸,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的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错催产素参与的调节过程具有作用范围比较局限、作用时间比较长等特点错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对甲亢患者代谢速率较正常人高,但能量利用率低于正常人,所以在长跑过程中更易出现缺氧现象对.长跑比赛中听到“加油”声后,能加速冲刺,其过程是神经调节的结果错肾上腺素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并使软骨生长明显;甲状腺素使呼吸、心率加快,并使体内产热量增加。
错下丘脑是感觉体温变化的主要中枢,是形成冷觉和热觉的部位错冷觉感受器分布在皮肤,温觉感受器分布在内脏器官错三、免疫调节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叫抗原免疫功能过弱会表现出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等×(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是免疫功能过强引起的)吞噬细胞和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又能参与细胞免疫患者通过注射抗体消灭体内抗原的过程称为主动免疫×(注射疫苗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从而获得对特定病原体的免疫能力的属于主动免疫,有记忆性;直接注射抗体获得的免疫能力是暂时的,属于被动免疫,没有记忆性)特异性免疫是人体的第三道防线,是在后天获得的,对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
对。
人体免疫包括特异免疫和非特异醒免疫。
非特异免疫是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和第二道防线(吞噬细胞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是与生俱来针对所有抗原的免疫;特异性免疫是第三道防线(免疫系统),是后天在抗原的刺激下建立起来的针对特定抗原的特异性免疫。
具有对抗原特异性识别的细胞包括 T 细胞、B细胞、效应 T 细胞、记忆细胞以及浆细胞(效应 B 细胞)等。
错。
由于一些免疫细胞(除浆细胞外)表面有抗原识别受体,对抗原具有识别作用,但吞噬细胞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对抗原的识别不具有特异性。
淋巴因子只在体液免疫中起作用,在细胞免疫中不起作用。
错。
淋巴因子可由 T 细胞和效应 T 细胞产生;体液免疫过程 T 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主要是促进 B 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细胞免疫过程中效应 T 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主要是促进相应免疫细胞的杀伤力。
抗原具有异物性,即抗原都是进入机体的外来物质,自身的物质不能作为抗原。
错。
抗原具有异物性(通常是外来的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但自身衰老、死亡、损伤和突变的细胞也当做抗原对待)、大分子性(通常是蛋白质或糖蛋白)、特异性(一种抗原只能和一种抗体或效应 T 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抗体只能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一种浆细胞只能合成一种抗体。
患儿痊愈后若再次感染该病毒,相应的记忆细胞会迅速产生抗体消灭病毒错效应T细胞通过释放淋巴因子攻击被EV71入侵的细胞错血浆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错吞噬细胞可参与特异性免疫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