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总您好!给你寄去的武夷茶共16种,其中岩茶8种、正山小种红茶8种。
分别如下:岩茶1.高山水仙2.肉桂N3.水仙D4.正岩A5.岩桂6.岩老丛7.大红袍8.特级大红袍正山小种红茶1.小赤甘2.18#小种3.烟小种4.陈小种5.一、二、特级银骏眉6.金骏眉A 武夷岩茶可分为正岩、半岩、洲茶、外山茶,其中以正岩茶最佳,如样品中的岩桂、正岩A、岩老丛、特级大红袍。
肉桂:如岩桂、正岩A,条索紧结、油润,香气浓郁、辛锐、持久似桂皮香;滋味醇厚甘爽,岩韵明显、汤色金黄清澈明亮;叶底肥厚软亮,三分红七分绿。
水仙:如高山水仙、水仙D、岩老丛,条索壮结、油润;香气浓郁鲜锐、高长,特征明显;滋味浓爽鲜锐,岩韵明显;汤色金黄清澈;叶底肥嫩软亮,红边明显。
其中岩老丛有兰花香,有老丛的特征味(棕叶香、青苔香)。
正山小种红茶:有传统工艺的如烟小种,滋味中有轻烟感,桂圆香;有新工艺小种如小赤甘、18#小种、金骏眉、银骏眉,滋味醇厚顺滑,有密香。
以上只是简略说明样品茶的品质特征,如有不详,欢迎致电了解。
武夷茶文化博大精深,建议购买“武夷茶经”一书,发行量有限,市面上难见,淘宝上有卖。
因朋友介绍,未曾谋面,仅寄上16款茶,供您选择。
茶因人而异,希望能有几款茶得到你的认同,并达成合作的意向。
每款样品我均按3泡量装袋(红茶4.5克/泡,岩茶7克/泡),请不要喝完,应留一泡做样,以备以后和货品核对。
如能合作我的发货方式市款到发货,且价格不含运费和税。
另注:标签价格为两种,一种市我的批发价,另一种是我茶在福州市场的零售参考价格。
武夷岩茶【介绍】武夷岩茶产于闽北"秀甲东南"的名山武夷,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
武夷岩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
武夷岩茶属半发酵茶,制作方法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
其主要品种有“大红袍”、“白鸡冠”、“水仙”、“乌龙”、“肉桂”等。
武夷岩茶品质独特,它未经窨花,茶汤却有浓郁的鲜花香,饮时甘馨可口,回味无究。
18世纪传入欧洲后,倍受当地群众的喜爱,曾有“百病之药”美誉。
乌龙茶中的明珠。
“武夷岩茶”是产于闽北祟安县武夷山岩上乌龙茶类的总称。
历史悠久。
据史料记载,唐代民间就已将其作为馈赠佳品。
宋、元时期已被列为“贡品”。
元代还在武夷山设立了“焙局”、“御茶园”。
清康熙年间,开始远销西欧、北美和南洋诸国。
当时,欧洲人曾把它作为中国茶叶的总称。
武夷岩茶条形壮结、匀整,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茶汤呈深橙黄色,清澈艳丽;叶底软亮,叶缘朱红,叶心淡绿带黄;兼有红茶的甘醇、绿茶的清香;茶性和而不寒,久藏不坏,香久益清,味久益醇。
泡饮时常用小壶小杯,因其香味浓郁,冲泡五六次后余韵犹存。
主要品种有武夷水仙、武夷奇种、大红袍等,多随茶树产地、生态、形状或色香味特征取名。
“大红袍”最为名贵。
传说明代有一上京赴考的举人路过武夷山时突然得病,腹痛难忍,巧遇一和尚取所藏名茶泡与他喝,病痛即止。
他考中状元之后,前来致谢和尚,问及茶叶出处,得知后脱下大红袍绕茶丛三圈,将其披在茶树上,故得‘大红袍“之名。
武夷岩茶是我国东南沿海省、地人民以及东南亚各地侨胞最爱饮用的茶叶品种,是著名的“侨销茶”。
【产地】武夷岩茶产于福建省北部的武夷山地区,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
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武夷山多悬崖绝壁,茶农利用岩凹、石隙、石缝,沿边砌筑石岸种茶,有“盆栽式”茶园之称。
因为有“岩岩有茶,非岩不茶”之说,岩茶因而得名。
武夷岩茶主要分为两个产区:名岩产区和丹岩产区。
武夷山坐落在福建省东北部,有“奇秀甲于东南”之誉。
群峰相连,峡谷纵横,九曲溪萦回其间,气候温和,冬暖夏凉,雨量充沛。
武夷不独以山水之奇而奇,更以茶产之奇而奇。
武夷山悬崖绝壁,深坑巨谷。
茶农利用岩凹、石隙、石缝,沿边砌筑石岸,构筑“盆栽式”茶园。
“岩岩有茶,非岩不茶”,岩茶因而得名。
【相关介绍】1、什么是武夷岩茶?依据地理保护标志管理相关规定:武夷岩茶是指在武夷山行政区域内种植、在特定时间内以特定标准采摘。
以特定工艺加工生产的茶叶称为武夷岩茶。
种植范围:一定要在武夷山市行政区域范围内。
不能是周边或其他地区。
采摘时间:一般在每年的4月底到5月中旬。
采摘武夷春茶一般在谷雨后立夏之前,夏茶采于夏季前,秋茶采于立秋以后。
武夷岩茶的香气别具一格,胜似兰花而深沉持久。
滋味浓厚清活,生津回甘,浓饮且不见苦涩。
色泽青褐润亮呈“宝光”。
采搞标准:中偏大开面时采摘。
一般指三叶一蕊。
生产工艺:以传统的乌龙茶工艺进行加工。
不包揉。
成品呈条索形,不得有其他任何添加成份。
2、武夷岩茶的分类:依据武夷岩茶国家标准(GB/18745—2002)武夷岩茶的分类如下:大红袍系列:说话不定。
可参看《我说大红袍》贴。
肉桂系例:武夷山传统茶叶品种水仙系列:武夷山传统茶叶品种。
茗枞:典型的有四大名枞:白鸡冠水金龟铁罗汉半天妖奇种:武夷山野生茶叶树种。
3、武夷岩茶品质如何区分。
武夷岩茶注重:活、甘、清、香的特点。
以茶水的厚醇度决定主要的品质高低。
武夷岩茶的优质茶应具备:无明显苦涩,有质感(口中茶水感觉粘有稠度),润滑,回甘显。
回味足(即岩韵初学者不易把握)以茶香为品种特征鉴定的第二因素。
熟香型(足焙火)的茶以果香及奶油香为上。
清香型(轻焙火)的茶以花香及蜜桃香为上。
茶叶的叶底作为茶叶品质的参考。
有异杂味的茶为下品。
茶水无质感,淡薄的茶为下品。
苦涩味的轻重对岩茶品质的高低起决定性作用。
4、武夷岩茶不同异杂味的判断及易出现的加工环节。
烟味:易判定,主要出现在焙茶环节出现走烟现像。
如:焙笼焙茶里茶未掉入汤火中青味:非清香。
指茶叶中的青草味。
主要是因为发酵不到位产生。
馊味:类似于变质饭菜的味道。
产生原因:茶青在运输过程中受热。
也称夏秋味。
是夏秋茶所具备的一种特征。
也是辨认夏秋茶的标准。
焦味:类似于炒豆子的味道。
主要是杀青过程中,茶叶炒焦而产生。
反青味:茶叶保存过程中受潮产生。
水味:白开水的味道。
通称水气,指茶叶焙火未到位,水份存在于茶叶之中而产生。
初学者不易判定。
5、武夷岩茶的感观审评简法使用110CL小审评杯,取茶样五克,冲入沸水,一水座杯约三分钟。
在过程中感受盖香的变化及香气的表现。
(以异杂味为劣。
花果香为优)三分钟后出水。
此法易于区分茶叶是否存在异杂味。
可根据茶水的苦涩程度判定茶质的好坏。
低档的茶叶苦涩感极强。
二水三水均座杯约三分钟,感受盖香与一水时的变化,以香气低为劣,以香气持久为优。
出水,对比茶水的浓淡及茶水的厚醇度。
以口感变化的差异为品质鉴定的标准。
以茶水浓淡变化判定茶叶品质的优劣。
通过此方鉴定可得出以下结论:香气:以幽香持久为上,以香气变弱且快为下,异杂味为劣(此方极易判定茶叶中的异杂味)茶汤:以浓度变化小为上,以浓度变化大为劣。
口感:以苦涩度的强弱区分茶叶品质。
回甘:三水回韵的变化程度感受茶叶的品质。
6、茶叶培火程度对茶叶口感的影响武夷岩茶的培火程度的高低对茶叶香气及茶水醇度及岩韵表现具体如下:轻火岩茶:香气高以花香为上,以茶水中类盖香为上,岩韵表现较弱,初品岩茶者宜选。
中火岩茶:香气幽以花香为显,茶水较醇久厚,岩韵表现适中。
初品及茶客较喜之高火(足火)岩茶:开泡火香冲。
茶质香气含蓄以果香为上,茶水醇厚,岩韵表现强。
对岩茶有一定喜好者最爱。
仅对单号茶叶纵向对比。
一种茶叶在轻,中。
足火对比。
【相关品种】岩茶中以大红袍、白鸡冠、铁罗汉、水金龟等著名,其它品种还有瓜子金、金钥匙、半天腰等品种。
产于武夷山的乌龙茶,通称为武夷岩茶。
因产茶地点不同,又分有正岩茶、半岩茶、洲茶。
正岩茶指武夷岩中心地带所产的茶叶,其品质高味醇厚,岩韵特显。
半岩茶指武夷山边缘地带所产的茶叶,其岩韵略逊于正岩茶。
洲茶泛指靠武夷岩两岸所产的茶叶,品质又低一筹。
历代对岩茶的分类严格,品种花色数以百计,茶名繁杂最为突出。
其中最著名的有大红袍、白鸡冠、铁罗汉、水金龟等,还有普通名枞如瓜子金、金钥匙、半天夭等。
武夷岩茶驰名世界,跟武夷名枞分不开。
武夷岩茶分武夷极品若干号,水仙、奇种各分特级到四级,另加粗茶、细康、茶梗。
【武夷岩茶 - 制作工艺】武夷岩茶 - 制作过程武夷岩茶品种多样,但有其规律:最上等的是名岩名枞,原来有五个品种:大红袍、白鸡冠、铁罗汉、水金龟、半天腰,后来,半天腰这个品种逐渐被人忽略了,所以就有四大名枞的说法。
除了名枞,下来就是一系列有名有姓的品种茶了,肉桂、奇兰、黄观音等等。
再往下,很多说不清楚的茶叶统统称为奇种,也就是当地的“菜茶”(普通得跟种菜一样随便可以在房前屋后种植的茶)。
名枞、品种、奇种虽然历史上已经排列了名次,但并不意味着茶叶的等级就这么随便就排列清楚了,因为茶叶品质除了品种以外,还要看制作水平,最终才能体现茶叶的品质高低。
武夷岩茶武夷山的古老茶品种应该是水仙茶,在武夷山脉一带甚至整个福建境内,水仙茶的种植面积最大。
水仙茶叶大(比佛手小)、厚、适应面广。
所制成品茶滋味醇厚、花香悠远、回甘通透。
由于历史久远,水仙茶很多老枞还在产茶。
原生态状态下生长的老枞水仙茶更是制茶、喝茶人的钟爱,人们往往把被虫咬过还带着虫眼的茶青当做原生态和野生的标志之一。
津津乐道。
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属乌龙茶制作,区别于台湾乌龙茶追求鲜爽的轻发酵轻焙火、安溪乌龙茶追求花香的深发酵低焙火,采用深发酵重焙火做法。
一些讲究的制作也用手工制作,具体体现在做青上。
让茶叶的苦水走失,达到突出香气、滋味的目的,通常人们把这个过程叫萎凋或者做青。
萎凋是洋气一点的说法,老百姓爱用做青的说法,因为青是做出来的,一泡茶的好坏,往往是靠人工控制的结果。
意思是把鲜叶的青做掉,使茶叶呈现刚刚好的状态。
做青过程中有走水、摇青、等青、发酵等工序交替进行,多次繁复。
摇青的目的是促进叶边缘摩擦,可以让水分走失更快,但是走失太快,达不到保留有益成分的目的,所以要走走停停地做。
等青的目的是让水分走失的过程中,在温度和湿度的作用下起发酵作用,促进茶的酚类物质转化,达到气香味醇的目的。
这些“做”的过程非常仔细,是实现好茶的制作关键环节。
做青的诀窍就是“看青做青”要根据茶青的转化因素来决定摇次数,摇速度,摇多久,等多久等等,还要根据天气、湿度原因决定怎么摇。
大部分人采用机械摇青的做法,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大量生产茶叶,缺陷是茶叶在机械运动中比较难控制,尤其对茶叶大小发酵的均匀程度容易失控。
尽管机械已经有了很大改良,速度的快慢,次数都可以控制,但总难避免茶青的磨损不均现象。
做青好了以后,武夷山人把茶叶堆放在一起,这样做的目的可以进一步让茶叶的滋味醇和,这个时间比较短暂。
茶厂采用薪炭加温的办法,比现在很多人采用的油燃和气燃方法不同,我过去把手放在烟处熏了一会儿,发现,烟是香的,这种透着香的烟恐怕也是不一样的木材才能达到的效果。
武夷山茶的制作方法大同小异,这小异也许就是区别与他人的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