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空间环境的交互性关系
[4] 林玉莲,胡正凡. 环境心理学[M]. 北京: 中国建筑出版
互联网络和多媒体数字设备给空间设计带来了观念上
社,2001.
·112·
综上所述,后现代主义设计是重视装饰的,他们在设计中
受到物质条件的严格限制,显得更为灵活。这些概念被运用到 采用非理性主义、人本主义、历史主义的设计手法,但是又不局
了产品设计中,使得产品的装饰性受到了重视,改变了单调的 限于此。这些设计师们崇尚文化、提倡对作品多运用装饰设
设计形式。其次,对于历史动机的折中主义立场。后现代主义 计。尽量满足人们的大众意识,大众口味。这些设计师们喜欢
参考文献:
人们留意到建筑入口区域的来临,避免在前行过程中错过。 [1] 朱红文. 工业·技术与设计一设计文化与设计哲学[M].
到了目标空间所在地块,一些经过设计的有个性的栏杆、灯
河南美术出版社,2001.
柱、大门、铺地、小品等环境艺术要素,也是增加空间领域性、 [2] 陶郅,郭嘉. 创造多元互动的行为载体系统[J]. 华南理
( 下转第 112 页)
收稿日期:2012-08-02 作者简介:刘芝兰( 1979—) ,女,四川江油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 环境艺术设计和民族建筑研究。
·108·
◎建筑艺术◎
离结构而存在,并指出它与结构实体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和 的宽松。而设计上的含糊性,则不是后现代主义所特有的,不
意义。看似无用的装饰门面和装饰构件,在美化建筑的同时, 少后现代主义时期的设计风格,都追求设计上的含糊性,其实
并不是单纯地恢复历史风格,如果是单纯恢复历史风格,也就 采取非和谐的形式美,在恢复传统装饰的同时,使设计作品多
没有什么后现代主义了,充其量不过是历史的复古主义而已。 样化、混杂化、使作品产生折中性的多元共生。
后现代主义对历史的风格采用提炼、拼接、混合的处理手法,并
且这种折中处理基本是建立在现代主义设计的构造基础之上 参考文献:
种形式的技术特征。如新概念智能住宅的多媒体数字设备,
影响,人在此种影响下产生相应的行为和心理,又反过来作
本身能够对 居 住 者 做 出 反 应。当 房 子“看 到 ”主 人 走 近 家 门
用于环境,这就是人与环境的交流关系。再比如,要引导人们
的时候,它启动“家居自动化系统”,按照人的习惯播放音乐,
到达一个特定空间,以连续有韵律的线性景观设计,如铺地、 “虚拟厨师”给主人热一杯咖啡,甚至可以按他的口味烹调。
义的戏谑、调侃的色彩。反映了经过几十年严肃、冷漠的现代
社,2001.
主义设计垄断之 后,人 们 企 图 利 用 新 的 装 饰 细 节 达 到 设 计 上
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櫴
( 上接第 108 页)
如每当我们进入一个空间,我们首先会环顾四周,然后下意
◎建筑艺术◎
人与空间环境的交互性关系
刘芝兰
( 成都理工大学 工程技术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7)
摘 要:本文从空间环境的角度,从人与空间环境的体验 关系、空间环境中人的参与性、人与空间环境的相互交流性、空 间环境设计的技 术 性 着 眼,探 讨 空 间 环 境 交 互 设 计 的 必 要 性 和重要性。
的巨大变革,信息时代的空间正在融合数字技术,进化为技
识地决定自己将采取什么样的言行举止。举例来说,一进入
术的综合体。空间环境作为综合的技术和艺术,像多媒体一
历史博物馆中,我们就会不经意地开始非常重视自己的言行
样集成了各种媒介,交互性也渗透于空间的本质中。交互空
举止,变得彬彬有礼,而且讲起话来也是轻声细语,并且产生
关键词:空间环境; 交互设计; 以人为本
1 前言 人无时不刻地生活在各种空间环境中,人创造了环境,环 境影响了人,在创造与影响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环境与人之 间形成了各种微 妙 的 关 系,这 种 关 系 就 是 人 与 空 间 环 境 的 交 互关系,人与空间环境的交互无时不刻地进行着,所以,空间环 境设计要体现以 人 为 本,那 么 它 的 交 互 性 设 计 就 更 不 容 忽 视 了。但是现在关心交互设计的设计师们大部分来自于互联网 行业和工业设计行业,所以我们看到当你搜索“交互设计”时 更多的 BLOG 和文章是在谈论互联网,网站的导航,注册流程, 弹出窗口或者就是产品等等。或许让人感觉互联网的交互设 计和产品交互设 计 有 点 强 势,其 实 我 们 忽 略 了 很 多 其 他 行 业 的设计,比如: 建筑和环境艺术设计行业。本文主要就空间这 一类型,来探讨人与空间环境的交互设计,希望环境艺术设计 师、建筑设计师、工程师等相关行业一起来关注人与空间环境 的交互性设计。 2 人与空间环境的交互关系 空间在设计时必须与时代、环境、文脉等相互协调,这个过 程本质上是互动的,但实际上由于这种互动的长期和缓慢,看 起来更像是单向的传递过程。空间的交互性更突出地表现在 建筑与人或人与人的关系上: 使用者可以能动地获得空间所 传播的信息内容,如功能的实现、美的感受以及空间表达的文 化意义,然后反馈给设计者,甚至可能参与规划设计、决定空间 未来的使用方向。设计师随后可以调整他的设计,如此形成一 个互动的过程。 另外,空间环 境 中 的 诸 要 素 始 终 处 于 一 种 动 态 变 化 过 程 中,空间是要随着时间而有所发展的,纵向看是动态的,空间的 物理环境会随着 四 季 的 更 迭 以 及 各 种 因 素 的 变 化 而 变 化 ,随 着时间的推移,空 间 环 境 的 各 个 部 分 功 能 也 可 能 发 生 很 大 的 变化。另外空间环境的使用者的情况也始终处于变化之中,人 们的行为、心理、生活状况都在不断地变化中,同时人们的审美 思想与观念也随 着 社 会 的 发 展 变 化 而 变 化 的 ,人 们 对 空 间 的 设计要求也在不 断 的 发 展 变 化 着,这 就 要 求 空 间 环 境 的 设 计 应该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以适应这些动态的变化,以人的行为
增进建筑整体特色、增强目标性的有利要素。这也是空间环
工大学学报,2002( 10) .
境对人的一种驱动行为和驱动心理的影响,相反,也正是人
[3] 张利. 信息时代的建筑与建筑设计[M]. 南京: 东南大学
们有这样的一种行为心理,才有了这样的空间环境设计方式。
出版社,2001.
2. 4 空间环境设计的技术性
间,也通常和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紧密相连,这使
肃穆的心理状态; 当进入娱乐空间时,我们都会比平时活跃
得空间环境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交互式信息流动。从种种交
百倍,嬉笑打闹,无所顾忌,并产生非常放松的心理状态。这
互空间的方案来看,这种高效信息循环的内在常常表现为种
些自然而然产生的行为和心理正是空间环境各要素对人的
也使建筑具备了更多的含义和社会价值。在人与人的交流中, 都是为了对抗现代主义的高度理性化,毫不含糊的基本原则。
人们通过对装饰形象内容的认知,象征性建筑符号含义的理 所以在装饰上都是感性的,具有很强的装饰风格,减去必要的
解,以及对历史要素形式的追忆,产生心灵深处的共鸣,进而满 理想思维。
足人们对美的需求和愉悦。这些装饰与技术结构相比,因较少
心理需要而存在,围绕人类生活的实际需要而成长。所以空间 环境交互设计应 留 有 足 够 的 发 展 余 地,以 适 应 使 用 者 不 断 变 化的需求,包容未来科技的应用与发展,时代发展的需求等。
2. 1 体验关系 空间环境的主 体 是 活 动 着 的 人,人 们 对 空 间 环 境 的 感 知 效应实际上是对空间的一种体验。这种体验关系就是一种交 互关系。在一些居室设计的例子中,经常会看到许多按照设计 师意图设计的房子,总在短时间内便被使用者加以改变,今天 这里动一点,明天那里动一点,使用者在潜意识中不断将居住 环境个人化。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部分是由于设计师与使 用者的沟通不是很成功; 二是在于设计师在指导思想方面出 了差错,没有顾及自己与使用者之间存在的差异; 三是没有留 出可供使用者自由发展的空间; 四是没有设计出能够表达使 用者个人特色的 细 节,以 至 使 用 者 无 法 对 居 室 产 生 认 同 感 和 归属感。其实这 就 是 使 用 者 对 空 间 的 一 种 体 验,一 种 感 知 效 应。深挖上述现象的本质可以看出这是人与空间环境没有产 生良好的交互关系的问题。 2. 2 参与关系 “人的参与性”是 指 人 的 各 种 行 为 方 式,参 与 事 件 和 活 动 之中,与客体发生直接的或间接的关联。人的参与性也是人与 空间环境的交互性。在空间环境设计中应诱导空间环境使用 者积极地进行“角色参与”和“活动参与”,使“人尽其兴,物尽 其用”,从而发挥 人、空 间 的 直 接 交 换 的 作 用。 在 空 间 环 境 的 创造中,要调动人的参与性,应先从需求着眼,应当让空间环境 关联到每一个使用者,使更多的人,从更多的方面参与到这种 空间之中; 其次还应当注意要为人们留有多种选择的自由性 和选择的多层次性,否则曲高和寡,则会把大部分人拒之门外。 如若要在某雕 塑 公 园 中 建 造 一 个 可 供 参 与 的 小 品,就 可 从下述的参与方式出发设计。例: 在某两片水面之间的小径设 计在人通过的小径旁设立一个可以吐水的喷泉式雕塑。利用 感应手段,当人 不 通 过 时,看 上 去 似 乎 是 一 个 平 常 的“静 雕 ”, 有人通过时,感应点发生作用,雕塑突然吐出一口水,从这片水 面射向那片水面,使人感到一种惊喜之情。 2. 3 相互交流关系 人与空间环境 的 相 互 交 流 的 过 程,也 是 人 与 空 间 环 境 的 交互过程。空间环境中的各要素以明示、暗示、烘托、反衬、对 比、隐喻等途径在人的反应中起到了集注、强化、淡化、分散、干 扰、组织、削弱、归位、错觉等心理反应或引起相应的各种行为。
水景、绿化等作为引导因素指导行人的无停留的前进,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