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海德格尔的存在论
谓的形式上的手头现成的存在者。“应手”一词使人想起《庄
子》中的寓言:轮扁斫轮,“得之于手而应于心”。的确,海德
格尔《存在与时间》所描述的此在的“在之中”的生存、“应手 性”的状态,与《庄子》所标榜的“忘”的状态或智慧颇为相 似。《庄子》说: “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忘足, 屦之适也;忘要(腰),带之适也”、“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 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
属于遥远的未来=只要人类还有面临死亡的一天,其价值就永远 不会消失。 总之,人的存在是在趋向死亡,自觉选择面对死亡,才能从 “非本真的存在”中提升出来,向死而在,达到“本真存在”的 自由状态。
体、自我与对象之对待关系。
由于此在是时问性的存在,是历史性此在,因此海德格尔要 求“在时间的地平线上追问存在”。我们为什么不能用对象化的
在一种向死存在中存在着。然而此在把这一实际情况对自己掩蔽 起来了——因为它把死亡改铸成日常摆到他人那里的死亡事件, 这类事件有时倒令我们更清楚地担保“人自己”确乎还“活 着”。“然而,凭借在死面前的沉沦逃遁,此在的日常状态倒证
明了:连常人本身也一向已经被规定为向死存在了;即便它没有 明确地活动在一种‘想到死’的状态中也是这样。”即使在平均 的日常状态中,此在的本旨也始终在于这种最本己的、无所关联
言。”牟宗三指出: 强调“忘”的智慧。 “道家的智慧是‘忘’的智慧”,庄子尤其 “忘”才能“与物无对”,即超越主体与客
挑战,直面死亡,体验死亡,才能求得精神解放,在对死亡的 “单纯而平凡”地理解中,消解其恐怖、可怕的方面。只有把死 亡作为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才能探索出生死问题的终极 意义。因为, “学会了死,才懂得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 说,海德格尔不是专属于过去的某个时代,他不仅属于今天,更
【参考文献】
1】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海德格尔传【M]靳西平,译商务印书馆
二、海德格尔的“向死存在”
万方数据
—一理413势一
论海德格尔的存在论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马文娟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青春岁月 BLOOMING SEASON 2013(14)
的、不可逾越的能在,即使其样式被视为一种针对其生存的最极
端的可能性的无动于衷而操劳也罢。
身也就是几克金属而已,这样一块应手的手表就成了手头的几克 金属。我们以这种方式生活在一种关联之中。它构成了“应手
性”的世界。只有在应手的东西向手头现成的东西的转变过程 中,诸物才成了严格意义上在理论观察中可以加以研究的对象。
一种须从生存论上加以领会的“现象”,因而与海德格尔的时间
月
T
《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曾引用柏拉图的这段话:
在着’这个词的时候显然你们早就很熟悉这究竟是什么意思,不
过我们也曾相信时指出人人都熟悉的“存在”的意思其实并没有人真
正懂得。这个问题直到2000年后的今天还没有解决,而他就是要 来重新提出并解决这个“在”的意义的问题。
方式去规定或限定“存在”?主要原因有二:一,存在与人的本 真的关系有如“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的关系,存在不 是“对象”,一如鱼不能脱离水去考察水;二,存在并非一个手
头现成性的东西,而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存在只“存 在”于时间之中。实际上,存在的意义也就是时间的意义。
【2】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3】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熊伟棱,等译北京:三联书店
彻底本体化思路相关联,他在对死亡的阐释上同样贯彻了一种彻
底本体化的思路,即对“死”之源始性的设定与追溯。海德格尔
说,死亡是此在本身向来不得不承担下来的存在可能性,随着死
亡,此在本身在最本己的能在中悬临于自身之前。
下面我谈谈自己对《存在与时间》里的几个问题的见解。 一、现象学与存在论 由“谁”来诠释现象或存在?海德格尔说,
现代社会,科技的进步,医疗手段的提升,既显示了人们与 死亡抗争的决心,也进一步地凸显出现代人面对死亡的焦虑比任 何时代的人都要浓厚。如何从容地面对死亡,保持生命的尊严直
到最后时刻,这是每个人内心深处共同的渴求。而海德格尔关于
海德格尔的分析企图为思想活动而挽救那应手东西的世界。 因为在哲学认识中,应手的东西构成的世界常常被匆匆掠过,它
当看透死亡物性的存在性质,使人的存在不再对生太过执着。
青 春 岁 月
留
言
丘
o
、J
【关键词】海德格尔;存在论;现象学;“向死存在” 海德格尔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他在 “当你们用‘存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之“向死存在”分析在其存在 论现象学时间性之理论建构上有着不容置疑的特殊意义。海德格 尔不再把“死”仅仅看成是一个对象性的“事件”,而是视其为
意义”之中去,并得以使存在显现出来。对此在的结构性分析,
海德格尔称之为“基础存在论”。海德格尔对此在的“生存论分 析”,从“在之中”开始,对周围世界与共在世界如何与此在相
遇,进行现象学的描述。在这些现象学描述中最为著名的就是 “器具”分析。 比如,手表。我们的手表总是不离开我们的手腕,可以随时 的看看时间。它就是我们用来看时间用的,用海德格尔的说法, 这块表是应手的。如果突然有一天,手表坏掉了,我们根本从它 那里得不到准确的时间,我们才注意到,它就是几克金属,它本
论海德格尔的存在论
口马文娟(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叙述现象学与存在论,揭示“应手性”的现象,打破日常生活的麻木不仁的状态将生活艺术化;简要分析海德格尔在《存 在与时间》中之“向死存在”建构。“向死而在”不断克服时间性存在带来的局限,以死亡为前提去面对生命,面对存在的本真状态。
“此在”。
“在如此悬临
自身之际,此在之中对其他此在的一切关联都解除了。这种最本 己的无所关联的可能性同时就是最极端的可能性。此在这种能在
逾越不过死亡这种可能性。死亡是完完全全的此在之不可能的可 能性。于是死亡绽露为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不可逾越的可能 性。”这里,“死亡”被阐释为“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不可 逾越的可能性”大概可以被看着是海德格尔对死亡的存在论结构 之形式上初步标画的内涵。 日常的向死存在作为沉沦着的存在乃是在死面前的一种持续 的逃遁。一向本己的此在实际上总已经死着,这就是说,总已经
在《存在与时间》中,所有关于“人”的传统表述,诸如意
识、主体、自我等字眼统统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海德格尔 独创的术语: “此在”。为了改变对存在的观察方式,从“此
在”这里追同存在的意义。存在是什么?我们或许一无所知,但
是我们知道有这样的一种存在者,它能够与自己的存在发生一种
关系,它是一种包含了存在的存在者,因此,它可以作为窥探存 在意义的窗口。借助于“此在”,我们才可以进入存在的“运作
本文链接:/Periodical_qcsy201314359.aspx
们太急于马上转向诸物(和人),以至于诸物只剩下对谁都无所
死亡的论断正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终极关怀:死亡既是人
类的终点,又是探索人类价值的出发点。正是由于人有了死亡, 人才会真正认真思考生存的价值与意义。死是生的前提,有死才 会有生,生死相继,才是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死,从来就不是 生的对立面,它本来就是属于生的一部分。只有积极应对死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