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论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目录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一、“诗意阅读”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 (2)(一)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2)(二)语文教学是一门体现人文关怀的艺术 (2)(三)诗意阅读课堂特征 (2)二、诗意阅读方式的培养 (3)(一)提升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 (3)(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三)注重朗读训练,在朗读中训练学生的语感 (4)(四)坚持课前即兴演讲,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三、提高语文素养的方法 (5)(一)积累丰富的阅读语言....................................... .5(二)培养语文学习兴趣. (6)(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7)结论 (7)参考文献 (7)论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130411375524 章诗玉【摘要】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最最负盛名的作家,也是屈原之前对中国文学影响最大的诗人。

在中国文学史上他是第一个以田园生活为题而进行的大量诗歌创作的诗人,他的田园诗创立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田园诗派,被历代诗人推崇备至。

从他的田园诗的字面上看,诗人之超然物外和物我两忘的超凡脱俗,真有着神仙般的无限风韵。

本文旨在讨论陶渊明田园诗派的风格与艺术特征。

【关键词】陶渊明道家思想田园诗创作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玄学陶渊明一生主要接受了儒家“入世”和道家“出仕”两种思想。

儒家的“出仕”思想指导着年轻的陶渊明选择他的人生目标,但这种目标并不固定长久,时断时续的13年官场生活就是最好的明证。

当无法融入现实世界时,陶渊明性格中的道家“出仕”精神就逐渐显现,成为他思想性格中的主导方面。

越到后来,这种思想特征越突出,他的这种性格也越成熟、越坚定。

在道家思想的浸润下,陶渊明将这种精神旨趣写入诗歌,创作出了清淡自然的田园诗,开创了诗歌的一片新天地。

一、陶渊明的田园理想。

陶渊明的田园诗是诗人农村生活的真实反映是诗人心灵的外化然而陶渊明的田园诗。

晋宋之际,“政风腐败、世道昏浊、阀阅专权,骏才者不免沉沦,庸碌者反得显赫”,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中,许多名士在异常残酷的政治斗争中被卷进政治旋涡,甚至被无辜杀害。

像陶渊明这样一个有理想而不愿随世俗浮沉的士人,必定会陷入现实与理想矛盾的痛苦中。

在陶渊明之前也有无数的文人有这样的苦恼,如阮籍、嵇康,他们也试图寻找解决的办法,但他们无法为现实找到一条出路,所以他们充满了“生命无期度,朝夕有不虞”的困惑和忧恐,他们企图以超世来求得解脱。

陶渊明则不然。

“‘得行其道,未必善终,老于沟壑,反为福果’,这种痛苦的人生经验,自然会使希冀隐逸的风气伴着道家思想的流播而大大发展起来,从而使士大夫在‘仕’之外,还存有一种‘隐’的意念”。

首先将这种“隐”意念完全付诸现实的是陶渊明,在他四十一岁那年,陶渊明坚决辞掉只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从此终生不再出仕,一直隐居耕种在农村,直到六十三岁逝世。

陶渊明不是时隐时现、朝隐暮现的“半吊子”隐士,也不是拿归隐当筹码,搞欲进先退把戏的假隐士,他是一个真心归隐的文人。

(一)经过先前几次出仕与退隐生活的体验对比,陶渊明改变了他的人生之路——由仕而隐。

改变的原因除了不愿依附门阀权贵苟求禄位,极端厌憎污浊的官场的现实原因外,还有他的崇尚自然的本性。

应该说,陶渊明即受到道家“清净”“无为”思想的影响,又深受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影响,曾有眷建功立业的幻想。

为实现“猛志”,为“大济于苍生“,他曾想从容戍边,结束民族分裂的悲剧。

但偏安的东晋王朝无力完成统一大业,他的从戎理想也化为灰烬。

而要大济苍生的陶渊明,就不得不另找一种实现“猛志”的途径一一出征。

(二)满怀“大济苍生”抱负的陶渊明,又第二次出任桓玄的幕僚,而当他看到桓玄排除异己、专为一己私欲和有野心时,希望又破灭了。

开始相信家乡田园山林的美好。

田园生活的悠闲;“静念田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他认为“园林无比情”,比“人间”官场干净的多,从而表达他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并后悔自己不该离开家乡:“如何舍此去,摇摇至西荆”。

于是归隐的念头又一次在脑中浮起。

(三)陶渊明29岁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后归隐,后又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义熙元年陶渊明再次出为彭泽县令,仅八十多天,便弃官而去,从此脱离了官场。

后来,虽然朝庭征召他为著作主部,也被他拒绝。

陶渊明之所以如此,并不是他生性对政治不感兴趣。

出身于世代官宦家庭、身为元勋之后的陶渊明,本来想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赛翩思远蠢”(《杂志》五)可见他的胸怀和理想。

由于东晋士族文人普遍追求自由和隐逸,加之社会动乱,陶渊明的政治雄心不断消减;另一方面,由于豪强军阀对政权的争夺而引起的血腥杀戮,使得社会动荡不安,秉性淳厚的陶渊明难以忍受社会灾难,“爱丘山”的思想就一步步地滋长起来。

“目倦川涂异,心念山泽君,聊且凭化迁,终归班生庐”(《始作镇参军经曲阿》)充分表现了他当时的心路历程,“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乙已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则是一种归隐思想的写照。

二、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陶渊明的诗有四分之一是田园诗,这些诗歌多表现了田园生活,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1.高远的理想与志趣陶渊明在极端黑暗的社会里,却坚持高远的理想和志趣。

陶渊明的志趣与性格,终于使他同统治阶级上层社会完全决裂,回到田园中来。

他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

他的田园诗充满对污浊的社会的憎恶和对纯洁的田园的热爱。

如《归园田居》第一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斥为“尘网”,把投身其中看成是做了“羁鸟”、“池鱼”,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现了他对丑恶的社会的鄙视。

诗人着重地细致地描写了纯洁、幽美的田园风光,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由衷的喜爱。

在这里,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

当诗人尚未离开宦途时,总有一种“暂为人所羁”的感觉,心情无法平静下来,他“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但当他远离了污浊的现实,回到田园中来,却感到获得了归宿。

如《饮酒》第五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避开了达官贵人的车马的喧扰,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获得了自由而恬静的心境。

诗人的田园生活虽然是远离统治阶级,却更接近了下层文人和农民。

这里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谈心赏文:“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有朴实的农民共话桑麻:“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有邻里的相与宴饮:“漉我新熟酒,只鸡邀近局”;也有天伦之乐:“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

所以,他的田园诗在表现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的同时,也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这也是他的田园诗动人的原因之一。

2、劳动生活内容的反映尤其可贵的是他的田园诗还反映了劳动生活的内容。

如《归园田居》第三首: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带着月色,从草木丛生的小径上荷锄归来的劳动者的形象。

《怀古田舍》诗说:“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在田野风景和农事活动的描写中洋溢着一种喜悦之情。

由于诗人亲自参加了农业劳动,并由衷地喜爱它,劳动,第一次在文人创作中得到充分的歌颂。

他的一些田园诗还表现了只有一个劳动者才可能体会的思想感情。

如《归园田居》第二首说:“桑麻日已长,我土日以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表现了他对农作物收成的密切关怀。

《于西田获早稻》诗说:“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

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

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

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不仅表现了与剥削阶级寄生观点鲜明对立的依靠劳动生活的思想;而且表现了不辞辛苦、坚持躬耕的顽强态度。

这些都超出了一般士大夫的思想意识,使他的田园诗闪烁着进步的思想光辉。

3、田园贫困状况的描写陶渊明还有一些田园诗描写了他的田园生活的贫困状况。

《归园田居》第四首说:“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途。

” 《示庞主簿邓治中》说:“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

炎火屡焚如, 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 收敛不盈廛。

夏日长抱饥, 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 及晨愿乌迁。

”《有会而作》说:“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 《岁暮和张常侍》说:“民生鲜长在,矧伊愁苦缠。

屡阙清酤至,无以乐当年。

穷通靡攸虑,憔悴由化迁。

” 《乞食》说: “饥来驱我去, 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 叩门拙言辞。

”田园生活过到如此困顿地步,田园诗写到如此辛酸程度,古今唯陶渊明一人而已。

这些诗虽然大多数只是描述他自己晚年每逢天灾不免屡受饥寒的境遇,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中想见当时在战乱和灾害之中农民们的更加悲惨的生活情景。

4、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自身的社会思想陶渊明田园诗比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并通过这些田园诗寄托了自己的社会思想。

这是诗人田园生活中理想因素的集中和概括,是代表小私有生产者对造成战乱和贫困的封建社会所提出的抗议,它反映了广大农民希望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和平幸福生活的强烈的愿望,启发人们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鼓舞人们反抗不合理现实的斗争。

陶渊明是封建社会中的诗人。

衡量封建社会中的作家是否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首先就要看到他的作品是否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主要矛盾——地主阶级与农民的矛盾。

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就是对当时门阀士族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的矛盾的曲折反映。

诗人在这里提出了“桃花源”的社会理想。

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呢?这里的生活是富裕、和乐而安宁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