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辨证治疗呃逆

中医辨证治疗呃逆

中医辨证治疗呃逆
【摘要】目的讨论中医辨证治疗呃逆。

方法根据诊断对患者进行辨证治疗。

结论呃逆的治法,降气止呃,理气和胃为主。

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热
之,热者寒之。

挟痰湿者,化痰除湿;并水饮者,攻逐水邪;兼气郁者,顺气
解郁。

【关键词】中医辨证治疗呃逆
呃逆的治法,降气止呃,理气和胃为主。

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
热之,热者寒之。

挟痰湿者,化痰除湿;并水饮者,攻逐水邪;兼气郁者,顺
气解郁。

明•张景岳曰:“凡杂证之呃,虽由气逆,然有兼寒者,有兼热者,有
因食滞而逆者,有因阴气竭而逆者,但察其因而治其气,自无不愈。

”若轻易
之呃,或偶然之呃,气顺则已,本不必治。

唯屡呃为患,及呃之甚者,必其气
有大逆,或脾肾之气有大亏竭而然。

然实呃不难治,而为元气败竭者,乃最危
之候也”《景岳全书》呃逆),说明审证求因,注意“元气败竭”之症,实际实用,很有建树。

辨证论治
1.胃寒
主症呃逆,胃脘冷痛,食欲不振,大便溏泄,小便清长,精神不振,
胃寒肢冷,时胸胁闷张。

脉沉紧,或弦紧,舌质青,苔白。

证析:此为胃寒,食欲停聚所引起。

胃寒,寒邪阻遏。

胃失和降,气
逆作呃。

胃寒,食积不化,则胃脘冷痛,食欲不振。

胃寒累脾,脾运不健,则
二便不调,便溏尿清;胃寒不能消谷,水谷精微不能荣养脑神,则精神不振;
胃寒阳气不运,则肢冷身寒。

脉舌征也是胃寒气逆之象。

治则: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处方:丁香散(《古今医统大全》)加吴茱萸、黄连(少量)、苍术、佛手。

六君子汤(《妇人良方》)加木香、砂仁、藿香、防风。

针灸:中脘、膻中、足三里、公孙、内关;或脾俞、至阳、胃俞、阴
陵泉、三阴交。

手法:平卧,或俯卧。

放松形神,调匀呼吸。

补法进针,得气后导引
入静(意守足三里或三阴交),留针半时,出针。

可灸,取穴中脘、足三里,回
旋灸,或雀啄灸,每穴5〜10分钟。

2.胃热
主症呃逆,脘腹热痛,或胃中灼热,食欲不振,喜冷渴饮,便秘尿赤。

面红身热,口干口臭,烦热不安。

脉滑数,或滑实,舌红,苔黄腻,或黄燥。

证析:此为胃热,气逆上冲所引起。

胃热化火化燥,上冲动膈,症见
呃声连作。

胃热灼津,络伤津损,则胃脘痛、灼热、口干。

胃热累及全身,则
面红身热,烦热不安,口臭口涩。

脉舌征也是胃热,气郁上冲之象。

治则:清胃泻热,降逆止呕。

处方:竹叶石膏汤(《伤寒论》)去人参加黄连、黄芩、栀子。

小承气
汤(《伤寒论》)加白芍、黄芩、竹茹。

针灸:上胺、天枢、合谷、间使、陷谷、足三里;或至阳、肝俞、胃俞、膈俞、阴陵泉、三阴交。

手法:平卧,或俯卧。

放松形神,调匀呼吸。

泻法进针,得气后导引入静(意守陷谷,或三阴交)。

留针半时,出针。

3气郁气滞
主症:呃逆,头昏头晕,烦躁不安,脘腹胀痛,或胀满不适。

口干口苦,呕逆吐酸,食欲不振,大便不爽,眠少梦多。

脉弦紧,或弦劲,舌红绛,
苔白或干。

u证析:此为气滞,气郁化火所引起。

胃气郁滞,化火冲击膈间,则症风呃逆,呕吐吞酸。

胃气郁而化火,灼伤胃络,则症见胃痛腹胀。

火邪伤津,津不上承,则症见口干口苦。

火邪伤胃,传导失和,则症见食欲不振,大便不爽。

脉舌征也是气滞气郁之象。

治则:理气化郁,和胃止呃。

处方:丹参饮(《时方歌括》)加佛手、川楝、石斛。

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加石斛。

针灸:期门、中脘、足三里、内关、天枢;或肝俞、脾俞、胃俞、阴
111
手法:平卧,或俯卧。

放松形神,调匀呼吸。

泻法进针,得气后导引入静(意守中院,或胃俞)。

留针半时,出针。

4.中气下■陷
主症:呃逆声低不畅,精神不振,头昏无力,面少无华,气短不续,脘腹不适,泛吐清水,食少便溏,尿少或清,手足厥冷。

脉沉细,或沉弱,舌淡,苔白。

证析:此为中气下陷,胃阳不振所引起。

胃阳不足,运化无力,虚阳浮越,上冲动膈,则呃逆,呃声不畅。

中气下陷,清阳不升,则神少面白,头昏无力。

阳虚,不能温煦胃气,则气短,脘腹不适。

胃虚累脾,脾气不运,则吐清水,食少便溏,手足冷。

脉舌征也是中气不足,胃阳虚损之象。

治则:补中益气,温胃止呃。

处方:桂姜苓半汤(验方)加人参、砂仁、补骨脂、升麻、白术、防风。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针灸:下脘、天枢、关元、足三里、内关;或脾俞、肾俞、委中、阴陵泉、三阴交、承山。

手法:平卧,或俯卧。

放松形神,调匀呼吸。

补法进针,得气后导引入静(意守关元,或肾俞)。

留针半时,出针。

可灸,取下脘、关元、足三里,
回旋灸,10分钟左右。

5.胃阴不足
主症:呃逆,面红或热,烦躁烘热,唇燥舌干,口干口渴,饮少或不
欲饮,手足心热,食后脘痞,便结或不爽。

脉细数,或弦数,舌红或绛,苔少,或苔少无津,或无苔。

证析:此为胃阴虚,内热甚所引起。

胃阴不足,阴虚则内热,内热灼伤胃络,或气机不畅,上不能宣,下不可通,逆而动膈,则呃逆腹痛。

胃热灼
津,津少则口干、便秘。

内热甚,虚火上炎,则见面红、唇燥、烦热,手足心
热。

脉舌征也是胃热伤津,阴津亏损之象。

治则:滋阴清热,益胃生津。

处方:益胃汤(《温病条辨》)去冰糖,加女贞子、白苟、炙龟板、竹
茹。

升陷汤(《医学衷中参西录》)加沙参、麦冬、石斛、黄芩。

针灸:巨厥、大椎、足三里、复溜、太溪;或肝俞、胃俞、阴陵泉、
三阴交、大钟。

手法:平卧,或俯卧。

放松形神,调匀呼吸。

补法进针,得气后导引
入静(意守复溜,或三阴交)。

留针半时,出针。

参考文献
[1]陈豫,刘翠清.隔姜灸治疗呃逆28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4,02.
[2]黄淮.推拿三穴治疗呃逆468例[J].按摩与导引,2003,04.
[3]殷小平,吴晓红,张苏明.呃逆的病因与治疗方法选择[J].九江医学,2000,04.
[4]艾红兰.八脉交会穴治疗顽固性呃逆初探[J].上海针灸杂志,2003,06.
[5]鞠庆波,王鹏琴.眼针疗法治疗顽固性呃逆32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
志,2005, 2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