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组织行为学 第五讲 群体行为基础
组织行为学 第五讲 群体行为基础
地位需要 自尊 需要 社交需要 权力需要 实现目标 的需要
有时为完成个人目标,需要多个人的共同努力,需要集中众人的智慧、力量。
1、社会惰化
1+1+1=3
?
群体规模增大,成员付出的努力减少。 原因 群体责任:认为别人不会尽全力 利益扩散:个人搭便车
社会惰化的作用机制
社会心理学:个体的被评价焦虑减弱,使个体在群体中的 责任意识下降,行为动力也相应降低。
自我管理型
讨论:如何掌握工作节奏
3、多功能型团队
为了完成一项共同的任务,而由来自同一等级、不 同的工作领域的员工组成的团队。
多功能型
兴盛于20世纪80年 代末,当时所有主要 的汽车制造公司都采 用了跨功能团队来协 调完成复杂的项目 由来自不同部门但 级别大致相当的员工 组成
4、虚拟团队
指跨越空间、时间和组织界限,成员间主要通过电 子技术进行沟通的跨功能团队。 通过计算机网络将不同方面的人 合作 具备其他类型团队的所有功能 缺少面对面交流的气氛,沟通满 意度低
问 题 解 决 型
始于80年代 ? 同一部门十人左右组成
寻找改进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
2、自我管理型团队
一般说来,职责范围包括:控制工作节奏、决定自 己的工作任务分配、安排工间休息等。 由10-15人组成 代替主管承担责任,自我控制 工作过程 美国的大公司有30%-50%的员 工这样工作 较高的工作满意度 较高的缺勤率和流动率
组织行为学
第五讲 群体行为基础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
组织心理与行为 群体心理与行为 个体心理与行为
组织行为管理中对人的思考:六条圣经
教条一:人性是恶的 教条二:人是没有自觉性的 则。
人是需要控制的,控制是人力资源管理最重要的原
教条三:人是难于管理的 教条四:人是需要尊重的 制严语宽:用温柔的手段做残酷的事情。
4、地位
定义:地位是指个人在群体中所占有的位置或层次 的社会性界定。
正式地位、非正式地位:群体正式给予的,工资、 头衔、资历、实权。教育、技能、经验而获得。
怀特的饭店研究:行为是由地位高的人向地位低的 人发起,他们的合作是愉快的,反之则会引起冲 突。
地位和规范:地位较高的成员具有较大偏离群体规 范的自由。
◆引导失误发生,降低行为效率
社会助长 他人在场 社会抑制
启示:管理者要根据工作复杂度、难度、个体对 工作的熟练度、个体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成熟度及 工作场地的可能条件,分别安排集体劳动或个别 劳动。
三、群体分类
1、正式群体
定义:由组织正式确定,具有明确的组织方式、工作方式和 任务目标的群体。这种正式性可由组织结构图反映出来。 个人的行为由组织目标规定,并且是指向组织目标的。 分类:命令型与任务型
2、社会助长与社会抑制
社会助长:有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工作,效率更高。 社会抑制:有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工作,效率大大降低。
社会助长的两种效应
结伴效应:在结伴活动中,个体会感到某种刺激作用,从 而提高工作或活动效率。 观众效应:个体从事的活动,是否有观众在场,观众多少 及观众表现对其活动效率有明显影响 。
•信息共享 •中性(有时消极) •个体化 •随机的或不同的
目标 协同配合 责任 技能
•集体绩效 •积极
•个体的或共同的
•相互补充的
三、团队的类型
自 我 管 理 型 问题解决型
虚拟团队
多功能型
1、问题解决型团队
一般是由来自一个部门的5-12个员工组成,每周用 几个小时的时间来讨论如何提高产品质量、生产效 率和改善工作环境的团队。
命令型:由组织结构规定,并由直接向某个主管人员报告工作的下属组 成的群体。 任务型:由组织结构和组织关系所决定,并由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而在一 起工作的人组成的群体。
所有命令型群体都是任务型群体,但任务型群体不一定是 命令型群体。
2、非正式群体
定义:以成员的感情、兴趣、价值观、信息沟通等非 工作性因素为主要联系纽带,以满足个体需要为主 要目的而在工作环境中自然形成的。 分类 利益型:为了共同关心的特定目标而形成的群体。 友谊型:为了寻求相互关照、情谊和友爱而自发结成 的群体。
天堂与地狱的差别
二、团队与群体
1、联系
梁山核心团队
团队始于群体,区别于一般群体,
是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团队的显 著特点是相互依赖性。 团队是更高层次的群体,它是通过 其成员的共同努力产生积极的协同 作用,其结果是使团队的绩效水平 远远大于个体成员绩效的总和。
2、团队与群体的区别
工作群体 工作团队
个性特点
研究表明,善于社交、自我依赖、独立性强对群体的生产 率、士气和凝聚力有积极的影响;独断、统治欲强、反传 统等,对群体有消极影响。
第二节
团队
“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
一、团队的概念
团=口+才
队=耳+人
西游记团队
指通过其成员专业素质的有效组合和共同努力为组织达到最 高行为效能的群体。
意义:根据任务的复杂程度和人们的熟练程度安排 集体或个体活动。
社会助长作用的经典实验
最早用科学方法揭示社会助长作用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特里普 利特。他在1897年的研究中发现,别人在场或在群体中活 动会促进人们的行为效率。 他让被试在三种情况下骑车完成25英里的路程:
第一种情况,单独骑行; 第二种情况,让一个人跑步伴同; 第三种情况,与其他人竞赛。
对策:必须提出衡量个人努力程度的手段
社会惰化
每 高 人 努 力 程 度
低
一人单干
小群体
大群体 活动方式
社会惰化现象
拔河比赛实验
(法)马克斯· 瑞格曼
他要求被试者分别在单独的和与群体一起的情境 下拔河,同时用仪器来测量他们的拉力。结果发现 随着被试人数的增加,每个被试平均使出的力减少 了。一个人拉时平均出力63公斤;三个人的群体拉 时,平均出力是 53.5公斤;八个人时是31公斤。 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 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康食以数百人。宣王 死,泯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社会助长作用
对群体的有效管理能产生协调效应,特别是对于从事简 单的、熟练的、体力性的劳动,助长作用尤为突出。
◆满足心理需要,增强勇气信心 ◆消除单调疲劳,强化个体行为
社会抑制作用
由于工作性质不同,个人的人格和情绪不同,环境不同, 一些复杂性的工作,群体反而起到反面的作用与影响。
◆增加紧张情绪,干扰正常思路
兴趣爱好型:由于共同的业余爱好和兴趣而结成的群 体。
非正式群体的特征: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命令型群体 正式群体 任务型群体 利益型群体 友谊型群体 兴趣爱好型群体 非正式群体 自发性 成员的交叉性 有自然形成的核心人物 排他性 不稳定性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差异
维度
一般性质 主要概念 初始关注
教条五:人是多样化的
教条六:以人为本,把人当作人。
主要内容
几种典型的群体行为 (四)群体行为分析 影响群体发展演变的 主要力量是什么? 定义、类型 定义、功能、 类型、发展阶 段、群体结构 、群体资源 (二)团队
(三)群体动力
(一)群体概述
第一节
一、什么是群体
群 体概述
1、定义: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
2、角色
角色同一性 角色知觉 角色期待 角色冲突
3、规范
定义: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标准。 正式规范:由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如各种规章制 度和守则等; 非正式规范:群体自发形成的,不成文的,如成员之 间的沟通方式和态度,各种行为和风俗习惯等。 正式和非正式规范都有约束和指导成员行为的效力。
5、群体规模
成员为奇数的群体似乎比成员为偶数的群体更 受欢迎(有助于做决策)
7人左右的小群体完成任务比大群体快
(小群体善于完成生产性任务)
12人以上的大群体更善于吸收多种不同的观点
(大群体善于完成调查性任务)
6、群体构成
群体构成:同质群体与异质群体 同质指群体成员在能力、性格、年龄、知识等各 方面都比较接近;所谓异质指在上述各方面都迥 然不同。
的个体因为某些心理的、社会的原因,以一定的结构组 合在一起进行活动,并且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人群整 体。
共同活动
相互作用
思想感情
2、特征
1)人数(≥2); 2)一致认同某种特定的共同目标;
3)在实现目标过程中有一定的行为关系,并由此而 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4)具有一定关系结构及行为规范; 5)在开放性的社会环境中,成员、目标、成员间相 互关系以及结构和规范均具有动态的特征,并由 此产生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差异性特征。
第三节 群体动力
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勒温1938年提出,可把人 的行为看成是其自身的特点及其所处的环境的函数, 即: 行为=f(个性×环境)
结果发现:单独骑行平均时速为24英里,有人伴跑时速为31 英里,竞争情境时速32.5英里。
社会助长的作用机制
琼扎克,1965年:群体背景增加了人们的内驱力 弗里德曼,1981年:群体背景唤起了人们的竞争和被评价 意识。在有他人出现的情境中,个体会有意无意地感到由 社会比较引发的竞争压力,从而使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增 加。
正式地位 非正式地位 社会惰化
异质群体
非正式规范
1、正式领导
封闭性定义:领导是一种激励、鼓动别人实现共同 目标的过程。
开放性定义:为别人创造理想和有能力把理想变成 现实并使之持续下去的过程。 名词:领导者,在社会公共活动中,经过选举、 任命或从人群中涌现出来的能够指导和协调群体 成员向着既定目标努力的、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 集体。 正式领导者与非正式领导者 个体领导者与群体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