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经济的变动与发展当今,中国的经济日益发展,国力渐强,虽然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社会在发展,国家在强盛这是事实。
在我们不断取得进步的同时,回望中国近代那段屈辱史是每个中国人了解自身民族历史,牢记历史使命的不可缺少的一步。
从经济角度来说,探究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变动既是对中国经济更深层次的了解,也是通过以史为鉴,牢牢把握历史机遇,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是传统小农经济不断分崩瓦解,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到后来三大改造消失,这其中又分为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经济。
鸦片战争前,中国经济以自然经济为主。
自然经济是与商品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形态,男耕女织是其鲜明的写照,它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
它在早起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到了后期,其生产规模小,经济单位分散,生产技术守旧,生产环境封闭等特点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强行打开了天朝大国的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此,传统中国经济开始出现天翻地覆的变化。
这变化首先反映在传统的家庭手工业上。
据当时一个名为包世臣的人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棉布三分之一。
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
松太布市,削减大半,去年棉花客大都折本。
”i从此可见,外国列强对中国传统手工业的打击。
虽然在鸦片战争前,中国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
芽。
资本主义萌芽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初级形态。
鸦片战争后列强的侵略,洋货的大量涌入对自然经济的瓦解起了关键作用。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传统的家庭手工业,主要是家庭手工棉纺织业开始走向衰落,并且与农业分离,以男耕女织相结合为特征的小农经济结构开始走向瓦解,即:纺与织分开,织与耕分开。
另一方面表现为,农业生产进一步商品化,其中包括经济作物的扩种和粮食生产的商品化。
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服从于国际市场的需要,日趋商品化。
减少了它们在农业经济中的自给自足的成分。
这也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同时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ii。
值得一提的是,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瓦解并不是全面彻底的,它是不均衡的资本主义入侵较早的沿海、沿江及交通、商业比较发达的地区,解体的速度较快,边远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解体的速度比较慢。
帝国主义的对中国的侵略一方面沉重打击了自然经济的发展,使得许多以手工业为生的农民破产,给他们带来了灾难;另一方面,自然经济的瓦解,也为接下来民族资本主要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等空间,是历史发展的进步。
鸦片战争后,对着帝国主义的不断侵略,来华商船不断增多为了维修船舶,外国商人投资擅自设立船坞。
为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劳动力,外国商人在中国通商口岸非法开办了一批加工厂,如砖茶厂、缫丝厂等。
从此,外商企业在华兴起,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华产生。
iii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逐渐控制了海关管理权,铁路修建权,矿权等。
西方资本主义先后投资经营轮船公司,铁路,矿山等。
甲午中日战争
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允许外国资本在华设厂,使得列强在华资本输出合法化。
此后,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投资设厂。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由于享有政治、经济特权,在中国近代的经济成分中居于垄断地位。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具有阻碍作用的,这是最主要的。
对近代中国的掠夺,使得中国主权进一步丧失,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同时中国资金的大量外流使得对列强的贷款大量增加,中国经济的发展受外国资本的控制进一步加深。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膨胀使得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空间缩小,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的发展。
不过从客观上讲,它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带来了相对更为先进的生产方式,引进了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经济制度、经营管理方法和科技人员,为民族资本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同时也促进了广大有识之士向西方学习。
在外国列强打开中国大门开展大肆掠夺的情况下,以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开始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求富自强”等口号开展洋务运动。
他们以政府名义兴办军事工业,且大多采取“官办”“官督商办”的形式,采取机器大生产。
如江南制造总局,天津机器制造总局等。
后来又涉及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
这是早期的官僚资本。
到了辛亥革命以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官僚资本依附军阀和外国列强进一步发展。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逐渐形成了路人皆知的四大家族,也即出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他们一方面依附于帝国主义财团,一方面利用自身
权利发展资本企业。
抗日战争时期不断膨胀,到1941年底已占全国资本总额的一半!iv官僚资本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引进了西方的机械化生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但它同时也是落后的产物,尤其是到了后期,成为搜刮百姓和民族资本的工具。
在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的夹缝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艰难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是在外商企业的刺激下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下产生的。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了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到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一战期间列强被迫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得到进一步发展。
然而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官僚资本主义逐渐垄断中国社会经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以及抗战结束后,美国加紧对华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日益萎缩和破产。
民族资本主义,其发展的最初动力和源泉不是企业家对利润的追求,而是出于“实业救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从产生起,它就先天不足,缺少资金,技术和人才。
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受到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的威胁。
正如近代中国的命运,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是一部斗争史!它的产生和发展导致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力量的发展,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也导致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1953年到1956年,新中国进行了三大改造,官僚资本,外国资本被没收,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对民族资本进行了赎买政策,将其转为社会主义国有制。
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经坎坷,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那些为民族经济,民族命运不断探索,不断奉献的前辈,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现在的我们,在和平年代应该更加自强奋斗,不懈努力,共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BY DEVOFI MARKETING 11-1 BFU
2012.05.01
i引自百度文库/view/48879b23af45b307e87197f7.html
ii引自人民教育出版社
/gzls/js/tbjx/kb/bx2/jxck/201103/t20110311_1026826.htm
iii引自历史风云网/article/html/8064.html
iv引自百度文库/view/95acd9acdd3383c4bb4cd2d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