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的_病机_证候_方药_体系源流发展_徐文娟

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的_病机_证候_方药_体系源流发展_徐文娟


, 认 为 重 要 的 药 物 是 珍 珠 母、
钩藤、菊花、玄参、茯苓、白芍、黄芩、 牛膝、 牡 丹皮、桑寄生和牡蛎。其中以潜阳药和滋阴药出现 的频率较高,其他如健脾药、清热药和安神药也是 治疗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的常用药物 ,是平肝潜阳 方剂的重要组成部分。 病机是证候根源,证候决定方药,在追溯高血 压病肝阳上亢证源流发展的基础上, 研究其 “病 机—证候—方药”体系的构建, 是提高疗效、 强化 优势的首要环节。本研究通过对历代重要医籍中肝 阳上亢相关病证论述进行整理, 按照清以前、 清 代、民国和当代 4 个时期研究其源流发展, 探讨了 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源远流长的历史沿革 。 以古今 医家关于肝阳上亢的理论认识为基础 ,总结高血压 病肝阳上亢证的病因病机、证候表现、治疗方药的
“肝风之 状, 多 汗 恶 风, 善 悲, 色 微 苍, 嗌 干 善 , 多为外风中 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 其色青 ”
070522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 编号: 30772865 )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 ( 编号: NCET-
第6 期
徐文娟,等. 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的 “病机—证候—方药” 体系源流发展
收稿日期: 2012 - 03 - 06 作者简介: 徐文娟 ( 1987 - ) ,女,2005 级七年制本硕连读生 通讯作者: 李运伦,博士,教授; Email: liyunlun@ yahoo. com. cn
[2 ]
亦认为高血压病病机
证候表现 古代医家对肝阳上亢证候描述多 。 《内经》 中始有 见于头痛、眩晕、中风等病证中
[15 ] [14 ] [12 ] [11 ] [8 ]
1
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 “病机—证候—方 药” 体系源流梳理
1. 1 病机理论的形成 肝阳上亢证病机理论始于 [1 ] 《内经》 ” 、“煎厥 ” 、 “大厥 ” 等的 中关于 “薄厥 论述。 其 “阳尽在上而阴气从下, 下虚上实, 故 ,乃因肝木太过或肝肾精血亏虚。 肝阳 狂巅疾也” 上亢 多 为 下 虚 上 实 的 理 论 源 于 此。 后 世 医 家 在 《内经》 基础上, 对肝风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探讨。 , 刘完素[3]认 指出其病机为 “阳盛阴虚 ” [4 ] 为阳盛可致阴液不足而阳亢于上,缪希雍 明确其 [5 ] 病因多为真阴亏损,张景岳 认为血虚筋脉失养动 [6 ] 风,喻嘉言 认为阳气扰动可产生内风。 至清代, 如钱乙 叶天士提出 “肝阳上亢 ” 学术论点, 其在 《临证 [7 ] : “肝为风脏, 因精血衰耗, 指南医案 》 中指出 。 水不涵木, 木少滋荣, 故肝阳偏亢, 内风时起 ” 、 “肾液 认为肝阳上亢证的病因多为 “高年水亏” ” 、“有年偏枯” 以及 “木火体质, 复加郁勃 ” 虚耗 等,注重情志内伤因素; 明确指出肝阳上亢证是由 于肝肾阴亏,阴不制阳,肝阳亢扰于上所表现的上 实下虚,注重阴血亏虚、脾胃虚衰对肝阳上亢病机
730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2 年 11 月第 29 卷第 6 期 November 2012 , Vol. 29 , No. 6
·理论研究·
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的 “病机 — 证候 — 方药 ” 体系源流发展
[27 ]
犀角防风汤、 至圣保命金丹等。 叶天士认为 “所 谓缓肝之急以熄风,滋肾之液以驱热,如虎潜、 侯 。范 氏黑散、地黄饮子、 滋肾丸、 复脉等方加减 ” 文甫认为肝阳上亢,头目眩晕甚则昏痛,于六味地 黄汤中加入白菊花、 钩藤等平肝潜阳。 张伯龙 上亢证而设。张锡纯
[20 ] [19 ] [10 ] 的潜阳滋降法、 秦伯未 的镇静气浮法均为肝阳
731
伤于肝 的 表 现。 至 清 · 叶 天 士 的 《临 证 指 南 医 [7 ] 案》 ,有 关 肝 阳 上 亢 证 候 的 论 述 才 逐 渐 形 成 规 范,如肝肾阴虚, 肝阳上亢, 化风扰阳, 症见 头 痛,忽冷忽热,心烦如焚,筋惕肉瞤,汗出, 脉弦 数; 肝阴久虚, 伤损在下焦, 阳气逆乘, 证见 眩 晕,头痛,呕涎沫,不饥; 高年水亏,肝阳升逆无 制,证见两胁热,面赤,烦劳; 肝阳虚风上巅, 证 。 《范 文 甫 专 辑 》 中 有 见头目不清, 腰膝酸软 “肝阳上亢, 头目眩晕, 甚则昏痛, 伴烦躁恼怒, 。 舌红,苔薄黄,脉来弦细” 现代肝阳上亢证候研究主要通过查阅有关的 文献 , 进行临床观察及流行病学调查后 , 再采用 多因素聚类分析 、 主成分分析的方法进行总结归 纳 。 其中 《中 药 新 药 临 床 研 究 指 导 原 则 ( 试 行) 》
、“眩晕 ” 高血压病在中医文献中常以 “头痛” 等病论述。肝阳上亢证是高血压病的主要证型 。 追 溯高 血 压 病 肝 阳 上 亢 证 的 “病 机—证 候—方 药 ” 源流发展,可为防治高血压病提供理论依据。
的影响; 并提出多种原因及他脏的盛衰均可导致肝 阳上亢。清代医家多认为肾阴亏虚、水不涵木是引 起肝阳上亢的基本成因,如薛生白 认为湿热化燥 [8 ] 伤阴可引起阳亢动风,吴鞠通 认为邪热耗伤肾阴 [8 ] 而肝阳上亢,王旭高在 《西溪书屋夜话录 》 中指 出 “营 血 内 亏, 不 能 涵 木, 加 以 恼 怒, 肝 风 内 。至近代,张山雷[9]认为 “盖真阴若充, 肝阳 动” ; 秦伯未[10]、 亦必不动,木之动无不本于水之虚 ” 胡光慈 均认为引起肝阳上亢的原因为肝热而阳 升于上,血虚而阳不潜藏。 现代病机研究多认为肝阳上亢证是阴阳失调所 致,如周文泉老中医 认为高血压病的病机无非 是上实下虚,上实为肝阳、肝火、肝风,下虚指肾 水不足。阴阳失去平衡,阴虚导致阳亢是本病的基 [13 ] 本病机。龚一萍 认为阴虚阳亢在某种程度上确 实反映了高血压病的病理基础。 古炽明等 认为 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是上实下虚,上实为肝阳肝火上 扰,气血并走于上; 下虚为肾阴亏损,致水不涵木 而表现为肝阳偏盛, 把高血压病机概括为 “变动 。郑峰等 在肝,根治在肾” 属肝阳上亢。 1. 2
中 高 血 压 病 肝 阳 上 亢 证 的 诊 断 标 准 为:
眩晕头痛 , 腰膝酸软 , 耳鸣健忘 , 五心烦热 , 心 悸失眠 , 舌 质 红 , 苔 薄 白 或 少 苔 , 脉 弦 细 而 数 。 陈华德等
[17]
2
参照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 》
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 “病机—证候—方 药” 体系的构建
1 徐文娟 , 1 孟凡波 ,
李运伦
2
( 1.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 250011 ; 2.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 高血压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 ,山东济南 250011 ) 摘要: 收集历代重要中医医籍中与肝阳上亢证相关的论述 ,梳理肝阳上亢证的病机 、 证候和治疗方药理论 。 在古今医家关 于肝阳上亢证的理论认识的基础上 ,进一步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 粗糙理论以及量表编制 、 数据挖掘等方法, 构建高血 压病肝阳上亢证 “病机—证候—方药” 理论体系,可为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提供理论依据 。 ; “病机—证候—方药” 体系 关键词: 高血压病; 肝阳上亢; 源流发展 中图分类号: R255. 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7 - 3213 ( 2012 ) 06 - 0730 - 03
的镇肝熄风汤和胡光慈
[11 ]
的天麻钩藤饮均是平肝潜阳的要方 。 现代医家积极探索了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的治
[21 ] 疗方法。如周次清等 以滋阴潜阳法治疗高血压
病肝阳上亢证, 若阳亢重、 阴虚轻, 则应潜为主, 滋为次,佐以苦寒泻火药抑制肝阳,宜用天麻钩藤 饮; 阴虚重、阳亢轻,则应滋为主,潜为次, 宜肝 肾同补以纳肝阳, 用三甲复脉汤; 阴虚阳亢并重, 亦应滋、潜并重, 则用建瓴汤。 周仲瑛
水不涵木是引起肝阳上亢的基本成因 。通过进一步 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粗糙理论以及量表编制的 方法, 建 立 高 血 压 病 肝 阳 上 亢 证 规 范 化 诊 断 标 准
[24 - 26 ]
,即具备亢阳上扰指标 ( 头晕、 头痛、 眠
指出治疗肝风应补肾治肝: 补肾, 地黄丸; 治肝, : “以复脉育阴, 泻青丸。吴鞠通针对阴虚阳亢有
本课题组以古今文献为依据, 认为肾阴亏虚、
提出主要证候为眩晕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痛 、 面红目赤或面部烘 热 、 烦躁易怒 、 口苦而渴 、 脉弦 , 具有以上 6 项 中 4 项主症者 , 无或兼 l ~ 2 项肝肾阴虚症状者即 可辨为肝阳上亢证 。 1. 3 治疗方药 治疗肝阳上亢证的方药散见于肝 风、阳化内风、肝阳上亢、肝阳化风等范畴。 钱乙
[16] [8 ]
和络。李辅仁
[23 ]
把握肝肾同治的治疗原则, 以平
肝潜阳、滋阴补肾和清肝活血为主。 综上 , 高 血 压 肝 阳 上 亢 证 在 清 以 前 归 属 于 “肝风 ” 说 , 对肝风的认识经历 了 由 “外 风 ” 到 “内风 ” 的转变 , 从 秦 汉 直 至 唐 宋 时 期 多 以 “外 风 ” 学说为 主 , 到 唐 宋 以 后 , 特 别 是 金 元 时 期 , 肝风突出以 “内风 “立论 。 清代 , 是肝阳上亢证 研究发展的重要时期 , 对其病因病机及论治进行 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 王旭高将肝阳上亢与肝阳 化风区别开来 , 并指出了二者的异同 ; 叶天士首 创 “肝阳上亢 ” 学术论点 , 对其病机和论治做出 了重要贡献 。 民国时期及民国以后各医家沿着先 贤们的道路对肝阳上亢证进行补充和发展 , 阐明 了肝阳上亢证的内涵 , 并从不同方面提出了其治 疗原则 。
[18 ] ” 。 《丹溪心法 》 加入介属潜阳 中载有大补阴丸、
差多梦、烦躁易怒、 头重脚轻、 面热如火、 目涩、 小便黄 ) 和肝肾阴虚指标 ( 耳鸣、 腰膝酸软、 倦 怠乏力、口干、大便干) 至少各 1 项,各指标积分 和≥230 ,即可有效区分肝阳上亢证和非肝阳上亢 证。基于数据挖掘的方法,建立高血压病肝阳上亢 证用药规律模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