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西园寺平面图
苏州西园寺內园林
三、寺外园林空间的意境塑造
(一)以小见大,以少胜多
现代园林的可利用空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空间中创造出无限的生机活力,是每一位规划工作者应当考虑的问题。
而寺庙园林借有限的自然风景创造出佛家无边的禅境,正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寺庙园林所占的面积是有限的,而僧人们却通过障景和虚景等手法,对空间进行组织、扩大,产生丰富的美感,使得“心量广大,犹如虚空”的佛境得以体现。
1.障景[6]
障景除了“屏俗”之外,还可产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美。
掩藏了美,使美更美产生无限的诱惑力。
莫测颠末,莫究浅深,莫知其源,莫穷,则视觉无尽。
多用植物来障隐建筑物。
绘画史上“乱山藏古寺”的故事,是此法的最好佐证。
《园冶》:“围墙隐约于罗间,架屋蜿蜒于木末。
”即指用植物障隐建筑物,产生“平芜尽出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的深远感。
杭州灵隐寺,寺前有大面积植物空间引导,“未入天童心先静,松风廿里引入行。
千年古刹寻难见,一群散鸟起钟声。
”人行于蜿蜒曲折的松林道上,宗教情绪慢慢酝酿产生,遥听悠远沉浑的钟声,把人引向佛的境界。
杭州灵隐寺
2.虚景
园林中不仅重视实景,而且注重虚景。
“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大自然的声色光影等都成了“直超顿入,明心见性”的阶梯。
张继名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是计成“萧寺可以卜邻,梵音到耳”的生动写照。
王维诗句“: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悠悠钟声以远远超出寺庙园林的空间范围,把整个大自然笼罩于寂静安谧的佛音之中。
(二)实中求虚,虚实相生[7]
清代蒋和《写竹杂记》说:“树石布置,需疏密相间,虚实相生,乃得画理。
”郑绩《梦幻居画学简》也说“:凡布置要明虚实,以一幅而论,如一处聚密,必间一处放疏,以舒其气,此虚实相生也。
”园林景物的布置亦要有疏有密,有虚有实,形成鲜明的对比。
水中有一岛,水是虚,岛是实。
山顶有一亭,山是实,亭是虚。
在空间处理上,闭合是实,开敞是虚。
建筑的相对疏落,也形成了一定的虚实对比。
虚和实是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回相互转化,即:“稠叠而不崩塞,实里求虚;简淡而恐成孤,虚中求实。
”[8]在佛教寺庙中,建筑、佛像这些实实在在的物质,需要水体这一类虚幻的物质做衬托,才能表现其神仙境界。
佛教寺庙园林中所设的“放生池”,除了放生、饮用和养殖等功能之外,又是一面天然之镜,“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
水体不仅使充塞的实景有个透气的空白,而且“静扰一榻琴书,动涵半轮秋水”,积水空明,上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