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程改革回顾与反思

课程改革回顾与反思


应 该 回 望 过 去 , 调 整 现 实 , 展 望 未 来 。
作 为 一 个 有 道 义 感 的 教 师 ,
课 改 十 年 , 正 行 走 在 爬 坡 与 拐 弯 的 节 点 上 。
不断深化
假如要远行,就得准备好行囊。
从哪深化到哪? 在哪儿?到哪去?
离开原点有多远?到达终点有多远?
我们不一定知道正确的道路是什么, 但却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太远。
新课程的核心
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发 展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 学习的良好习惯和能力;实现学生 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现代学校制度
教学方式 学习方式 评价方式 管理方式
民主、开放、科学 平等、对话、协商
课程改革的现状
——存在问题尚未真正解决 学校以升学率为主 课程以考试科目为主 教学以讲练为主 考试以背记为主 评价以分数为主
一、第八次课程改革相关背景与反思
2000年12月23日,李岚清同志在中南海专门听取了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汇 报,全面肯定了教育部的改革方案; 2001年6月1日,教育部党组审议并通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及《义 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方案》和18个课程标准(实验稿); 2001年7月召开工作会,确定全国28个省、直辖市的41个区县为第一批国家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实验区,印发了《关于开展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的意见》,全面部 署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验推广工作。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课程改革目标
课程结构的创新 ——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
课程内容的突破——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
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
建立新型的教与学方式——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
2004年,广东、山东、海南、宁夏进行新课程实验 2005年,江苏省进行新课程实验 2006年,福建、浙江、辽宁、安徽、天津进行新课程实验
课程的主要问题:

课程规定性、统一性强,缺乏灵活性、多样性和选择性,难以 满足学校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内容陈旧,脱离实际,忽视学生生活经验,难以反映科技和社 会发展的新成就; 教学观念落后,方法单一,学习方式被动,缺少自主创新和实 践的机会;教学过程应试倾向严重; 评价的手段、内容、方式、目标单一;过于追求考试结果,忽 视学生的发展过程; 管理权高度集中、统一,学校、教师自主权不足。
北美、欧洲、东亚等20多 个国家和地区90年代以来 课程改革:都围绕
1. 如何培养合格公民; 2. 如何发展学生终身学习 的愿望和能力; 3.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 4.如何革新学校制度; 5.如何使学校成为以人的 发展为核心的学习共同体
课程标准的非标准问题
缺少国家课程学业水平标准
课程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和层次要求应该是什么?
课改十年,我们已经交卷的 1.更新了思维——触动了传统观念 2.升级了装备——适应了新编教材 3.开辟了疆土——拓展了教学时空
4.重编了程序——转变了学习方式
课改十年,我们没能答卷的 1.被知识绑架——没能为学生减负 2.违心地评价——没能正确地导航 3.相当地近视——没能够远望未来 4.全面城市化——抹杀了传统生存空间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改革评价机制——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改进校内评价,推行学生学业成绩
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建立教育质量监测机制;
调整课程管理权限——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
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和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
2002年原则上各省在所属每个地级市确定一个省级实验区,全国实验规模达到同年级 学生的10%-15%;2003年达到35%左右。 2003年秋季,在两年实验的基础上,修订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方案、各学科课程标 准、《地方课程管理指南》、《学校课程管理指南》和中小学评价与考试的改革方案 2004年进入全面推广阶段,全国起始年级启用新课程的学生数达到同年级学生数的 65%-70%。 2005年秋季,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原则上都启用新课程。
——麦肯锡资深咨询顾问奥姆威尔·格林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