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元和郡县图志》书名,即《元和郡县志》的原名。
唐李吉甫撰。
四十卷,目录两卷。
书成于元和八年(813)。
仿《括地志》体例,以元和时全国行政区划为准,依十道分卷,据四十七镇分篇,篇首各冠地图。
分叙以府州为单位,大抵首列户名,次叙沿革,继以府境八至、贡赋,终以辖县建置、去州府里程、山川、河流、城邑、名胜、古迹及历代大事。
凡垦田、监牧地、水利设施、工矿盐政、军事设施、病马配备、重要关亭寨障,无不叙及。
所记开元、元和户数、乡数、贡物名品、各地境界及去长安里程,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有关自然、经济地理记载,可采甚多。
叙述沿革,往往直源《尚书•禹贡》。
于南北朝政区及治所变迁,尤为可观。
宋以后地图、目录并佚,缺卷十九、二十、二十三、二十四、三十五、三十六共六卷,故今本三十四卷,其中卷十八、二十五又各存半卷。
书初刊于南宋淳熙三年(1176)。
《禹贡》是《尚书》中的一篇,全文亦仅l189字,无卷,历代注释家为了行文方便,就该篇条目分明的特点,往往提到禹贡扬州章、徐州章,抑或禹贡导山章、导水章云云。
由是,九州中每州条文均可称章,后面导山、导水、五服,率皆如此。
《汉书·地理志》中国第一部以“地理”命名的地理著作。
由东汉学者班固撰写,成书于公元54~92年间,为《汉书》十志之一。
它对汉代郡县封国的建置,以及各地的山川、户口、物产、风俗和文化等作了综述,保存了汉代及其以前的许多珍贵的地理资料。
是中国地理学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
它是中国最早以疆域政区为主体的地理著作,开创了疆域地理志(以一个朝代一定时期的疆域政区为主体、分录各区山川物产)和沿革地理的体例。
汉以后的15种正史地理志和各种地理总志,都是以其为典范编纂的。
、丝绸之路:是一条横贯亚洲,连接欧亚大陆的著名古代陆上商贸通道,以运销丝绸闻名于世。
丝绸之路东起长安(今西安),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跨越葱岭经中亚而达地中海东岸。
全长7000多公里,中国境内的丝绸之路总长4000多公里,约为丝绸之路全程的二分之一多。
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著称于后世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路线:长安→河西走廊→敦煌→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大秦(今地中海沿岸)行政区域划界的原则――山川形便、犬牙相错山川形便唐代开过以后,正式提出“山川形便”的原则。
“天下初定,权置州郡颇多。
太宗元年,始命并省,又因山川形便,分天下为十道。
” 唐代的州界多于山川走向相一致,300多州分为十道,,十道与自然地理区域相符合,对后世影响较大。
秦代疆域长城是由城墙、城堡、敌楼、关隘、烽火台组成的巨大而漫长的军事防御设施。
长城构成军事防御线,与军事防御区、军事防御通道共同构成军事防御体系。
五、长城的作用1.军事防御2.保护商贸往来3.文化宝库4.旅游胜地长城既是一条军事防御线,也是一条自然、经济、民族的分界线第一节中国历史上近万年的气候变迁概况一、全新世大暖期(距今约8000-5000年)又称“大西洋期”,出现全球性的气候回暖。
冰后期: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晚更新世冰期结束之后的温暖时期,一般指全新世。
冰后期的气候、植被分期以北欧地区最有代表性,其分期方案是由挪威植物学家A·布列特首先提出的,后经R·谢尔南德尔在瑞典加以证实,形成布列特-谢尔南德尔冰后期气候方案,从20世纪初期以来一直广为引用。
二、西周(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前850年)5000年来第一个寒冷期,持续了200多年。
三、春秋至西汉末年(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初年)温暖期。
四、东汉至南北朝时期(公元初年至公元600年)寒冷期。
五、唐北宋时期(公元600年至1000年左右)温暖期。
六、南宋时期(1000-1200年)寒冷期。
七、南宋后期至元代中期(1200-1300年)温暖期。
八、明清时期(1400-1900年)寒冷期,又称明清宇宙期。
1、历代地方行政区域的演变分三个阶段从秦灭六国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地方行政区划大体上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公元前221年至公元583年,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约800年。
称郡县时代。
第二个阶段是道路时代,即隋唐五代宋辽金时期.公元583一1276年,约700年。
第三个阶段是元明清民国时期,从公元 1276年至1949年,近700年,是行省时代。
2、历史时期行政区划变迁有如下规律历代行政区划的建设,既有继承,也有创新、同一个王朝行政区划的数量表现出由少逐渐变多的趋势、行政区划的变化,既发生在朝代与朝代之间,也发生在一个朝代之内、行政区划的变化,以最高一级最频繁,最低一级最稳定、历史上,出现最早的行政制,在地方行政区划体系中,往往处在最低一级、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从秦朝至清朝,分三个时期、历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沿革历史地理学阶段(古代史阶段)-―可分为四个时期1.先秦时期――沿革地理学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地理学著作《山海经》、《尚书·禹贡》、《管子·地员篇》(最早的自然地理著作)、《穆天子传》(最早的旅游地理著作)。
2.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沿革地理学的成熟时期这一时期以《汉书·地理志》为起始,大多正史都有《地理志》、《郡国志》,同时出现了一些区域性地理著作和系统性地理著作,如《吴越春秋》、《华阳国志》、《水经注》等。
3.唐宋元时期――沿革地理学的发展时期地理总志出现,如《括地志》、《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舆地广记》、《舆地纪胜》、《方舆胜览》、《大元一统志》等,同时出现了一批边疆地理著作《蛮书》、《大唐西域记》、《诸蕃志》等。
4.明清时期――沿革地理学的繁荣时期明清两朝出现了大量的地方志,据记载明清共出现地方志8400种,为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奠定了基础。
明清提倡经世致用,出现了一批有关国计民生的经世的地理学著作,如历史军事地理《读史方舆纪要》、历史经济地理方面的《天下郡国利病书》、海防地理著作《海国图志》、山区开发与控制方面的《三省边防备览》等,旅游地理方面的《徐霞客游记》、王士性的《五岳游草》,现代经纬测量的全国性地图开始出现,传统地图业发展到顶峰,如杨守敬《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
根据有关物候的文字记载材料,这一时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850年的西周前期,短暂的寒冷期2.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的春秋、战国、秦、西汉时期,我国气候又转入第二个温暖期。
3.从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东汉、三国到六朝时代,我国气候又转入第二个寒冷期4.从公元600年到1000年的隋、唐到北宋初期,我国气候又进入第三个温暖期5.从公元1000年到1200年的两宋时期,我国气候又转向第三个寒冷期6.从公元1200年到1300年的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我国气候又进入第四个温暖期。
竺可桢提出我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趋势,大致划分为四个时期:(一)、约公元前3000—公元前1100年的温暖时期(考古时期):五帝、夏商(二)、公元前1100年—公元1400年的寒暖交错时期(物候时期):西周、至两宋(三)、从公元1400年—1900年的寒冷时期(方志时期):明清(四)、公元1900年以来的气候波动时期(仪器观测时期)(一)、约公元前3000—公元前1100年的温暖时期(考古时期)•竺可桢把它称为“考古时期”,因为这一时期主要是根据考古发掘的遗迹来加以考证推断的。
(二)、公无前1100年—公元1400年的寒暖交错时期(物候时期)根据有关物候的文字记载材料,这一时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850年的西周前期,短暂的寒冷期2.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的春秋、战国、秦、西汉时期,我国气候又转入第二个温暖期。
3.从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东汉、三国到六朝时代,我国气候又转入第二个寒冷期4.从公元600年到1000年的隋、唐到北宋初期,我国气候又进入第三个温暖期5.从公元1000年到1200年的两宋时期,我国气候又转向第三个寒冷期6.从公元1200年到1300年的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我国气候又进入第四个温暖期。
(三)、从公元1400年—1900年的寒冷时期(方志时期)(四)、公元1900年以来的气候波动时期(仪器观测时期)《禹贡》是《尚书》中的一篇。
是战国时魏国的人士托名大禹的著作,因而就以《禹贡》名篇。
这是撰著这篇《禹贡》的人士设想在当时诸侯称雄的局面统一之后所提出的治理国家的方案。
这是一个宏伟周密的方案,不与寻常相等,故托名大禹,企望能够得到实际的施行。
这篇《禹贡》以地理为径,分当时天下为九州,这是撰著者理想中的政治区划。
此外兼载山脉、河流、土壤、田地、物产、道路,以及各地的部落,无不详加论列。
《禹贡》全书1193字,以自然地理实体(山脉、河流等)为标志,将全国划分为9个区(即“九州”),并对每区(州)的疆域、山脉、河流、植被、土壤、物产、贡赋、少数民族、交通等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作了简要的描述。
《禹贡》这是撰著这篇《禹贡》的人士设想在当时诸侯称雄的局面统一之后所提出的治理国家的方案。
这是一个宏伟周密的方案,不与寻常相等,故托名大禹,企望能够得到实际的施行。
这篇《禹贡》以地理为径,分当时天下为九州,这是撰著者理想中的政治区划。
此外兼载山脉、河流、土壤、田地、物产、道路,以及各地的部落,无不详加论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