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十章三大货币政策的发展演变
第十章三大货币政策的发展演变
其方式是与这类行业一起解决这类存 款机构的流动性问题;帮助在短期市场 利率上升时,资产结构期限偏长而发生 流动性困难的储蓄贷款协会和储蓄银行, 以及这类机构的失败对存款人造成的损
失等一系列问题。
第十章三大货币政策的发展演变
5、季节性信用是扩展性信用的一种, 主要帮助解决因为季节性压力而陷入困 境的小银行。这种贷款受农业生产的周 期性影响,农业区的该贷款占整个联储 的80%,申请这项贷款的商业银行要证 明在过去的三年中,它的存款和贷款需 求有大幅度的季节性波动。而且,此次 季节性压力相当严重,持续时间也超过 四个星期。
第十章三大货币政策的发展演变
2000年的资料,5190万以下的交易账 户只要交3%准备金,超过这个规模要交 10%的准备金。随后,美联储采取措施降 低准备率,1990年十二月以来,对非个 人的定期存款的准备率由3%降至零。 1992年四月交易账户准备率由12%降至 10%。 1994年,400万以下的负债不要交 准备金。
第十章三大货币政策的 发展演变
2020/11/28
第十章三大货币政策的发展演变
本讲主要内容: 介绍说明三大政策工具的主要内容,
它们的长短优劣,发展演变和未来趋 势,以及三大政策工具在我国目前的 运作状况。
第十章三大货币政策的发展演变
一、准备金制度的主要规定
1、准备金制度的含义和特征:决定准备 率和货币乘数的关键变量,规范商业银行 最基本的运作方式,是商业银行信用创造 的基础、前提和制约。
第十章三大货币政策的发展演变
款的变动。 美国准备率的调整可以影响某种货币
的边际增量,中国的准备率则影响所有 货币的总量; 4)美国商业银行尽可能降低准备金, 从而相应扩大货币乘数;中国的商业银 行愿意保持大量的超额准备,从而削弱 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
第十章三大货币政策的发展演变
5)美国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也是准备 金,这就大大降低它们准备金的实际 缴纳比例;我国的准备金比例则高于 它的名义比例; 6)美国准备金交纳的结存提前使得商 业银行的运作具有相当的弹性;我国 准备金不允许留有缺口,从而使商业 银行的存款创造表现出完全的刚性。
美国准备率的降低反映美国商业银行 的自律谨慎作风的加强和货币银行制度
第十章三大货币政策的发展演变
的完善。 4)对不同银行计提不同的准备金:小银 行的准备金比例相对要低。 5)准备金可以追加:货币控制法授权联 储委员会在非常时期,为贯彻货币政策 的需要,可以对交易账户征收高达4%的 补充准备金。
与一般准备金不同,这种补充准备金 可以获得利息。此外,该法还授权联储 委员会征求国会意见后,对180天的普 通债券征收准备金,这种准备金还可以
第十章三大货币政策的发展演变
足等量货币需求,只需较少的基础货币, 也就是央行的干预程度缩小了。 (4)利率相对稳定。利率的波动往往 是由于货币需求的多变,而货币供给难 以及时做出调整所造成。在商业银行的 货币乘数有较大的弹性范围的情况下, 货币供给可以及时随货币需求的变化做 出调整,在央行不轻易干预的情况下, 最大限度地实现利率的稳定。 (5)零准备金制度运行稳定。尽管在
第十章三大货币政策的发展演变
必交纳准备金; 大银行集团将存款转移到下属的非
银行金融机构,逃避交纳准备金; 境内外银行业务融合,致使准备金
制度的贯彻和有效运作都变得越来越 困难。
第十章三大货币政策的发展演变
2)零准备制度的含义和操作:不是不 要交纳准备金,也不是每天的准备金都 保持为零,而是在保持期结束时,准备 金的累积余额为零。
第十章三大货币政策的发展演变
7)按照平均余额计提准备金: 2、准备金制度的长短处:作用速度快, 涉及所有有关金融机构,有明确的告 示效应。作用效果太强烈,无法灵活 经常逆向地调控。
第十章三大货币政策的发展演变
3、中国准备金制度的特点:
1)一刀切的准备金率:由40%的高位下跌 至13%准备金率加8%备付金率,6%准备金 率加5—7%备付金率,然后两金合一6%, 2004宏观调控,又使其回升到8%。 2)准备金构成狭窄:仅指在中央银行的 存款。 3)没有起征豁免: 4)按存款旬末余额计提: 5)对准备金支付利息:不符合中央银行 存款不付利息的国际惯例。
第十章三大货币政策的发展演变
不轻易向联储借款的传统。美联储也明 确规定,向贴现窗口借款是种优惠,而 不是种权利,所以商业银行不能连续向 贴现窗口借款; 再贴现的抵押品通常为联储或可接受 的第三方安全地保存。但是对于信用条 件较好的借款人则允许他们自己持有抵 押品,只要标有适当的记号,然而这种 持有只能是短期的。
第十章三大货币政策的发展演变
备金制度中,准备金率的不变决定了 货币乘数的上限也基本不变。 (2)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较大。零准 备金制度下的商业银行可用资金比传 统准备金制度多,货币乘数相应扩大, 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收 益也可以相应增加。 (3)央行的干预空间相应缩小。因为 整个货币供给是央行的基础货币乘上 货币乘数,货币乘数的扩大决定了满
它不是在准备金制度建立起来以后才形 成的,而是商业银行本来就按这个规则行 事,准备金制度只是用法律形式规定本来 就用的操作方式。
第十章三大货币政策的发展演变
美国准备金制度的主要特点为: 1)准备金不付息:对超额准备和结算账 户付息。 2)准备金构成宽泛:库存现金和在中 央银行的存款。 3)分段计提和起征豁免:存款未达到 一定数量时,其准备率为零,超过这个 规模才需缴纳准备金。这种规模每年调
第十章三大货币政策的发展演变
5、美中准备金制度调控效果比较:
1)美国准备金制度可以保持整个时期 货币流通的稳定,中国的则只能控制旬 末一天的货币流通; 2)美国的准备金制度给商业银行筹集 准备金的足够时间,中国商业银行筹集 资金的时间非常有限; 3)美国可以通过对不同存款准备率的 调节,调控不同货币的增长速度;中国 准备率的调节将毫无差别地影响所有存
第十章三大货币政策的发展演变
央行还规定各商业银行日正余额上限 与日负余额上限之和相等,这就能实现 日正负余额上限的相互抵消,以及央行 基础货币供给的为零。同时,也可避免 商业银行在央行账户上累积余额的过多 或过少,导致市场利率的过度波动。 3)零准备金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1)货币乘数的波动幅度大:因为准 备金率的波动幅度大,决定了货币乘数 的弹性也相应较大。而不象在传统的准
季节性信用只提供给50,000万存款以 下的小银行,贷款期限最长可延至九个
第十章三大货币政策的发展演变
月。 自1933年以后,美国就几乎没有使用
过紧急性信用,该信用主要用于解决整 个银行系统的危机情况。 6、再贴现的资格: 商业银行只有在没有其它资金来源的情 况下,才能向贴现窗口贷款; 贷款资金也不能用于盈利的目的,不能 利用再贴现利率低于联邦基金率获取利 差;只有陷入困境的商业银行才能向美 联储申请贷款,但美国商业银行历来有
第十章三大货币政策的发展演变
6、准备金制度的新变化:90年代德国、 法国、日本和美国大幅度降低了法定准 备率,加拿大(1994)比利时、科威特、 挪威、瑞士、英国、墨西哥等都先后实 行了零准备率制度。 1)采取零准备金制度的主要原因: 准备金无利息,这就实际上是种额外税, 商业银行能够通过降低存款利率,提高 贷款利率的方式将这个税转嫁给客户, 特别小存款和贷款人;非银行金融机构 提供与金融机构相同的服务,却不
第十章三大货币政策的发展演变
问题: 再贴现的主要局限是什么?
第十章三大货币政策的发展演变
7、再贴现的主要局限:
顺经济走势,繁荣时货币供给多,萧条 时货币供给少;
告示效应不确定,不能确定其为适应联 邦基金率波动的调节,还是代表联储政策 意图的变化; 90年代末的贴现率已经失 去告示作用;
墨西哥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每28 天为一个准备金的保持期,在这个保持 期的每天,准备金余额可以为正,也可 以为负,但是,在保存期结束时,每日 准备金正余额的加总一定要等于负余额 的加总,从而使其在央行存款账户的累 积余额为零。
第十章三大货币政策的发展演变
在保持期结束时,如果商业银行的累积 余额为负,该银行就要按此余额支付惩 罚 性 高 利 率 ( 2 倍 于 28 天 国 债 利 率 的 利 息);如果商业银行累积余额为正,则 该银行可将此资金投资于市场赚取利息。 但是,在保持期中的交易日结束时,只 要商业银行的透支额不超过一定的限度, 它就不必负担罚息;超过了这个限度, 有关银行要负担的罚息与交易日结束时 的透支相同。
第十章三大货币政策的发展演变
2、再贴现分类:美联储的贴现窗口有 四种信用,调节性信用(Adjust ment Credit)、扩展性信用(Extended Credit)、紧急信用(Emergency Credit) 季节性信用(Seasonal Credit)。
第十章三大货币政策的发展演变
3、调节性信用是短期的和常规性的, 其目的首先在于保护商业银行,应付 “突然、未能预见的存款外流”。
整,它反映银行系统的发展。
第十章三大货币政策的发展演变
1984年的准备金资料
负债种类
准备金率 波动范围
所有负债的0—220万
0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交易账户的0—2890万
3
2890万以上
12
3 8—14
个人的定期和储蓄存款
0
非个人的同类存款期限短
3
于1.5年
0
1.5年和1.5年以上者
0 0—9
对外国银行的净负债
3
联储相机决定
此信用不能用于其它盈利的目的,大 金融机构的贷款期限只是两个营业日, 小金融机构的期限则有几天,甚至更长, 一般不超过四个星期,展期只有一个晚 上。经常的贷款则会受到严格的审查。
这种贷款是再贴现资金的主体部分, 在联储执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时,该贷
第十章三大货币政策的发展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