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鉴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旅游【简述】2011年,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旅游局共有在职在编干部职工111人,局机关内设办公室、文化科、体育科、旅游行业管理科、财务科、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共6个科(室、队),下辖10个企事业单位,包括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县少体校、县文物管理所、县电影管理站、县电影公司、县电视台、县广播调频台、县农广中心、县工程技术办,联系曲靖新华书店有限责任公司富源分公司,云南广播电视信息传输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富源支公司。
【群众文化与文艺创作】群众文化活动。
年初以来,全县公益性、群众性的各类假日、民族节日庆典文化活动、老年文化活动、未成年人文化活动、机关(企业)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内容形式不断丰富创新,呈现出经常性、普遍性、多样化的可喜局面。
开展了迎新春茶话会、龙灯表演、焰火燃放、广场电影放映、文庙游园、图书馆开放等系列活动,举办了全县纪念101周年“三〃八”节活动,24支代表队、500余名女职工参加了“唱红歌”歌咏比赛、拔河比赛。
送戏、送书、送电影下乡。
2011年,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旅游局积极组织选派人员到各级各类行政、企事业单位、各中小学进行文艺辅导或者演出,进一步推动了全县文化艺术的繁荣。
辅导演出20余场,辅导人员2000余人;常年派出业务人员到县老年大学和农村文化户、文化联合体进行授课培训;代表县委政府到沾益大坡乡慰问野外驻训部队演出。
2011年,送图书下乡12万册、送电影下乡完成农村公益性电影放映2060场,为老百姓了解学习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法律知识以及农村实用科技知识提供了均等、便利的文化服务。
文艺创作。
精心创作的音乐情景舞剧《桃花乡里人》,参加云南省第十一届新剧(节)目展演荣获金奖。
水族双人舞《年轮》、歌伴舞《传说富源》、水族器乐合奏《普瑙情韵》、花灯小戏《风水宝地》,参加曲靖市第四届新剧(节)目展颜分别获得表演一等奖、演唱二等奖、演奏二等奖、导演二等奖。
【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督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扎实开展工作,建立健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争取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20万元,采取有效措施重点对下笔冲传统文化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实施了保护,精心组织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活动;组织专业队伍,深入到乡(镇)、村组和农户家中,发掘民族文化,组织开展传承活动,将水族、彝族等民族文化搬上舞台,推进了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和保护工作,认真督促落实了49个县级保护项目的保护措施。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全面完成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任务,撰写了《富源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上报了136项普查数据到云南省普查数据中心,经验收完全达到要求;积极配合市文物管理所在我县举办的曲靖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编制大纲培训班并参与了培训;积极开展了第六个全国“文化遗产日”活动,免费开放了文物陈列室,参观者达2000余人次;到墨红征集彝族服饰5件,图文资料已上报审核鉴定;新增富源县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25处。
【图书流通与发行】2011年,县图书馆购进新书1881册,报刊阅览室接受增刊229种,订购期刊150种,订购报纸51种,馆藏藏书达20万册(其中纸质图书12万余册,电子图书7万余册)。
在春节、“五一”、“六一”等节假日期间,免费开放电子阅览室,为少儿提供电子图书1万余册和健康绿色网站,管理人员帮助读者解决计算机日常操作、利用互联网查阅资料等问题1672个,接待读者1.2万人次;开展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活动,参加“科技宣传周”活动,共制作科技知识宣传版面6块,发放科技读物及科技资料3000余份。
【文化旅游市场管理】组织开展打击盗版侵权、网吧违规经营、电子游戏机违规经营、色情歌舞表演、演出假演假唱、“扫黄打非”、公众聚集场所安全隐患排查、互联网低俗信息音乐等九个专项整治联合行动,建立并充分发挥文化市场计算机监控平台作用、文化娱乐网吧两个行业协会行业自律自我管理作用,有力打击了文化市场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创建了“富源县平安文化市场”,高度净化了文化消费环境。
2011年,依法组织开展文化市场规范整顿专项行动6次,出动检查人员500余人次,检查场所1500户次,依法查处违法案件9件,责令停止营业3户,收缴非法出版物600余册,非法音像制品1000多张,罚款6000元;依法开展旅游市场整顿行动1次,取缔无证经营旅游服务点1个。
【文化惠民工程】农家书屋建设。
2011年全县完成了第三批50个、第四批33个合计83个农家书屋基础设施建设,配送了位书架249个,书桌83张,椅子664把,通过了市新闻出版局的检查验收,获得第二名;且于今年,全县159个行政村农家书屋全面完成,每个农家书屋配有文学、政经、科技、少儿等各类图书1200种,1500余册,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100种,187张,报刊20种,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全面完成农家书屋建设。
综合文化站建设。
继续推进乡镇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完善综合文化站服务功能。
积极争取省文化厅的支持,为2011年评估定级的大河镇文化站和古敢乡文化站分别配备了一套价值近4万元的文化专用设备,包括专业舞台音箱、舞台调音台、话筒、电视机、摄影机、照相机、传真打印一体机等;重新选址新建的墨红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完工。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
2011年,在保障县级支中心正常开放利用的基础上,对大河、营上、墨红、富村、老厂5个乡镇服务站操作人员进行了业务辅导培训,充分发挥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信息传输快捷、群众服务面广的作用。
同时,加大工作力度新建了后所、黄泥河、古敢3个乡镇基层站、94个村级服务点,分别配备了价值5万元、5000元的一套电脑设备。
【体育工作】认真贯彻实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人民体质开展职工下基层指导农村。
指导开展了县第十五届职工“健身杯”暨第十二届“青年杯”篮球运动会、十八连山镇“安全杯”篮球运动会等;筹备成立了富源县羽毛球协会,成功举办了富源县首届羽毛球邀请赛,全县各单位干部职工共组成 12 个队140余人参加了大赛,为推动全县羽毛球运动健康发展探索了经验;组织开展了少数民族健身操辅导培训及展示活动。
在8月8日的“全民健身日”,精心筹备组织开展了少数民族健身操培训展示活动,同时采取制作教学DVD碟等方式,推广了5套云南省少数民族健身操,动感单车、柔力球、肚皮舞、武术、跆拳道、少儿健身操、成人动感健身操等20个健身项目,参训人员达300余人,对40名优秀骨干培训者颁发了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观众近2000余人;指导了机关、部门、基层、竹园糯木火把节运动会等农村运动会;积极完成市文体局安排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登记注册工作,审批发放县老体协申报的66名裁判员三级证书,进一步充实壮大了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和社会体育裁判员队伍;高效节约成功举办了首届富源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旅游系统职工运动会,全系统有11个单位180余名运动员组成6支代表队参加了本次运动会,加深了职工间的团结和友谊,营造了积极健康向上的工作和生活氛围;县少体校组织少儿足球队参加云南省少儿足球u11和u13年龄段的比赛,获得了银奖、铜奖等好成绩。
【新闻宣传】新闻宣传紧紧围绕县委政府中心工作,适时调整工作思路,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加强沟通、协调,使2011年的对内对外新闻宣传工作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态势。
一是对内宣传工作质量进一步提高。
全年共播出《富源新闻》1600条,播出新闻专栏《回顾十一五〃展望十二五》、《学习杨善洲争做优秀共产党员》、《扎实推进“四新”建设》共400余期;拍摄制作反映创建园林县城,县域经济发展,水利建设、煤炭产业发展、党风廉政建设、教育改革发展等方面的专题片8部;播出《人民武装》栏目30期;播出《天气预报》250期;制作播出消防、安全、春耕、创先争优等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教育、文化方面的宣传标语1300多条次;播出节水、消防、禁毒、防艾、安全等公益广告800多条次;制作播出领导电视讲话169次。
圆满完成了县党代会、县人代会、县政协会等重大活动的宣传报道工作。
全年对内宣传工作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二是对外宣传工作成绩进一步提升:在云南电视台《云南新闻》节目中播出15条,175分;在曲靖电视台《曲靖新闻》节目中播出187条,其中在3月、6月排名全市第一,共2995分。
积极组织参加新闻创先争优评奖活动,全年有20多件新闻、广告及论文作品获曲靖市广播电视政府奖一、二、三等奖。
【广播电视】广播电视事业建设。
2011年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旅游局积极筹措资金,维修和更新县电视台采编播等设备设施;对三套广播节目和两套无线电视节目发射设备进行经常性维护,确保了广播电视正常制作、播出和正常接收。
同时,加强对“村村通”卫星地面接收设备的技术维修服务工作,至年底维修村村通卫星接收机199台次,更换遥控器158个、高频头200个。
协助县委组织部开展了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卫星模式”站点安装调试工作。
广播电视行业管理。
一是电视节目严格落实三审制度,严格播出前端管理,广播电视信息实现了正常播出、安全播出,没有出现停播、漏播、错播和被“法轮功”等非法组织攻击的现象,确保安全播出零差错,实现了广播电视持续安全播出的年度目标。
二是加强源头管理,规范销售市场。
按照上级有关要求,继续依法对非法销售、安装广播电视接收设备行为进行了经常性的打击和整治(检查清理93户经销商),对宾馆、饭店等重点场所使用地面卫星电视接收设施接收信号和收看境外节目情况适时进行检查、抽查和排查,杜绝了有害信号。
三是对全县159个行政村辖区进行了直播卫星公共服务区域进行了划分并上报审批。
【旅游发展】2011年,我县随着工农业、建筑业、物流、商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商旅游客日益增多,吃、住、行经营企业效益良好,供不应求,强力吸引经济资源流入旅游接待服务领域,带动乡村旅游、自驾车旅游、休闲旅游勃然兴起,旅游经济发展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全县实现接待海外旅游者16人,接待国内旅游者29.1万人次,占年度目标任务的100.3%,同比增长14.6%;旅游总收入完成20037.9万元,占年度目标任务的100.7%,同比增长15.5%。
基础设施建设。
全县现有旅游从业人员2300余人;国内旅行社(胜境旅行社)1个;拟申报五星级酒店(胜境大酒店,试营业中)1个、二星级酒店3个、待评三星级酒店2个、待申报星级酒店20余个;有滇东烹饪美食特色餐饮店300余个,日食宿接待能力达12000人次;有滇南胜境旅游区(4A级景区标准开发项目,现正进行二期工程石龙古寺征地等筹备工作)1个。
旅游商品发展。
旅游商品从无到有,品种花色越来越多,品牌知名度越来越广,魔芋精深加工系列产品、乌猪精深加工系列产品享誉海内外,阿依酸菜、回隆牛干巴、则黑酒、水族吞口酒、古敢香米等地方名特产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