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史料教学研究综述

史料教学研究综述

◆新课程研究◆史料教学研究综述◆李 进摘 要:史料教学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它是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是历史学科特点的决定和适应高考的需要。

本文对以往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对于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史料教学 高考 新课程改革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一)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主要是一种被动接受历史知识的过程。

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往往是记忆性的活动因素大大超过思考性的活动因素,其主要的表现就是对“既定的”史实和结论进行复述、记忆以至背诵。

然而,这些“既定的”史实和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学生对这些史实和结论又是如何认识的,学生可不可以有自己对历史的看法,这样的问题往往被教师所忽视。

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更无从谈起。

英国历史教学法专家汤普森在其文章《理解历史》中指出:“学校的历史学习,不是把焦点集中在历史本身发生了什么上,而是要集中在我们如何具有对历史的认识。

最重要的是接触和反应探究的过程,获得知识的方法。

其次,才是涉及历史探究的结果:历史的实际情景及其发展。

要达到这样,最好是由学生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而这种运用是广泛的、有思考性的和逐步要求的。

”[1] 2001年,国家启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2003年各科的课程标准颁布。

在《历史课程标准》中,从教学目标、过程、手段和评价方面提出了全新的理念。

新课程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提出在教与学的互动中积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

新课标指出:“对学生来说,对史料的学习可以增加他们对历史的真实感受,直接参与对历史问题的解决活动,而且以史料的形式出现的历史学习问题在学生看来会更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特别是史料的运用为学生的历史思维操作,提供具体的材料,有利于他们学科能力的发展。

”[2]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根据这一要求,一线教师应首先转变观念,积极探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模式。

史料教学法在中学历史课堂的应用无疑是适应新课改,实现学生主体性、学习积极性与参与性的最好教学模式。

(二)历史学科特点决定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时间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

”[3]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或是对过去发生事情的记录或解释,而且客观历史不能重现,因此现在的人们要想了解历史就必须借助史料。

史料“便于人们了解和研究历史的、以往人类文化的痕迹”[4]离开史料,人类根本不可能达到这个目的。

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本,而只是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

”[5]因此,古今中外的历史学家都非常重视史料。

英国学者柯林伍德说:“历史学是通过对证据的解释而进行的”,“历史学的程序和方法根本就在于解释证据”。

6]傅斯年主张“史学便是史料学”[7]的论断,梁启超说:“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

”[8]胡适也说,“历史学就是根据”,历史学家“全《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11年第3、4期20靠用最勤劳的功夫去搜求材料,用最精细的功夫去研究材料,用最谨严的方法去批评审查材料。

”[9]所以,历史课的学习必须借助史料,这是由历史科的特点所决定的。

(三)适应高考的需要自1989年的历史高考卷中首次出现“史料分析题”(后更名为“材料解释题”),而在20年的高考历史试卷当中,史料习题占有的比重不断增加,以全国卷Ι为例,2007年开始除了主观题是材料解析题外,所有的选择题“题干(11个)都是材料创设情境”[10],并一直持续到现在。

自主命题省份的高考试题史料题无不占绝大部分。

高考是对学生高中阶段学习情况的考察与评估,又是对其学习能力的检验,同时也是高校选拔人才的需要。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行,高考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对史料理解和处理、历史阐释和文字表达能力的考查。

所以,教学中应重视史料教学,充分利用史料,这样才能适应新课改下高考的要求。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一)对高考试题史料的研究1989年的历史高考卷中首次出现“史料分析题”(后更名为“材料解释题”),当年的分值仅占全卷的5%,到1995年已发展到20%,后基本稳定在22%—24.7%。

新课程改革后,材料题在全卷中的分值大大增加,以广东2007—2009年的高考卷为例, 三年来高考卷的非选择题部分都是以史料题形式出现,共75分,尽管每年各小题的分值有所变动,但占全卷的50%保持不变,也就是说史料题型已成为历史高考试题命制的主要题型。

关于高考史料分析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以下两方面:1.主要研究材料解析题的试题特点和解题方法。

自1989年,我国的高考历史卷出现了一种新的题型—史料分析题,该题型位于试卷的第四部分,两小题每小题两分共四分,60.下文引自魏源的《海国图志》:“既款之后,则宜师夷长技以制夷。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

”读后请回答:魏源所表达的基本思想是什么?61.阅读下列史料,扼要回答问题。

“第19 条,倘藏匿此奴于其家而后奴隶被破获,则此自由民应处死。

第196条,倘自由民损毁任何自由民之眼,则应毁其眼。

第197 条,倘彼折自由民之骨,则应折其骨。

第199 条,倘彼损毁自由民之奴隶之眼,或折自由民之奴隶之骨,则要赔偿其买价之一半。

”请回答:①上述规定出自什么文献?②是谁、在什么时候制定的?③上列文献反映的阶级实质是什么?此后,第四部分改为材料解析题,而且分数也增加到10分,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从1990年开始,选择题出现了以图片创设情境的试题。

如当年选择题第三题,此后,材料解析题和材料创设情景的题分数不断增加,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大家对这方面也就越来越重视。

出现了很多研究高考材料解析试题的文章。

1989年5月30日,刘胜宜在《谈谈今年高考试题的新题型—“史料解析”》中,根据当年考生答题的具体情况,进一步分析了考生在掌握历史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概念方面存在的问题及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

并提出希望中学生在学习历史中改掉不求甚解死记硬背和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

[11]孙双武提出解答材料解析题应从审题和答题两方面入手,并提出审题时,要处理好审材料、审材料与课本的关系和审题问三个方面的关系。

答题时要区别对待一问一答式材料解析题和写作式材料解析题两种题型的解题方式的不同[12]。

杨华在《规范指导 适应高考—浅析提高材料解析题的解题的能力》中从他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看,指出解题的基本方法可归结为:读懂材料,细心审题,以材料为依据,以课本为依托,结合所学知识《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11年第3、4期21回答。

[13]包留兴以2009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第37题为例,指出我们必须学会做材料解析题的步骤和方法:首先,审读设问;其次,审读相关材料;再次,联系教材;最后,从容作答。

[14]李春斌指出学生做材料解析题有两大“瓶颈”:一是不能充分准确理解材料,二是解题时不知从何处作答或如何作答。

并就这两大“瓶颈”谈了突破的技巧。

[15]同时2003年出版的由周振波主编的《中学历史材料教学与研究》一书,针对高考发展的综合化趋势,对中学历史材料及材料解析题所涉及的考试内容、能力要求、命题趋势、答题要领、解题方法等作了专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6]2.研究试题材料内容本身和在教学中该如何应对何成刚、沈为慧写的《史料缺陷与论从史出——以2009年高考海南历史卷第27题为例》一文中对2009 年高考海南历史卷第 27 题中国近代史上的“教案”问题产生质疑,指出由于命题人对晚清教案的基本概貌并无全面介绍,对于所选取史料在揭示历史现象本质上的局限性没有清醒的认识,从而导致命题出现了不应有的失误。

最后告诉我们,“论从史出”理念的教学实施,最重要的就是需要施教者对于历史问题有一个较为深刻的历史认识,提供全面而客观的材料供学生分析。

如果我们提供给学生的是有缺陷的史料,那么,就不能保证学生“论从史出”的科学性。

[17]李蓉的《新高考史料题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启示》以2003—2009年的广东高考历史试卷作为研究对象,阐析高考历史史料题命制的思路:一、注重知识理解,凸显能力立意;二、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凸显情感价值观;三、关注新学术观,科学指导教学;四、热点问题的隐性介入;五、反映地方性。

旨在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史料的重要性,指导更多的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进行史料教学,发挥高考对中学历史教学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18]王亚明的《用“历史”讲述历史—由2010年高考谈史料教学》一文中指出高考命题材料分析题的原则:一、史料运用的基础性;二、史料选择的典型性;三、史料分析的开放性;四、史料教学的渗透性。

[19]赵玉洁、吴红英《这份“和约”是“一位团民”所拟的吗?———谈 2010 年高考(上海)历史卷第 37 题所引史料的出处》通过论证指出该题的史料并非出自一位团民。

[20](二)对教科书中史料的研究1.教科书中的史料特点"近年来,历史教学界对史料教学越来越重视。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高中学生学习历史课,认识和掌握一些历史资料,学会一些分析历史资料的方法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中学历史教材中,给予学生的历史材料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总的说是由少到多,由浅到深,由零散到比较系统,由单一形式到多种形式。

"[21]"就目前出版的中学历史教科书看,在对史料的编排与运用上,主要有两种模式。

一种模式是以引用史料为主要特征,另一种是以探究史料为主要特征。

并指出中学历史教科书中运用史料,涉及到教材类型、教科书编写、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方式等多方面的问题。

在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和教学实际中,充分发掘和运用史料的功能和作用,合理、有效地编排、运用史料,将有助于全面落实历史学科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的,实现教学方式的真正转变,进一步推进中学历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22]赵荣辉《浅谈历史教科书中的“材料”教学》一文中指出教科书提供的材料,概括起来可分为文字材料、表格材料和图片材料三大类。

对于不同形式的材料,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并就自己的教学实践,略谈几点看法,以供参考。

一、对于文字材料,应视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要采用问题式教学法,设置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理解和运用,以提高课堂效益,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二、对于表格材料,应引导学生透过表面枯燥的数据发掘其深层内涵,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