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注心理健康 促进和谐社会”

“关注心理健康 促进和谐社会”

关注心理健康促进和谐社会——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编辑/祝跃琳邱麟个人心理健康是社会和谐软环境健康的身体是人生奋斗的本钱.是人们享受生活的载体.是我们获取幸福的前提和基础。

也是学业进步、事业成功、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保证。

健康包括人体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大部分.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人体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有二到三亿人存在心理问题,其中抑郁、焦虑和失眠分别占据心理问题榜的前三位。

抑郁症位列世界第四大疾病,全世界的发病率高达30%,我国的患者约有3000乃-。

据我国卫生部公布的资料,我国因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而自杀死亡的人数每年达25~28万。

这些数据表明,心理疾病对人生和社会有着重大的影响,因为人的任何活动都是一种社会活动。

且人的任何活动都是由心理活动来驱使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健康于人生奋斗和社会和谐有着无以伦比的重要。

和谐社会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人格的训练教育,目前我们国家对这方面还重视不够。

事实上在各个智力层次,都有成功与非常成功的人群,和谐社会主要是人与人交流的和谐。

如果大家都有一种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我们就不需要再谈和谐社会,社会本身就是和谐的。

心理健康标准1.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5.能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得当,身材均匀,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易发炎。

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皮肤有弹性。

(其中前四条为心理健康的内容,后六条则为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生理、形态)。

)为什么你会处于心理亚健康呢?1、期望值过高。

在现代社会中,一方面是人们的欲望较强。

另一方面是理想与现实间的差距较大.很多人的主观欲求很高,而真正能够实现的却很少。

这个落差,使人们充满了焦虑。

有的人眼高手低,总是苛求自己.结果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从而诱发抑郁症或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

2、难以适应社会环境。

不能辩证地看待一些社会现象。

不能正确地对待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就容易使自己犯上“心病”。

如对社会的不合理现象看不惯.为自己无力改变而烦躁、郁闷;对个人的谋生本领与现代社会要求问的差距而焦急、无奈;对现实中的分配不公看不惯,为自己的薪酬偏低而愤愤不平或耿耿于怀:对生活里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反差深怀不满,总之。

一个终日受众多负面情绪影响的人,生活中必然郁郁寡欢,也不可能有欢乐的笑脸和愉快的心。

3、学习、工作压力超负荷。

现代生活繁忙的节奏.繁重的压力。

会使一个人的内心感到特别的累。

如担心完不成学习、工作任务。

担心学习、工作中的质量问题,担心学习、工作协调中的各种问题。

担心老师、领导对自己不满意等.这些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调适,就会使人焦虑不安,精神抑郁,也会使人的免疫力下降,引发各种身心疾病。

4、情感及家庭的变故。

感情受挫或家庭变故,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及过激行为。

5、生活贫困会加重心理压力。

一个人在贫困中生活,心理负担会感到沉重,如住房、就学、就医、就业等基本生存条件存在问题.生活的重担会使人难以感到轻松,也容易产生烦恼、自卑、郁闷。

生活就难以愉悦。

携手走出亚健康要保持心理健康.主要应该在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力、心理康复力、自我控制力、社会交往力、环境适应力上下功夫。

1、增强自己的耐挫力。

在人生的过程中,很难做到一路顺风。

很有可能遭受挫折和创伤.当你遭受生活的打击,遭遇失落、失败的折磨时。

你必须具有从心灵创伤的刺激中很快恢复到心理常态的能力。

这种能力的培养,一是对自己不苛求,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懂得欣赏自己的优点和成就。

二是淡泊名利,不论是荣与辱、得与失、升与降,都把它看成是一个暂时的过程。

把自己的眼光着眼于将来,着眼于从今天开始要走的路。

做到了这一点,你的心理就能得到平衡。

2、控制自己的情绪。

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与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有很大的关系。

一个不能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调控的人.郁闷、忧虑、悲伤、焦躁、愤恨就成了他生活中的影子。

生活就只有痛苦而难得欢乐。

有位智者曾经说过:“如果我们不可能做到改变环境,那就必须改变自己”。

当我们面临不良情绪袭扰的时候。

改变自己是最好的办法。

心理自控能力强的人总是快乐、满意、宁静等积极情绪多于忧伤、痛苦等消极情绪,能避免狂怒狂喜、忽悲忽喜,使自己的心情在多数时间能保持乐观开朗.日子就会越过越轻松。

3、不要过于精明。

美国有个叫威廉的心理学家对大量精于算计的人研究后认为。

过于精明的人大多患有心理疾病,这是因为:太精明的人往往事事计较,使自己经常处于焦虑状况:太精明的人与人相处总是担心别人整自己、害自己,总是处处设防,提心吊胆,内心总是不安;太精明的人总是把阴暗面想得太多,把事情想得太复杂,很难轻松地生活,心理负担比一般人要重。

4、不要处处树敌。

有些人心中的烦恼,是因为他们树敌太多,处处与人争斗,使自己经常处于紧张状态。

其实,只要你不敌视别人,别人一般也不会与你为敌。

即使别人与你为敌,你也要努力化敌为友,尽量减少他人的敌意,尽量减少学习、工作、生活道路上的阻力,一个朋友多的人肯定比一个敌人多的人过得轻松和愉快。

5、做到宽容大度。

处理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只要不涉及到是非原则,就不要斤斤计较,做到糊涂一点,可以减少自己的烦恼。

你有一颗宽宏大量的心,能容纳、容忍他人的过失和过错,不苛求别人,你就能得到心情的宁静,烦恼就不会无休无止的纠缠着你。

5、找人倾诉自己的烦恼。

在生活中出现烦恼是常事,把烦恼闷在心里会使人抑郁寡欢。

心理学认为.忧愁、郁闷、烦躁、焦虑等消极情绪是不能累积的.一定要找人倾诉,一定要把它发泄出来。

如果负面情绪积压过多,没有一个安全阀来排泄减压,就可能在某一时刻来个总爆发,酿成由心理问题引发的各种事端。

7、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

当心理压力过大时,要善于缓解自己的情绪,调剂自己的生活。

如遇到工作和生活中的挫折和打击,可暂将烦恼放下,去做你喜欢的事,如体育运动、文化娱乐等,待心情平静之后,再冷静地面对难题。

思考解决的办法。

在日常的生活中,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业余爱好。

如听听音乐、户外活动、看看书、打打牌、聊聊天等。

都可以从生理上缓解紧张的情绪。

小贴士●“世界精神卫生日”是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World Psychiatric AssociationWPA)在1992年发起的,时间是每年的10月10日。

世界各国每年都为“精神卫生日”准备丰富而周密的活动。

包括宣传、拍摄促进精神健康的录像片、开设24小时服务的心理支持热线、播放专题片等等。

以提高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分享科学有效的疾病知识,消除公众的偏见。

2000年是我国首次组织世界精神卫生日活动。

2001年是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精神卫生年,2001年4月7日世界卫生日的主题为“精神卫生”。

●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2001年世界卫生报告》说,目前全世界共约有4.5亿各类精神和脑部疾病患者,每4个人中就有1人在其一生中的某个时段产生某种精神障碍,精神卫生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精神障碍是一类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疾病,精神卫生工作既包括防治各类精神疾病,也包括减少和预防各类不良心理及行为问题的发生。

精神疾患已成为当前我国疾病分类中较为严重的一类疾病。

按照国际上衡量健康状况的伤残调整生命年指标(DALYS)评价各类疾病的总全负担,精神疾患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已超过了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患(WHO,1996年资料)。

各类精神问题约占疾病总负担的1/5,即占全部疾病和外伤所致残疾及劳动力丧失的1/5。

●历年主题:1996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积极的形象,积极的行动1997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女性和精神卫生1999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精神卫生和衰老2000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健康体魄+健康心理=美好人生2001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行动起来,促进精神健康2002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精神创伤和暴力对儿童的影响2003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抑郁影响每个人2004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快乐心情,健康行为2005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身心健康、幸福一生2006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健身健心,你我同行2007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健康睡眠与和谐社会2008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同享奥运精神,共促身心健康2009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行动起来,促进精神健康2010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沟通理解关爱心理和谐健康2011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承担共同责任,促进精神健康2012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精神健康伴老龄,安乐幸福享晚年2013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确定主题为“发展事业、规范服务、维护权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