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货物运输系统的优化分析

货物运输系统的优化分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题目:货物运输系统的优化分析学习中心:重庆信息工程专修学院奥鹏学习中心年级专业:网络 04秋工商管理学生姓名:钟永琴学号:0451880812指导教师:潘家强职称:讲师导师单位:重庆信息工程专修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论文完成时间:2008 年05 月0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现代远程教育毕业论文任务书发给学员钟永琴1.设计(论文)题目:货物运输系统的优化分析2.学生完成设计(论文)期限:2008 年3 月1 日至2008 年5 月 1 日3.设计(论文)课题要求:3月1号-----3月3号论文题目下发,确定题目。

3月4号-----3月20号查阅资料,审核论文提纲。

3月21号------4月5号查阅资料,上交论文初稿,并下发论文格式。

4月6号-----4月18号导师对论文的内容及格式审核。

4月19号-----4月22号针对论文内容、格式进行修改。

4月23号-----4月28号通读全文,对内容错别字及标点符号进行修改。

4月29号-----5月1号定稿。

4.实验(上机、调研)部分要求内容:对自己熟悉的单位或地区进行调研。

5.文献查阅要求:从网上和图书馆查阅资料。

6.发出日期:2008 年03 月01 日7.学员完成日期:2008 年05月01 日指导教师签名:学生签名:摘要在当今社会生活中,运输系统对国民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因而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然而,对于我国的运输系统来说,现在的运输结构和功能已经不同往日了。

本文从运输的发展现状、趋势及其作用和特点出发,引出货物运输最优化的论题。

从我国现在的运输系统结构的不合理和供给能力的不足,总结了我国现状运输系统存在的问题,并对我国运输系统进行了分析和综合评价,得到系统最优化的方案。

最后对货物运输系统进行了总结和展望,认为运输业将得到社会进一步的重视和认同,运输行业将成为发展势头强劲的新兴产业。

关键词:运输系统,系统发展,系统分析目录第1章前言 (1)第2章运输概述 (2)2.2.1运输的作用 (2)2.2.2 运输的特点 (2)第3章运输系统所存在的问题 (4)3.1运输系统的现状 (4)3.1.1 结构的不合理化 (4)3.1.2 运输的供给能力不足 (4)3.2从不同角度表现出的运输问题 (5)第4章运输的系统分析 (6)4.1系统分析的内容 (6)4.2对现有系统的分析 (6)第5章运输系统综合评价 (7)5.1系统综合评价的概念 (7)5.2运输系统综合评价的重要性 (7)5.3系统的最优化方案 (8)第6章结论 (9)参考文献 (10)致谢 (11)第1章前言我国的运输业从很早很早以前就开始了发展了。

我们先丛古代的运输和运输的发展来看。

原始社会人们一开始主要的运输方式是手提、头顶、肩挑、背扛.这种运输方式运输效率非常的低下使得商品不能及时的运输出去人们不能够获得他们所要的利益所以人们的生产的积极性降低从而使得经济不能够发展。

随着原始社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开始了产品交换,产生了局部范围内的小量运输。

后来出现了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产生了货币,商品交换量迅速增加,运输的范围和数量也相应扩大和增长。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从而似的运输业得到了发展。

运输业的发展就会产生相对的叫通工具,从而产生了船和车,船和车的出现使得货物的运输速度变快了,运输的速度快了使得商品能够及时的运输出去,这样的话就会带动人们的积极性(商品及时销售出去了能够获得利益)。

这种情况的出现我过的经济的到了发展。

第2章运输概述2.1运输的定义及其方式所谓运输是指运输工人使用运输工具使运输的对象在一定的线路上发生位移或场所变更的过程。

运输按服务对象不同分为客运和货运。

根据使用的运输工具的不同,货物运输主要归类为海、路、空三种方式。

按其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海上运输、铁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集装箱运输和多式联合运输等几种方式。

2.2 运输的作用和特点2.2.1运输的作用运输业作为社会生产力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是通过完成社会产品流转的运输任务,实现企业之间、部门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把国民经济各部门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着纽带作用;同时,它也保证人们之间交往活动的顺利进行。

运输业在把国家各地区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军事上联结成为统一的整体的事业中起着重要作用。

2.2.2 运输的特点运输的根本特点是运输对象在空间上的位移,但不生产新的产品,它是货物流通过程中的一种延续。

运输业既从事货物的运输,也从事旅客的运输;不仅服务于生产领域,也服务于流通、分配和消费领域。

运输业和各个产销部门有着广泛的直接联系,并影响这些部门在地理上的布局和生产的规模。

因此,运输业的发展规模、速度和水平,必须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要与工业、农业等各个部门保持恰当的比例关系。

运输业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先决条件和基础设施,服务于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人民生活、国防建设。

其经营管理的好坏,不仅反映在运输业自身的经济效益上,同时也体现在整个社会效益上。

运输能力不足或运输不畅通,会给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国防建设带来严重影响。

因此,在安排国民经济计划时应考虑运输业的先行地位,作出优先和恰当的安排。

运输业的运输网分布广、作业线长及其与产销部门的广泛联系,要求运输生产有高度集中的统一指挥和各工种间精确的协调行动。

运输业的产品是旅客和货物在空间的位移,分别用“人公里”和“吨公里”进行计算。

它不具实物形态,不能调拨,也不能储存。

运输业只能储备生产能力,即运输能力,使运输能力留有一定的能力后备。

运输业为运送货物所耗费的社会劳动,实质上是在流通领域内对社会生产费用的一种追加,应当力求节约,以经济合理的运输组织工作来保证提高运输效益。

第3章运输系统所存在的问题3.1 运输系统的现状3.1.1 结构的不合理化交通运输结构是指运输部门内外部相互联系的各个方面的有机比例和构成,在当前的宏观环境下,应抓住机遇,在发展中调整结构,在结构调整中发展,实现交通与经济同步发展,实现交通网络规模结构、区域结构、运力结构、技术结构和投资结构等方面基本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国防现代化需要的目标。

交通技术结构还不适应需求。

总体来说,我国交通基础设施技术装备大大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

从各种运输方式内部看,我国铁路密度小,复线率、电气化率低,行车速度慢,高速铁路还是空白,产业信息化程度也不高,集装箱、冷藏等现代运输发展缓慢,货运重载、客运高速、运营管理自动化等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

公路混合交通严重,道路总体技术标准偏低,通行能力差,抗灾能力弱,高等级公路比重小。

港口大部分装卸设备、工艺、效率较落后,一些主要海港通海航道水深不足,难以适应船舶大型化、现代化发展需要。

民航空管、通信导航技术装备仍比较落后,不能适应飞机全天候起降要求。

此外,在交通运输工具方面,技术状况参差不齐,运力结构不够合理,运输效率和效益较低。

运力结构调整尚不到位从不同运输方式来看,运力结构与市场需求比较仍然不到位。

例如,公路运力结构中,车辆总体水平不能适应公路特别是高等级公路的发展。

货运车辆以中型普通敞篷货车为主,高效低耗的重型货车、厢式货车、集装箱拖挂车和各类特种专用汽车所占比重低;客运车辆老旧车辆多,安全性能差,高档客车所占比例不高;运力布局不合理,农村公路线路上运力相对缺少,缺乏适合农村出行需要的车辆;随意改装车辆和超载运输现象普遍。

船舶总体技术水平低,船舶老化,船队结构不合理,普通干散货船比重高,液体散货船比重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超大型油轮、液化天然气船(LNG)几乎是空白,船舶大型化发展缓慢,船舶平均载重吨位低,内河运输船舶技术状况落后等。

3.1.2 运输的供给能力不足运输供给能力有待提高交通运输供给能力不足仍是当前交通结构调整中突出存在的问题,尤其是铁路干线、公路国道主干线和沿海主要枢纽港专用泊位能力严重不足。

如我国铁路主要繁忙干线客、货共线,运输负荷过重,运输能力持续紧张;公路总里程增加较快,但还未形成具有规模效益的全国公路主骨架网;沿海港口吞吐能力缺口大,尤其是集装箱泊位能力不足;民航主要是基础设施不足,尤其是旅游支线机场能力严重不足。

3.2 从不同角度表现出的运输问题从交通运输自身发展要求来看,目前我国交通运输的主要问题存在于供给能力仍然不足、结构优化矛盾突出、技术进步明显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体制机制改革滞后等四个方面。

解决这些问题,扩大投入仍然是必要的,但主要依靠扩大投资已不能有效解决问题,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从交通运输系统自身的集约化、规模化和效率提高着手,保质保量实现有效增长。

从交通运输服务经济发展要求来看,在经济运行中,社会物流费用越低,经济运行的模式就越合理。

目前,我国的社会物流费用比欧美等发达国家约高一倍。

要减少我国的社会物流费用,就要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提高综合运输效率。

再从交通运输发展的外部约束条件要求来看,交通运输发展实现节约土地资源、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交通运输的总体需求,更有赖于交通运输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第4章运输的系统分析4.1系统分析的内容所谓系统分析(Systems analysis),是指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对需要改进的已有系统或准备建立的新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理论分析或实验研究,从而完成系统目的的重审、系统结构的分析、系统性能的估计、系统效益的评价、系统和环境相互影响的分析以及系统发展的预测,为系统综合、系统规划设计、系统协调、系统优化控制和系统管理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对那些规模庞大、技术复杂、投入资金多、建设周期长的系统,只有经过队真的系统分析,才能保证得到最优方案,避免在技术上大量返工,在经济上造成重大损失。

系统分析的日的在于:通过对系统的分析,认识各种替代方案的目的,比较各种替代方案的费用、效益、功能、可靠性以及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得出决策者进行决策所需要的资料和信息,为最优决策提供科学叮靠的依据。

系统分析不同于一般的技术经济分析,它必须从系统的整体出发,采用各种分析方法,对系统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

对不同的分析对象,系统分析的内容也不同。

系统分析的对象可以分为对现有系统的分析和对新开发系统的分析。

4.2对现有系统的分析分析的目的是对现有系统作进一步的认识,使系统尽可能实现最优运转。

对现有系统进行系统分析时,既要注意对系统的外部进行分析,又要注意对系统的内部进行分析。

对系统外部的分析,主要目的是:根据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研究本系统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当前国家对本系统的政策以及与本系统经营活动有关的各方面的现状,如运输市场和货源的情况、同行业的生产情况、技术水平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