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事诉讼法课件

民事诉讼法课件

第一章民事诉讼法概述第一节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一民事纠纷与民事诉讼(一)诉讼的概念诉讼是指司法机关和案件当事人在其他诉讼参与人的配合下为解决案件所进行的全部活动。

(二)民事纠纷的概念所谓民事纠纷是指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以民事权利义务为容的社会纠纷。

民事纠纷的主要特点1.民事纠纷主体之间法律地位平等。

2.民事纠纷的容是对民事权利义务的争议。

3.民事纠纷的可处分性。

民事纠纷的处理机制1.自力救济2.社会救济3.公力救济(三)民事诉讼的概念和特点民事诉讼是指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审理和解决民事案件的活动。

其特点如下:1.依法性与有效性相结合2.当事人的主动性与人民法院的决定性相结合3.活动的阶段性和连结性相结合二民事诉讼法(一)民事诉讼法的概念狭义与广义之分(二)我国民事诉讼法的特点(三)民事诉讼法与相邻法律部门的关系第二节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任务和适用围一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任务二我国民事诉讼法的适用围第三节民事诉讼法学一民事诉讼法学的概念二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围三民事诉讼法学的方法研究(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二)程序法与实体法相结合的方法(三)现行法与历史的、外国的法相比较的方法第四节民事诉讼法的历史发展一奴隶社会的民事诉讼法1. 当事人的资格公开不平等。

2. 审理案件广泛采用刑讯逼供的方法。

3. 民事裁判的执行采取自力救助的方法。

二封建社会的民事诉讼法欧洲早期封建社会民事诉讼法的特点1.行政长官兼任司法官。

2.诉讼程序主要依靠原告进行。

3.宣誓证言、神判和决斗盛行。

十三世纪以后欧洲封建社会民事诉讼法的特点1.诉讼代理制度开始建立。

2.法定证据制度开始形成。

3.民事裁判的执行转为公力救助三资本主义时期的民事诉讼法1.审判独立。

2.实行辩论式诉讼。

3.用自由心证制度代替法定证据制度。

四旧中国的民事诉讼法第二章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第一节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概述一、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指受民事诉讼法调整的,存在于人民法院与一切诉讼参与人之间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关系。

其特点(一)作为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的一方总是法院(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一种既分立又统一的法律关系新观点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指受民事诉讼法调整的人民法院、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之间存在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关系。

其特点一)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由审判法律关系和争讼法律关系构成(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体现了法院审判权同当事人诉讼权利的有机结合二有关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学说比洛1868年《诉讼抗辩和诉讼要件论》(一)三面关系说比洛斋腾秀夫(二)两面关系说普朗克细野长良(三)一面关系说考拉三研究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意义第二节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要素一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容三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客体第三节诉讼上的法律事实一诉讼上的法律行为合法行为与行为作为与不作为二诉讼上的事件第三章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第一节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一、基本原则的概念和意义二、基本原则的分类三、诉讼原则(一)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二)辩论原则(三)处分原则(四)诉讼调解原则(五)支持起诉原则三审判原则(一)民事案件的审判权由人民法院行使原则(二)人民法院依照法律对民事案件独立进行审判的原则(三)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四)对诉讼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原则(五)民族语言文字原则(六)同等原则(七)对等原则(八)检察监督原则第二节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制度一民事诉讼法基本制度的概念基本制度和基本原则的区别基本原则是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用以指导人民法院和诉讼参与进行民事诉讼活动的基本准则;而基本制度是对人民法院审判活动的规定。

基本原则贯穿于民事诉讼的全过程,体现在诉讼活动的各个方面;而基本制度在诉讼的某一阶段或某几个阶段起作用。

基本原则具有抽象性和宏观指导性;而基本制度通常比较具体,有自己完整的系统规,也不具有指导民事诉讼全过程的意义。

二合议制度三回避制度四公开审判制度五两审终审制度第四章主管与管辖第一节主管一、主管的概念二、主管的围第二节管辖概述一、管辖的概念二、确定管辖的原则三、确定管辖的因素四、管辖的分类第三节级别管辖一、级别管辖的概念二、确定级别管辖的标准三、法律对级别管辖的具体规定第四节地域管辖一、地域管辖的概念二、确定地域管辖的标准三、一般地域管辖四、特殊地域管辖五、专属管辖六、协议管辖第五节移送管辖和指定管辖一、移送管辖二、指定管辖三、管辖权的转移第六节管辖异议一、管辖异议的概念二、管辖异议的条件三、管辖异议的处理程序审判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1. 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管辖异议予以审查后,都应作出书面裁定。

2. 当事人逾期提出管辖异议的,法院不予受理。

3. 在一审、二审驳回管辖异议的裁定生效后当事人就法院的管辖申请再审的,不影响法院审理。

4. 法院对案件作出的判决生效后,若当事人对驳回管辖异议的裁定和判决一并申请再审的,法院经复查,发现管辖虽有错误,但判决正确的应当不在变动;如经复查,认为管辖和判决均有错误的,应按审判监督程序处理。

经再审或提审,原判决和裁定均被撤消的,应将案件移送到有管辖权的法院审理。

5. 当事人就级别管辖提出异议的,受诉法院应认真审查,无管辖权的,应将案件移送到有管辖权的法院,并告之当事人,但不做裁定。

受诉法院拒不移送,当事人向其上级法院反映情况并就此提出异议的,上级法院应调查了解,并做出相应决定。

如情况属实,确有必要移送的,应通知下级法院将案件移送到有管辖权的法院审理;对下级法院拒不移送而做出实体判决的,上级法院应以程序为由撤消判决,并将案件移送到有管辖权的法院审理。

第五章诉讼参加人第一节当事人一、当事人的概念(一)当事人概念与特点非实体权利义务主体成为当事人的情形1. 清算组织2. 失踪人的财产代管人3. 为保护死亡者名誉权而提起诉讼的死者的近亲属此外,遗产管理人、遗嘱执行人也可以成为非实体权利义务主体当事人。

(二)广义和狭义的当事人原告:认为自己的民事权益或者受其管理支配的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或者与他人发生争议,为维护其合法权益而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引起诉讼程序发生的人。

被告:被诉称侵犯原告民事权益或与原告发生民事权益争议,被人民法院传唤应诉的人。

注意两点1. 原告与被告由谁承担不是由法院决定的,而是在诉讼中自然形成的。

原告起诉时所指控的被告及原告指出的被告对原告的民事权益的侵犯或争议,只是一种假定。

(三)当事人既可是公民、法人,也可以是其他组织(四)狭义当事人在不同诉讼阶段上的称谓二、当事人的诉讼权利能力和当事人的诉讼行为能力(一)当事人的诉讼权利能力(二)当事人的诉讼行为能力三、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四、当事人诉讼权利的承担第二节共同诉讼人一、必要的共同诉讼二、普通的共同诉讼第三节诉讼代表人一、诉讼代表人的概述(一)诉讼代表人的概念(二)代表人诉讼的性质(三)代表人诉讼的意义二、人数确定的代表人诉讼一)概念及特点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在起诉时确定的,由当事人推选代表人进行诉讼。

其特点:1.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且确定。

10人以上。

2.诉讼的性质可能是必要的,也可能是普通的。

3.推选的代表人本身是当事人,而非诉讼代理人。

(二)代表人的推选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在起诉时确定的,可以由当事人推选共同的代表人,也可以由部分当事人推选自己的代表人;推选不出代表人的当事人,在必要共同诉讼中可由自己参加诉讼,在普通的共同诉讼中可以另行起诉。

(三)代表人的诉讼权限三、人数不确定的代表人诉讼(一)概念及特点诉讼标的是同一种类,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在起诉时尚未确定,由参加登记的权利人推选或人民法院与其商定代表人进行诉讼。

其特点1.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在起诉时尚未确定。

2.诉讼标的是同一种类。

(二)法院公告(三)代表人的确定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在起诉时不确定的,由当事人推选代表人,当事人推选不出的,可以由人民法院提出人选与当事人协商,协商不成的,也可以由人民法院在起诉的当事人中指定代表人。

(四)代表人的诉讼权限(五)判决、裁定的效力第四节第三人一、第三人的概念二、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与必要共同诉讼人的区别1.争议的诉讼标的不同。

2.诉讼地位不同。

3.参加诉讼的方式不同。

三、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第四节诉讼理人一、诉讼代理人概述二、法定代理人三、委托代理人第六章诉与诉权第一节诉一、诉的概念当事人依法向人民法院提出的保护其实体权益的请求。

特征 1.诉的主体只能是民事诉讼当事人2.诉的容是可以依法请求保护的民事权益3.提起诉的前提必须是民事法律关系处于非正常状态4.诉只能向人民法院提出二、诉的种类(一)确认之诉(二)给付之诉(三)变更之诉三、诉的要素(一)诉讼当事人(二)诉讼标的当事人与人民法院之间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所指向的客观对象,即当事人之间争议并由人民法院裁判的对象。

当事人关于对方履行给付义务的诉讼请求当事人要求法院关于确认和变更实体法律关系的诉讼请求(三)诉讼理由第二节诉权一、诉权的概念二、诉权与诉讼权利的关系第七章民事诉讼证据第一节证据的概念与意义一、证据的概念(一)广义证据的概念在诉讼过程中,用来或可能用来认定案件事实的一切事实。

1.有真假之分和是否属实之别2.有的进入了诉讼程序,有的没有进入诉讼程序。

3.有依法收集的,有非法收集的。

(二)狭义证据的概念经过查证属实可以作为定案根据的,具有法定的形式和来源的,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

1.从狭义证据的容和实质来讲,它必须是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

2.从狭义证据的形式和来源讲,它必须具备法定的形式和来源。

3.从证明过程来讲,它必须是经过查证属实可以作为定案根据的证据。

二、诉讼证据的特征(一)客观性(二)关联性它是从证据事实与案件事实的相互关系方面来反映证据特征的,它要解决的是客观事实可以作为证据的在根据问题。

1.证据事实必须与案件事实有客观联系。

2. 证据事实必须能据以证明案件待证事实情况。

(三)合法性是指证据从形式与来源上合乎法律规定而没有不可采取的理由。

它是从证据的外部特征是否合法的角度来反映证据的基本特征的。

证据能力:一定的资料能成为证明待证事实是否存在的证据的法律上的资格可采性:证据必须为法律所允许,可用于证明诉讼中的待证事实的特征。

三、证据的意义(一)证据是查明案情的唯一手段(二)证据是推进诉讼活动的必要条件(三)证据是当事人论证自己的主和要求的重要依据第二节证据的种类和分类一、证据的种类是指根据证据事实的表现形式,在法律上对证据的分类。

其特点1.是法的规定性和法的强制性。

2.划分的方式是多种划分。

(一)书证1.它是在诉讼以外形成的。

2.书证的信息载体是文字或某种能为他人所知晓的符号、图画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