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促进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的思考

关于促进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的思考

关于促进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的思考作者:王玉庆来源:《中国市场》2013年第03期摘要:气候变化与金融危机触发了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秩序的深刻变革,实际上是一场绿色经济的变革。

对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概念进行了比较分析,并认为绿色经济产生的背景是自然资本日益稀缺、社会资本错误利用新技术创新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了机会,对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提出了观念更新、制度建设、绿色技术、产业链环节创新、政府对创新技术的扶植等建议。

关键词: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技术中图分类号:F123;F20521世纪头10年,有两件大事是涉及到全球几乎所有国家、所有人的。

一是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尖锐地摆在了各国政府和全世界人民面前,怎么看待、应对与解决它,目前还争论不休。

二是金融危机。

一件与经济生活密切相关,一件和环境和生活密切相关。

这两件大事的爆发触发了一场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秩序的深刻变革,这个变革实际上就是一场绿色经济的变革。

一、绿色经济的概念首先,笔者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这三者的关系角度出发,对绿色经济及绿色发展的概念进行说明与辨析。

(一)低碳经济低碳经济实质上是议论如何合理利用能源的问题。

一是如何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因为化石能源要排放温室气体二氧化碳。

二是要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源,三是要节约能源。

有些非化石能源,即可再生能源,要充分利用它。

低碳经济主要是围绕能源的使用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

(二)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主要是针对资源来说的。

环保常常有句话,“没有废物,只有放错了位置的资源。

”中国最早把从事“环保”工作称为“三废”,1973年成立了“三废”办公室。

当时很多专家根据国际上的经验,认为实际上是一种放错了位置的资源。

如何使这些资源能够循环再利用,是循环经济需要解决和研究的课题。

既包括可再生的,也包括不可再生的资源。

笔者认为,循环经济重点解决的是不可再生的资源。

如各种矿产资源,但是能源不在此列。

能源一般不讨论循环问题。

它只能接替利用,不能循环。

循环主要针对资源来说。

特点是不可更新的资源。

为什么这些资源可以循环利用呢,各种矿物资源,虽然矿产可能开发殆尽,铁矿价格越来越高,铝矿、铜矿,稀土等等,但物质是不灭的,铁矿开采完了,拿废钢铁炼钢。

现在发达国家,把废钢铁回炉再利用比例已经相当高了,已经超过了用铁矿石消耗来制造钢铁。

(三)绿色经济绿色经济是个更综合的概念,较前二者而言,低碳经济是主要针对能源的,绿色经济主要是针对资源的,而绿色经济是一个总的概念。

如何理解绿色经济呢?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11年发布了一个报告,对绿色经济的定义是:可促成提高人类福祉和社会公平,同时显著降低环境风险和生态稀缺的经济。

绿色经济本身还是经济,对经济有增长、有促进,同时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在这个条件下,同时显著降低环境风险和生态稀缺。

从这方面来理解,经济发展的模式使财富的实现不一定以环境风险、生态稀缺和社会分化日益加剧为代价。

在经济发展中如果不加以注意的话,GDP即使增长了,财政收入增加,人民收入提高,但是环境在恶化,收入差距在扩大。

如何能够在环境生态不恶化、收入差距又不扩大的情况下来发展经济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四)绿色发展绿色发展可以视为发展绿色经济的简称。

包括经济、社会、环境三个系统的协调发展。

本文更侧重讨论经济的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一方面要求发展绿色化,另一方面绿色要创造发展。

下文从这两个角度来理解绿色发展。

1.经济发展的绿色化发展的绿色化是指现有的各个经济部门、行业在发展中要把环境要求和资源消耗作为一种刚性的约束,做到低污染甚至无污染,高效利用资源和能源,以达到经济增长与资源能源消耗的增长和环境恶化脱钩。

即经济在增长,但污染物的排放没有增加,维持稳定,有的甚至还在减少,经济呈上升趋势,环境恶化呈减缓趋势。

同时也要求把投资放在恢复自然资本的存量上,即包括森林、草原、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修复和促进增长进行投资,在发展中实现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系统的目标。

这一点有些发达国家已经做到了。

2.绿色创造发展绿色创造发展是指一切用于改善环境、治理污染和节约资源的投资和资源资本的合理利用,又将推动经济的发展,创造就业岗位,达到消除贫困、改善民生的社会经济目标。

一方面是经济发展,解决环境问题;另一方面,解决环境问题的这些措施,对自然资本进行投资,反过来我们合理利用它,又会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比如我国环保产业这几年发展非常快,实际上它对经济是拉动的,对就业、对消除困难都有积极作用。

例如,自然环境非常好,生态保护不错,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绿色经济产生的背景关于绿色经济产生的背景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自然资本的日益稀缺;二是资本的错误使用;三是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使绿色经济成为可能。

(一)自然资本的日益稀缺工业革命以前或者说再早一点时间,人类就一直在和自然打交道。

不断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自然反过来作用人。

那时候,人口相对于丰富的自然资源来讲是比较稀缺的,自然资源是非常丰富的。

当时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的经济发展目标,内燃机、蒸汽机的发明使得一个人可以干十个人的活。

后来电的发明,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工业化革命几百年以来,人口日益增多,现在达到了70亿,预计将来要达到90亿,而自然资本却日益稀缺。

有观点认为,有些国家环境问题已经解决得很好了。

但是老的环境问题解决了,新的环境问题却给人类生存带来更大的威胁,比如气候变化、臭氧层的枯竭、持久性的污染物污染、生物多样性的锐减、土地荒漠化等等。

所以一些学者开始反思,如何看待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提出应该把经济看作环境的子系统,而不是把环境看作经济的子系统,这是人类对赖以生存的自然认识上的一个根本转变。

可以把它比作为哥白尼推翻了托罗密地心说,创立了日心说。

中世纪以前,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认为地球是中心,太阳是围绕着地球转的,这是托罗密的地心说。

哥白尼提出来应该是太阳为中心,地球围着太阳转,彻底改变了人类对自然宇宙的认识,这样现代科学特别是天文学、物理学有了长足的发展。

过去认为环境问题是因为经济发展引起的,注意一下就可以了。

认为环境是经济的一个子系统。

而现在,人类的一切活动,特别是经济活动,都是建立在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基础之上的,应该把它看作为环境的子系统。

这个改变是非常重要的。

过去人口数量相对少于地球面积,生产力不够发达,自然资本非常丰富,但是工业化以来,自然资本就日益变得稀缺了。

据野生生物基金会的研究,地球生产力生命指数在下降,20世纪70年代中期,人类生态足迹就已经达到了地球的承载能力,80年代就超过了,现在已经超过了它1.5倍,这体现了自然资本的日益稀缺。

(二)资本的错误使用此处资本主要是指社会资本,即一般意义上理解的资本。

当前源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涉及全球范围金融危机,揭示了单纯追求经济指标增长,无节制地满足人类对物质消费的欲望和对财富的追求,大量资本涌入房地产、矿物燃料的开发及一些金融衍生品,而很少投入对改善环境、保护生态、提高能效的有益领域和相关的基础设施,这种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中国目前也是这种情况,前几年房地产业和股市吸收了大量资金。

同时大力发展钢铁、煤炭与铝等有色金属,以致国内资源匮乏,需要从外国进口。

中国一进口,物价就涨。

实质就是单纯地追逐利润,而这些资本很少用于投资改善环境、保护生态、提高能效及一些相关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比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等,森林的保护、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等等。

这样不但使人类走上了与自然对抗的不归之路,而且使经济受到了重创。

股市不景气、房地产遇到了新问题、美国爆发了全球性金融危机,如何走出困境,世界许多国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200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就发出了实行绿色新政、应对多重危机的倡议。

2011年又发布了迈向绿色经济,通往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的各种途径。

绿色经济不再是一种概念,或者不仅仅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而是已经正式走上了世界历史的舞台,拉开了演出的大幕。

(三)科技的巨大进步使绿色经济成为可能科学技术是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的直接推动力,每次重大的科学技术突破都会带来经济社会的变革,甚至形态的变化,同时经济社会的发展又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创新。

但是新技术的发明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经济发展、财富增加、便利人民生活的同时,往往给环境、人类身体健康带来持续的危害。

比如持久性的有机污染物,很多都是化工产品。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作出改变,研究技术,不再仅仅是为国家创造GDP,为企业创造利润或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是从生命健康和生活环境本身需要出发,从生命周期的全过程考察其对环境的影响。

正是因为科学技术进步,才使绿色革命成为可能。

比如,现在新能源技术、节能环保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循环经济技术发展很快,这些技术的突破使推动绿色发展成为可能。

三、促进我国绿色发展的政策建议首先是观念的转变。

“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的五个部分之一。

多年来中国一直强调市场经济,强调提高效率,强调创造财富,社会物质化的现象较为严重。

在这个大潮中间,下一步的发展要靠文化、精神和意识形态。

制度显得非常重要,但制度需要人来制定。

要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份,借鉴西方国家的优秀文化,才能把握住将来社会发展这种单纯物质化的趋势和潮流。

第二,关于制度的建设。

人的行动不完全取决于认识和观念,还取决于现实的利益与外部的压力。

到地方去调查的时候,县委书记、市委书记,也包括一些省领导,对于环境保护的理论研究非常深入。

但是落实与实施起来就差强人意。

因为有现实的各方利益需要均衡。

对于现实利益的约束靠制度。

好的制度可以产生一个导向,使利益导向有利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不是单纯地去追求某一项。

所以制度的建设非常重要,制度建设也是解决体制机制问题的根本。

要靠制度、法规、标准、规范与法律的建立与实施。

第三,关于绿色技术。

要重视科技创新,但是科技创新不应该笼统地谈。

应该提倡绿色技术的创新更为重要。

过去的技术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攻方向,现在技术的研发方向应该把自然的效果和环境的影响作为这个技术是否先进的最重要的指标。

新技术产生后,产品与技术应用过程到底对环境影响有多少、对污染有多少贡献?这应作为技术是否先进的重要指标。

中国人口众多,就业是大问题,提高劳动生产率倒不是最为紧迫的。

是否节能、节水、节材,是衡量技术是否先进、是否需要推广的标准。

政府致力推广的一切新技术都应该将资源效率、环境影响作为指标。

有些产品看起来很先进,比如电动汽车在都市行驶认为是零排放,但生产过程当中,特别是电池不加以改进,就是重大污染源。

电动自行车所使用铅酸蓄电池是国家铅污染最主要的来源,前几年全国发展了两千多家生产铅酸蓄电池的工厂,加工条件非常恶劣,很多工人、儿童铅中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