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寺庙园林学院:城建学院专业:建筑学课程:中外园林简史指导教师:王婷婷学号:201003190117 姓名:王应国[摘要] 中国古典园林是我国古建筑与园艺的综合艺术, 其中寺庙园林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从寺庙园林的历史文化背景、寺庙园林的布局形式和植物造景等方面粗浅地分析其园林特点。
[关键词] 寺庙园林; 特点; 植物; 形式中国古典园林主要可以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纪念性园林和寺庙园林等。
在现存的古典园林中, 寺庙园林建筑在数量上远超过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纪念性园林的总和, 而且较其它三种园林分布更广。
同时, 佛寺的数量在我国保留的古建筑以及建造时间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中占有很大比例。
著名的寺庙园林有承德避暑山庄的“外八庙”、山东曲阜的孔庙、河南嵩山少林寺、山西太原晋祠等。
1 寺庙园林的历史与形成1.1 寺庙园林的历史寺庙园林主要是指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 也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 也可泛指那些属于为宗教信仰和意识崇拜服务的建筑群所附设的园林[。
谈我国寺庙园林的出现, 可以追溯于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并逐渐形成禅宗思想与我国儒学、道教“天人合一”的精神影响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 从而也影响了古典园林的创作。
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 把宗教作为一种工具大力提倡, 并与寺舍联系在一起, 促成了寺庙园林的出现。
佛寺的修建始于东汉, 最初是作为礼佛的场所, 后因为满足僧人和施主居住、游乐的需要逐步在寺旁、寺后开辟了园林。
两晋南北朝时期寺庙及寺庙园林的兴起——“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使寺庙园林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和流行程度。
到了明清时期,宗教成为统治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各民族的团结,对各种宗教均大力提倡, 寺、院、宫、观、堂、庵等种类繁多, 数量激增, 形成寺庙发展的高潮。
1.2 寺庙园林形成的原因:寺庙园林是在历史、文化和宗教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
(1)中国传统哲学儒道佛对自然的态度影响了寺庙园林的特质;(2)在中国, 佛教寺庙从印度以塔为中心的“塔院型”转变为中国以殿堂为主的“庭院式”布局[, 为寺庙的园林化提供了条件;(3)“寺”与“舍”的结合, 即住宅与府第的建筑形式融合到寺庙建筑中, 使得中国私家园林的品性和特点被运用到寺庙的布局和环境美化中; (4)寺庙、宫殿、宅第等中国传统建筑所具有的高度适应性: 整齐但又灵活, 这种有法无式的思想延伸到了园林的设计中, 从而促进了寺庙园林的形成。
2 中国寺庙园林的特点2.1 寺庙园林的文化品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以及“人与大地”关系的古典哲学是人类文化的典范,正如国际大地规划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师联合会(IFLA) 的第一任会长和终生名誉会长英国杰列科爵士(SirG.AJellicoe)曾经在1985/86 IFLA年报发表论文《伊甸园的探索》中说:“关于园林甚至大地的文化, 全世界都是建立在以下三大文化主流的基础之上的。
第一是中国, 第二是西亚, 第三是希腊。
特别是中国, 她的这种特有文化, 是从她自己这块土地上生长出来的, 后来传到日本。
到了18世纪中叶, 对整个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的佛教、道教、儒家等传统哲学的影响促成了寺庙特有的园林特色, 寺庙道观常常选址于清幽的山野环境中,即使位于市井也必须营造静谧的氛围, 这些寺庙园林源于然而高于自然, 将自然美提升到更高的自然境界、神仙境界、活世境界。
所以, 在有限的寺庙园林空间中, 造园家通过借景、障景和虚景等手法, 营造以自然景观和观者的美好感受为主、更注重天人合一的意境, 这与其文化品质有着必然的关系。
2.2 寺庙园林的布局特点寺庙总体组群一般包括宗教活动部分、生活供应部分、前导部分和园林游览部分。
布局形式由外到内基本为香道—影壁或牌楼—山门—前殿—后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等。
这种轴线布置体现了整齐、对称等形式, 这也是烘托氛围的需要。
中国建筑的平宅对称性, 受于周礼之制, 这种合院式布局使得寺庙建筑也大多在此基础上发展。
一些个体的建筑单元组合成了复杂的院落群体, 各有功能, 层层递进。
但总体来讲, 寺庙园林布局无论是否是合院的形式, 最主要的是都有一条主轴线。
主轴线是中国古典园林, 特别是寺庙布局中最重要的精髓所在。
这条轴线多为风水方位,意在体现社会伦理秩序, 不仅满足了寺庙功能的要求, 而且这种布置使仪式、活动更加的肃静、威严、信任与安全。
寺庙园林是宗教寺庙、道观等建筑的附属部分,成为了中国宗教建筑的一个特有景观, 同时也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种独特类型。
寺庙园林的风格因宗教建筑本身规模的大小而有所不同, 或近于皇家园林, 或近于私家园林, 基本可以分为寺庙庭园、寺庙附属园林、山林寺庙等几种类型, 但园林总体是基于寺庙的总体布局上的。
寺庙园林的选址和布局具有更多的灵活性, 是古典园林景观模式最理想的物化表现。
根据功能的要求, 寺庙多可分为几个主要的区域, 其园林布局形式也各有其特点如下: (1)香道既是寺庙的主要交通路线, 也是寺庙园林游览的序幕景观。
常常结合丛林、溪流、山道的自然特色, 布置一些景观序列, 起到过渡主题空间的作用。
(2)宗教活动部分是寺庙的主要部分, 并占据着显要位置。
通常采用四合院或廊院格局, 布局上大多与寺庙的园林部分隔离, 常利用借和透的手法让园林景色渗透进来。
有时也因地势变化而非规整地布置, 与山林融合。
(3)生活供应部分, 大多隐于僻静的部位, 一般布置由水、石、树组合的小庭院, 从而体现自然、静谧的生活气息。
(4)园林游览部分随寺庙所处地段呈现不同的布局。
位处城镇的寺观祠庙, 在院墙内部、模仿自然的山水园, 布局的方式和手法类同于私家园林。
位处山林环境的寺观, 则着力于寺院与自然的融合, 通过点缀少量建筑、宗教景物和组织游览路线, 构成环绕寺院周围、连贯寺院内外的风景园林格局, 在今天看来, 大部分寺庙是布置于山林中的, 因此这种风景园林的格局也是寺庙园林的主体格局。
2.3 寺庙园林的植物特点寺因木而古,木因寺而神。
寺庙的植物造景是集植物学、美学、宗教文化的综合艺术。
寺庙园林环境的氛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植物的营造, 其植物配置自然遵循着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原理与方法, 但同时寺庙园林的植物造景也有着其自身的特点。
形态美、动态美、色彩美、声音美、象征美等自然景观艺术性在寺庙园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2.3.1 建筑与植物(1)主要殿堂: 庭院内多种植松、柏、樟、银杏、七叶树等姿态挺拔, 叶茂荫浓的树木, 来烘托宗教的肃穆幽静。
如北京西山诸寺之冠的碧云寺, 庭院内苍松翠柏浓郁挺拔, 气氛肃穆而协调。
(2)次要殿堂及生活用房:种植富有诗情画意的四季花木, 以体现禅房花木深的意境。
如北京的戒台寺方丈院, 其间种植的花木繁多, 有丁香、金银花、珍珠梅、紫薇、牡丹等各色花灌木。
(3)塔院: 塔院周边的植物常以龙柏、七叶树、香樟等为基调, 适当点缀花灌木, 表现其崇拜和寄思的功能。
如北京的潭柘寺中的塔院, 有金元明清各代塔群, 其间有一高30余米的古银杏, 高大挺拔, 绿荫遮天。
(4)小庭院。
有的寺庙布置附属的小庭院, 如北京碧云寺的水泉院, 山石叠嶂, 古柏参天, 池、桥、亭、树木形成了一个幽静的庭院空间。
2.3.2 山水与植物寺庙建筑多置于山林野外, 多为群山环抱, 林木掩映。
如四川峨眉山, 山西武台山, 安徽九华山, 浙江普陀山, 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 也是我国四大佛教风景旅游胜地。
因此, 这些地方的寺庙周围的植物种类繁多, 具有各自的乡土特点, 而且少为人工修饰。
如福建福州涌泉寺景区, 山林环抱, 水泉丰盛, 可谓天工和人巧的融合。
四川乐山凌云寺, 依山布局, 林木幽深, 形成了“峨眉山月半轮月, 影入平羌江水流”的胜境。
寺庙内水有规则式和自然式, 规则式多为方形, 内植莲花。
自然式多曲折变化, 与植物、建筑融为一体, 如浙江杭州的灵隐寺, 山环水绕, 寺内小桥流水, 泉池掩映, 唐代陆羽《灵隐寺记》:“藻井丹楹, 华垂于四照; 修廊重覆,潜奔濑玉之泉; ……”可见建筑与林木, 水泉的盛境。
2.3.3 园路与植物(1)入口。
为了吸引香客与游人, 入口的香道路常具引导性, 利用植物序列来营造幽静肃穆的氛围, 激发寻幽探胜的兴致。
如浙江天台山国清寺, 山门道路两侧密植高大的毛竹, 清静幽深。
(2)寺内园路。
结合孤植、对植、丛植等手法, 常被暗示禅境, 形成了丰富的寺庙园林景观以及悟道等功能。
在北京的寺庙园林中多见油松、圆柏、侧柏、白皮松、槐、柿子、七叶树、银杏、苹果、海棠花、丁香、竹、迎春、莲花等栽植在路旁。
2.4 寺庙园林的社会功能寺庙园林有一定的公共性。
寺庙对广大香客、游人、信徒开放, 往往使朝山进香和风景旅游相结合, 可以说它是古代一种服务于各阶层且具有生态功能的场所。
同时寺庙园林具有较稳定的连续性, 不随帝王宫殿因改朝换代而起变化。
现今, 寺庙的主要功能已从礼佛的功能向旅游观光功能发展, 更具开放性, 成为了人们休闲娱乐和了解人文历史的主要场所。
因此, 如今寺庙园林不但具有传统美化、神化庙宇的作用, 而且兼具了现代城市绿地的部分功能。
3 寺庙园林的发展我国的寺庙, 常常是以园林化的寺庙建筑和自然环境结合,形成园林化的寺庙环境。
建筑和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种种矛盾,如何妥善地、巧妙地处理这些矛盾, 是开发寺庙园林环境和经营风景的重要课题。
作为宝贵的文化和物质遗产, 我们要不遗余力地对其保护, 特别是人为活动频繁的旅游区内的寺庙建筑和古树。
在佛教的生命观中, 强调了生命主体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强调了万物共生、相互依存的关系, 这些朴素的生态伦理思想为解决当今的环境问题提供了一个精神基础。
因此, 在现阶段寺庙园林更应保护性的发展, 使其发挥更大的社会和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1]金何仙,华海镜.寺庙园林植物造景特色[J].中国园林,2004(12):50-56.[2]赵鸣,张洁.试论传统思想对我国寺庙园林布局的影响[J].中国园林,2004,(9):63-65.[3]金荷仙.寺庙园林意境的表现手法[J].浙江林学院学报,1998,15(4):450-455.[4]赵光辉.寺庙园林环境的构景[J].城市规划,1985,(5).[5]王云梅.尊重生命热爱自然———佛教的生态伦理观浅析[J].东南大学学报,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