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克服学习负迁移的策略

浅谈克服学习负迁移的策略

浅谈克服学习负迁移的策略
学习迁移是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

迁移是指已有知识、经验、技能和态度对后续学习产生的影响,一般表现为相类似的知识、经验、技能和态度对后续学习的影响。

迁移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是指已有知识、经验、技能和态度对后续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而负迁移则是已有知识、经验、技能和态度对后续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作用。

负迁移阻碍学生的数学学习,因此教学中,引导学生克服负迁移,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建构。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很多。

从迁移的意义理解入手可以发现,已有知识、经验、技能和态度是影响后续学习的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当两者学习材料之间共同因素越多时,就越容易产生迁移。

而当学习活动与原有活动的刺激与反应相似时,容易产生正迁移;相反,当学习活动与原有活动的刺激相似而反应不相同时,容易产生负迁移。

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一点体会,克服学习负迁移的几点策略。

一、理解知识的真正内涵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负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没有真正掌握知识的内涵,所以对于后续学习产生负迁移。

如在数学应用题的学习中,由于有些学生不会或者不愿意分析数量关系,只是凭借表面的一些现象或者字面的理解盲目做题。

表现在具体的学习中,如看到“多”字就想到用加法,看到“少”字就想到用减法;而在学习了有关倍数的应用题后,见倍“就用乘法”。

产生这种负迁移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学生没有理解相关概念的实质。

要使学生正确地利用已有
知识进行解答,就得从问题的实质出发,帮助学生揭示知识的内涵,弄清楚谁与谁比,谁多谁少;谁是1倍数,谁是几倍数等,通过分析,把问题回归到数量关系的理解上去,就可以避免死记类型,从而避免负迁移,实现知识的正确建构。

二、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
1.纵向联系
(1)恰当铺垫,促进积极迁移
学习迁移,它需要有必要的知识、经验、技能作为铺垫。

因此我们要把复习铺垫这个教学环节做好,促进迁移学习的积极进行。

复习铺垫,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a.学习方法的铺垫
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一课时,没有直奔主题,而是紧接着上一个单元《小数乘小数》的知识复习、梳理,顺利地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为新知探究作了很好的孕伏铺垫。

课题引入:刚开始学习小数乘法计算时,我们是转化成什么进行计算的?
(把小数转化为整数进行计算)
小结:当我们遇到新的知识时,我们可以想办法把它转化为已经学过的知识,这样我们就会做了。

那么今天,我们对于平行四边形的公式推导又该怎样转化呢?
别出心裁的设计,巧妙渗透了数学转化思想,为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做好了铺垫。

b.必要知识的复习
加强知识的纵向联系,要注意在新授课前做好必要知识的复习铺垫,提供与新知学习具有密切关系的相似学习材料,使已经获得的知识成为后面新知学习探究的基础,实现从已知到未知,从旧知到新知的成功探究。

但是必要的知识铺垫要注意把握一个“度”,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究空间,不能因为复习而盲目降低新知探究的要求,成了“教师包办代替”。

如在进行小数乘法中“小数乘整数”学习时,我们就有必要进行整数乘法的复习,如可以简要设计为:
24×8= 123×35=
要求先说说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再计算,并且引导学生回忆整数乘法计算的基本法则,为《小数乘整数》学习做好必要的铺垫。

(2)学会类推,从规律中发现
类推是通过已经掌握的知识原理、规律推理出与这一类知识共同的原理、规律,为后续学习提供思想、方法,从而揭示和掌握这一大类知识的规律。

如万以内的加减法类推出多位数的加减法;一位数除两位数类推出一位数除多位数;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就要把它的思想继续延伸到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学习中去。

这样既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又揭示了它们的本质属性、规律等。

教学中既节省了学习时间,又有效防止了负迁移的产生。

2.横向联系
(1)学会比较,区分异同
对比,是为了更好地看清两者知识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关注
内在联系,又可以促进知识精确分化,利于新知学习建构。

如在学习完较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学后,我会让学生开展积极、主动的对比,准确把握这些习题的特点。

现在设计一组练习说明之:
一条公路长12千米,已经修了它的13
,修了多少千米? 一条公路长12千米,已经修了它的13
,还剩下多少千米? 一条公路长12千米,第一天修了它的13 ,第二天修了它的14
,两天修了多少千米?
一条公路长12千米,第一天修了它的13 ,第二天修了它的14
,两天后还剩下多少千米?
这样的设计练习,让学生在对比中进一步明确了问题与条件的对应性问题,突破了知识难点、易混点。

(2)开放训练,强化认知
由于封闭式的习题训练只能提供学生有限的思考,因此教学中不要拘泥于教材等,而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开放性习题,提供学生学习建构。

如我们在教学中的一题多解、一题多问等就是这类习题。

我在教学一道简便计算时进行了开放性训练,具有代表性。

简便计算原题:2.5×1.25×3.2,当学生做完这一道题后,我没有就此罢休,而是提出了新的要求,假如题目改成这样:2.5×1.25×( ),括号里填写什么数可以使这道题简便?这样的开放性设计,
又如平静的湖面投下一块石头,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出现了很多有积极意义的习题,有效地开展了这类习题特点的体验、探究学习。

举例:2.5×1.25×16;2.5×1.25×64;2.5×1.25×4×8等。

三、克服学习的心理定势
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心理学上称为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其实它也有两种表现,即当思维习惯与实际问题的解题途径相一致时,就可以产生思维的正迁移作用,使问题得到迅速地解决;而当思维习惯与实际问题的解决途径不相一致时,就会形成思维的负迁移,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导致结论错误。

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定势,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快速应变能力,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性。

而克服思维定势,是促进学习积极迁移的有效途径。

克服思维定势,在教学中,主要有这几种策略:
1.打破特定的教学情境
特定的教学情境,是产生思维定势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教学中要注意打破特定的情景,给学生提供一个开阔的思考空间。

如我在“分数乘法”单元教学中,学生出现了这样一种错误:45
+58 =12。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错误呢?学生由于在一段相对固定时间内都在学习分数乘法,无法打破现有学习情境的限制,把加法误作乘法计算了。

出现这种现象,我会注意及时引入分数加、减法计算,用对比的策略打破特有的学习情境,提供学生更加开阔的思维空间,增加思维的灵活性。

2.引入开放的学习空间
开放的学习空间,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锤炼,使学生不会囿于思维定势所限。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有许多做法就是这样的案例,如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与生活情境联系起来等。

例如在教学有关相遇问题时的一道习题:
东西两村的公路长357千米,一辆摩托车从东村开出,同时有一辆自行车从西村开出,两车相向而行,经过3小时相遇,摩托车平均每小时行79千米,自行车平均每小时比摩托车少行多少米?
我让学生用自已的方法去解答,并且看谁的解法多。

解法1:[357-(79×3)]÷3
解法2:79-(357÷3-79)
解法31:设慢车平均每小时行x千米
79×3+3x=357
解法4:设慢车平均每小时行x千米
(79+x)×3=357
解法5:设慢车平均每小时行x千米
3x=357-79×3
…………。

这样既可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不会局限于思维定势,又可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学习兴趣。

四、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学学习思想与方法,是数学学习的核心要素。

学生在数学学习
中主动获得数学学习思想与方法,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也是促进学习迁移的有效手段。

教学重要注意渗透,引导学生主动获得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我在教学小数乘法单元时,对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设计了不同的层次,有效地促进了学习迁移的运用。

层次一:由例题1、2(小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侧重在例题1、2中算法多样化的优化,凸显把小数转化为整数的思想渗透,为后继学习做准备。

层次二:由例题3组成,是探究一小数乘小数的学习内容。

在这节新知探究前,我主要引导学生回顾了上一节课的数学思想,引导学生用把小数转化为整数的思想,学习探究新的内容,实现学习迁移。

层次三:放手学生自行探究剩余的小数乘法,加深体验数学思想的运用。

如此三个层次的学习探究,把数学思想运用的非常恰当、到位,对于学生的迁移学习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

对有效学习和有意义的学习来说,迁移不仅是学习结果在变化了的条件下的应用,也是新的学习的基本条件,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正是通过广泛的迁移,使已经获得的经验不断概括化、系统化而转化为能力的。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运用教学机智以减少学习负迁移的产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