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二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分析

第十二章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分析

Slide 19
微生物菌株的命名
一般由描述基因功能的文字来命名,取英文词的前三 个字母,右上角写上“-”、“+”,或“s”、“r”。 如:丝氨酸缺陷型为ser-, 野生型为ser+。 生物素缺陷型为bio-,野生型为bio+。
将基因符号的第一个字母大写可表示相应的表型。
Slide 20
E.coli基因组概况
Slide 33
F因子
又称性因子(sex factor)或致育因子(fertility factor) ,是存在于细菌细胞中,赋予细菌以性 别的并能独立增殖的环状DNA分子。
Slide 34
F因子的组成如图:
① 原点:转移的起始位点 ② 致育基因群:包括性伞 毛基因、转移基因等。 ③ 复制酶基因 ④ 配对区: 与染色体配 对交换后插入染色体。
Slide 25
互养作用及其排除
试验材料 A品系:A-B+ T1S(met-bio-thr+leu+T1S); B品系:A+B- T1R(met+bio+thr-leu-T1R)。 试验方法
将A、B品系混合接种在基本培养基表面;
短时间后喷噬菌体T1杀死A品系,使其不能持续产 生thr与leu供B品系持续生长。
复制酶 区域
Slide 35
据此,我们可将大肠杆菌分为两类:
F-菌:无F因子的细菌。在杂交中是受体(receptor)菌。 F+菌:含F因子的细菌。在杂交中是供体(donor)菌。
表面有性伞毛,据此与F-菌接合并使F因子从F+转 移到F-而使F-转变为F+。 F+菌用吖黄素处理可使菌体丢失F因子而成F-菌。
接合:通过细菌细胞的直接接触而将一个细菌(供体,
donor)的遗传物质传递给另一个细菌(受体, receptor),从而实现遗传物的重组的遗传现象。
Slide 36
杂交特点:
① 在F+ × F-中
接合完毕后,大约有70%以上的F-转变为 F+ , 而F+在转移F因子的过程中本身并不丢失F因子,它一边 复制一边转移,故杂交完毕后F+菌仍met+ bio+ thr+ leu+ thi+
Slide 23
几种可能解释及其分析
上述试验结果原养型菌落可能产生于: ① 亲本菌株A或B发生了回复突变; ② 两品系细胞通过培养基交换养料—互养作用;
③ 两品系间发生了转化作用;
④ 发生细胞融合,形成了异核体或杂合二倍体。 为了验证这些原养型菌落产生的可能性而进行的研究最 终表明:这些解释均不成立。
b 基因型和表型的表示 –用它们不能合成的物质的前三个字母来表示。
甲硫氨酸
生物素
bio- / Bio-
bio+ / Bio+
缺陷型
原养型
met- /Met-
met+ / Met+
Slide 17
② 分解代谢缺陷型
不能降解某些复杂的化合物。如不能发酵乳糖,阿拉 伯糖,甘露糖,木糖,麦芽糖。 a 鉴别:使用鉴别培养基 – 如乳糖发酵缺陷型, 用EMB培养基(加伊红和 美蓝)鉴别,原养型菌落是紫红色菌落,缺陷型 为粉红色菌落。 b 基因型和表型的表示: – lac- /Lac-乳糖不能利用; gal- / Gal-半乳糖不能 利用。
Slide 37
Slide 38
杂交特点:
② F因子转移过程中
染色体通过接合而转移到F-细菌的可能性极小,
少量转移到F-中的供体DNA通过交换(偶数次)与受体 染色体重组,产生重组子(通过接合作用及重组作用而 获得了供体DNA的受体菌)。
Slide 39
三、高频重组与中断杂交技术
Hfr × F-特点:
Slide 5
细菌的染色体(电镜照片)
Slide 6
细菌通过裂殖法而繁殖,单一细菌可 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一个菌落(clone)。
野生型菌株叫做原养型(prototroph)。 经突变而丧失某种营养物质产生能力 的菌株叫做营养缺陷型(auxotroph)。
Slide 7
细菌的菌落
Slide 8
大肠杆菌的电子显微镜照片
结果与结论
仍然出现原养型菌落。 从而表明互养并非原养型菌落出现的原因,而可能 发生了遗传重组。
Slide 26
转化作用及其排除
① Lederbery和Tatum曾把品 系A的培养液经加热灭菌,加入 到B品系的培养物中,未得到原 养型菌落,表明原养型菌落可能 不是由转化作用产生。
② 戴维斯(Dawis, 1950)的U型 管试验(结果没有得到原养型细 菌 )。
Slide 3
Slide 4
二、细菌是单细胞原核生物
其遗传物质是一个大形的环状核酸分子,为方便也 常常简称为染色体。 请注意,这是从真核生物引用过来的名称,严格说 来,它并非细胞学上的染色体,只是为了表达方便而用于 细菌,一般用于细菌时无非指细菌的类似于真核生物染色 体的起主要遗传作用的遗传物质,而没有结构上(真核生 物染色体的结构)的意义。
Slide 9
Slide 10
现已证明,在以无性繁殖为主的细菌和 病毒的繁殖过程中,也有类似于真核生物有 性生殖的过程,存在着遗传物质的交换。 微生物由于其自身的生理生化特点使其 在遗传学研究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Slide 11
1. 细菌繁殖快
可在短时间内繁殖大量个体(大肠杆菌繁殖一代只 需20分钟),便于建立纯系,保持大量菌体。
2. 细菌一般能合成全部AA和vitamin,可在一定成 分的简单的培养基上生长,较易得到各种营养缺 陷型
营养缺陷型的获得,可以说是对现代遗传学和生物 化学的一大贡献,几乎所以的遗传学内容和生化代谢研 究都离不开缺陷型。而真核生物体制复杂,难以获得营 养缺陷型。
Slide 12
3. 便于精细结构的研究:
杂交完毕后, F-几乎仍为F- ,但染色体基 因的重组频率几乎比F+× F-提高一千倍达10-4, 所以Hfr菌株称为高频重组菌:High frequency of recombination。 Hfr菌(高频重组菌):
F因子通过重组而整合到染色体上的菌株。
Slide 40
①在Hfr×F-交配中,供体菌染色体的一条链首先在染色体 与F因子接合处断裂(F因子有方向性,断裂处恒定在F因 子的某一端),这一染色体断裂点称为原点或O,从原点 开始以线性方式进入受菌体,基因离原点越远,进入F-细 胞越迟,F因子在最后才进入F-。 由于染色体的全程转移约2小时左右,而这2小时的过 程中由于细胞位置的游动或液体的流动等原因,两细胞间 的结合随时可能中断,故越后面的基因不但在F-中出现的 时间越晚,而且所能得到的重组子的比例也越低,所以杂 交后F-往往仍是F- 。
Slide 22
2. 细菌的接合实验
1946年,Lederberg和Tatum 做了如下实验
菌株A met-bio- thr+ leu+ thi- 2×108 108
含五种菌 种所缺的 营养物质 几小时后, 洗净菌体 无菌落 若干原养型菌落
菌株B met+ bio+ thr- leu- thi+ 108
Slide 24
回复突变可能性的排除
Lederbery和Tatum利用的双营养缺陷型菌株进行试验, 已基本排除A或B品系发生回复突变产生原养型细菌的可能。 因为:
单基因回复突变的频率约为10-7;
双基因回复突变的频率则为10-14,频率很低。 但试验中产生原养型菌落产生的频率非常高(10-7), 因此基本可以排除回复突变的可能。
结论:细胞直接接触是原养型细 菌产生的必要条件,从而否定了 转化。
a
Slide 27
异核体和杂合二倍体的可能性
出现原养型菌落的另一种可能是细菌细胞发生融合,
产生异核体或双杂合二倍体。这两种情况类似于二倍体生 物的杂合体, 将产生原养型菌落。 异核体:由于细胞融合而在细胞内含有遗传组成不同的两 个或多个细胞核。
Slide 31
细菌接合(conjugation)的电子显微镜照片
Slide 32
那么,这种行为的不同是由什么因素引起的 呢?研究证明,它是由一种叫作F因子(sex or fertility factor, 即性因子或致育因子)的质粒 (plasmid)所决定的。 F因子是一种质粒(细菌中染色体以外的能 独复制的环状DNA),其上有一些基因控制致育 性。
第二节 细菌的遗传分析
一、细菌的杂交(接合重组)
1.大肠杆菌的突变类型
(1)营养缺陷型
① 合成代谢缺陷型
② 分解代谢缺陷型 (2)抗性突变型
Slide 14
(1)营养缺陷型
在营养代谢上是有缺陷的菌株,统称为营养缺陷型, 而把正常的野生型叫做原养型。 –基本培养基:能满足野生型菌株营养要求的最低成分 的组合培养基。 –补充培养基:在基本培养基中有针对性地加上某一种
二倍体:异核体进一步发生核融合,形二倍体细胞核,核 内含有两种遗传物质。
Slide 28
异核体和杂合二倍体的可能性
细菌为单倍配子体生物,异核体和二倍 体只能暂存在。培养繁殖过程中必将发生分 离,产生各种缺陷型菌落。 对试验中得到的原养型菌落的后代所进 行研究表明:后代没有出现预期的性状分离 现象。
E.coli的染色体为闭合双链环状DNA,长约 1333um。
2001年10月15日完成了E.coli K12菌株的基 因组全序列测定。总共4639221 bp, 4279个蛋 白质编码基因,115个编码rRNA和tRNA的基因。 (GenBank编号:U00096)
Slide 21
A map of the E. coli genome, showing selected genes.
由于个体小、繁殖迅速,我们能在选择性培养基上 检查上亿个个体,检出少数的突变型和紧密连锁的突变 位点的重组,而这在高等生物中是不可能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