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曲生产工艺

大曲生产工艺


二、酒曲的分类 现代大致将酒曲分为五大类,分别用
于不同酒的生产。 1、麦曲:主要用于黄酒的酿造。 麦曲分为传统麦曲(草包曲、砖曲、
挂曲、爆曲)、纯种麦曲(通风曲、地面 曲、盒子曲)。
2、小曲:主要用于黄酒和小曲白酒的酿造。 按接种方法分为传统小曲和纯种小曲;按用途
分为黄酒小曲、白酒小曲、甜酒药曲;按原料分 为麸皮小曲、米粉曲、液体曲。
A、曲霉 曲霉是酿酒业所用的糖化菌种,是与制酒关 系最密切的一类菌,菌种的质量与出酒率和产 品的质量关系密切。 白酒生产中常见的曲霉有:黑曲霉、黄曲霉、 米曲霉、红曲霉。
黑曲霉
B、根霉
根霉形态
根霉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它们常生长在
淀粉基质上,空气中也有大量的根霉孢子。
根霉是小曲酒的糖化菌。
C、青霉
青霉是白酒生产中的大敌。青霉菌的孢
乳酸菌
B、醋酸菌
白酒生产中不可避免的菌类。固态法白酒是 开放式的,操作中势必感染一些醋酸菌,成为 白酒中醋酸的主要来源。醋酸是白酒主要香味 成份之一,但醋酸含量过多会使白酒呈刺激性 酸味。
C、丁酸菌、己酸菌
丁酸菌、己酸菌是一种梭状芽孢杆菌,生长 在浓香型大曲生产使用的窖泥中,它利用酒醅 浸润到窖泥中的营养物质产生丁酸和己酸。
、卵形、球形为最多,一般以出芽的方式进 行繁殖。
B、产酯酵母 产酯酵母具有产酯能力,能使酒醅中含酯 量增加并呈独特的香气,也称为生香酵母。
3、细菌
白酒生产中常见的细菌菌种:乳酸菌、醋酸 菌、丁酸菌、己酸菌
A、乳酸菌:自然界中数量最多的菌之一。 大曲和酒醅中都存在乳酸菌。
乳酸菌能发酵糖类产生乳酸,它在酒醅内产 生大量的乳酸,乳酸通过酯化产生乳酸乙酯。 乳酸乙酯使白酒具有独特的香味,因此白酒生 产需要适量的乳酸菌。但乳酸过量会使酒醅酸 度过大,影响出酒率和酒质,酒中含乳酸乙酯 过多,会使酒带闷。
曲料拌和是否均匀是至关重要的,直接影响 到曲块的水分营养物质和透气的均匀性。和曲 料时,要求拌和均匀,无灰色疙瘩,用手捏成 团状而不粘手为度。拌好的麦粉要立即使用, 不要堆积过久,防止酸败变质。
(3)踩曲成型
曲料混和均匀后,通过人工踩制或进入压曲机 压成砖块形状成为曲胚。
若人工踩曲先把拌和的曲料迅速装入曲模,踩 曲者马上用足掌先在曲模中心踩一遍,再用足掌 沿四边踩两遍,要求踩紧、踩光,特别四角要踩 紧,不得缺边掉角,中间可略松。曲胚一个面踩 好后翻过来再踩另一面,踩好后的曲坯立即运入 曲房,否则曲坯的水分会蒸发,入房后容易起厚 皮,培曲时不挂衣(曲胚表面微生物难以长出) ,每块曲坯重量不得相差0.2kg 。
子耐热性强,它的繁殖温度较低,是制麸曲
和大曲时常见的杂菌。
曲块在贮存中受潮,表面上
会长青霉。车间和工具清洁卫
生搞不好,也会长青霉。
青霉的电镜照片
2.酵母菌 白酒生产中常见的酵母菌(白酒生产中参与 发酵的酵母菌):酒精酵母、产酯酵母、假 丝酵母和白地霉等。
A、酒精酵母 酒精酵母产酒精能力强,其形态以椭圆形
3、按曲中的添加物来分,又有很多种类,如加入 中草药的称为药曲, 加入豆类原料的称为豆曲( 碗豆,绿豆等)。
4、按曲的形体可分为大曲(草包曲,砖曲,挂 曲)和小曲(饼曲)、散曲。
5、按酒曲中微生物的来源分为传统酒曲(微生 物的天然接种)和纯种酒曲(如米曲霉接种的 米曲,根霉菌接种的根霉曲,黑曲霉接种的酒 曲)。
(4)堆积培养 在曲室培养, 先铺稻草
5、翻曲
主要依据曲坯中层温度及口味来决定第一次翻曲的时间, 当曲坯中层品温达到 60~62 ℃,口尝曲块有甜香味时 (类似糯米蒸熟时的香味),手摸最下层曲块发热,即 可进行第一次翻曲。
经第一次翻曲后,由于散发掉大量的水分和热量, 曲坯品温可以降到 50℃以下,但过1~2天后,品温又 会很快回升,约一周后(一般进房第14天),品温又升 至第一次翻曲温度,可进行第二次翻曲。
二次翻曲后,曲块温度还会回升,但后劲不足,很 难再出现前面那样高的温度,过一段时间后,品温就开 始平稳下降。
试验证明:当曲坯温度达到 60℃左右时,有 利于蛋白质的分解。采用高温制曲,曲块中的 氨基酸含量大为增加,相应所形成的高级醇、 麦芽酚酱香精和色深香浓的类黑素量也增多, 这可能是黄色曲香浓郁的原因,所以在制曲过 程中十分重视第一次翻曲。
麸曲分为:地面曲,盒子曲,帘子曲,通风 曲,液体曲。
大曲
第三节 大曲生产工艺
大曲:以大麦、小麦、豌豆等为原料,经 过粉碎,加水混合,压成曲醅,再经过培养, 使自然界中各种微生物在上面生长繁殖而制成 的、用于蒸馏白酒酿造的糖化发酵剂。
大曲的种类: ①清香型大曲(低温大曲) ②浓香型大曲(中温大曲) ③酱香型大曲(高温大曲)
原料在粉碎前要经过除杂处理,并加入 15~10 %的水 拌匀,润料 3~4 小时,让小麦粒吸收一定量的水分,再用 钢磨粉碎使麦皮压成薄片(俗称梅花瓣),而麦心不形成 细粉,使整个麦粒破碎成无大颗粒的粗麦粉,以便使其在 制曲时起到疏松作用 。
经过粉碎,通过20目筛的细粉占40~50%,未通过20 目筛的粗粒及麦皮占50~60%。
一、高温大曲的生产工艺
高温曲的典型代表是茅台大曲,其特点:① 制曲温度高达 60-65℃;
②酿酒过程中大曲用量比例大,常与原料 高粱之比为1:1左右,如折算成制曲原料小麦 计算,小麦用量超过高粱,实际上大曲在酿酒 时也是酿酒原粮之一;
③成品曲的香气成为茅台酒酱香的主要来 源之一,直接影响着酒体的特点。
(2)加水拌料
将粗麦粉运送到压曲房(踩曲室),通过定 量供水器。按比例将原料、曲母和水连续进入 搅拌机,搅匀后送入压曲设备进行压制成型。
加水混·料在制曲是个关键,加水量过多, 曲坯不容易成型,入房后会发生变形,曲坯容 易被压得过紧,不利于有益微生物向曲胚内部 生长,而表面易于生长毛霉、黑曲霉等;且培 曲时曲坯升温过快,降温困难,曲胚处于高温 阶段的时间会延长,易引起酸败细菌的大量繁 殖,使原料损失加大,并降低成品曲的质量。
3、红曲:主要用于红曲酒的酿造。 红曲酒是黄酒的一个品种。
红曲分为乌衣红曲和红曲;红曲又分为传统红 曲和纯种红曲。
小曲
红曲
4、大曲:用于蒸馏酒的酿造。
现代才发展起来的,用纯种霉菌接 种以麸皮为原料的培养物。可用于代替部分大 曲或小曲。目前麸曲法白酒是我国白酒生产的 主要操作法之一。
每次翻曲后,品温一般会下降7~12℃, 约过一周,温度又会回升到最高点,以后 会降低,同时曲块逐渐干燥,在翻曲后 15 天左右,可略开门窗行换气。
到 40 天以后(冬季要 50 天)曲块品 温降至临近室温时,曲块也大部分干燥 ,
即可拆曲出房,出房时,如发现下层有含 水分高而过重的曲块(水分超过 15 %) 应另行置于通风良好的地方,促使其干 燥。
三、酒曲中的微生物 1、霉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绒毛状、絮状或蜘 蛛状的菌丝体。 通常在大曲表面看到的霉斑就是某些霉菌的菌落。 不同的霉菌在一定的培养基上又能形成特殊的菌落, 肉眼容易分辨,是制曲生产中的培菌管理和质量鉴 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霉菌:形成分支菌丝的真菌的统称
(2)白酒生产常见的霉菌菌种:曲霉、根霉、 念珠霉、青霉、链孢霉等。
正是这些窖泥中的功能菌的作用,才产生出 了窖香浓郁、回味悠长的曲酒。
一、酒曲的分类体系
1、制曲原料主要有小麦和稻米,故按制曲原料来 分主要有麦曲和米曲。
用稻米制的曲,种类也多,如用米粉制成的很 多小曲,用蒸熟的米饭制成的红曲或乌衣红曲、米 曲(米曲霉)。
2、按原料是否熟化处理可分为生麦曲和熟麦曲。
第三章 大曲生产工艺
世界各国用谷物原料酿酒分为两大类:一 类是利用谷物发芽时产生的酶将原料本身糖化 成糖份,再用酵母菌将糖份转变成酒精;另一 类是用谷物制成酒曲,用酒曲中所含的酶和酵 母菌将谷物原料糖化发酵成酒。
从有文字记载以来,白酒绝大多数是用酒 曲酿造的,而且酒曲法酿酒对于中国周边国家, 如日本、越南和泰国等都有较大的影响。是中 国人的一大发明创造。
一些泸型酒也有使用高温曲的,但它 们的制曲方法不尽相同。
现以茅台大曲为代表介绍高温大曲的 制造工艺:
1、生产工艺流程
小麦 100 %→润料→粉碎→粗麦粉→ 拌料(曲母、水)→踩曲→曲坯→堆积培 养→出房→贮存→成品曲
2、大曲生产操作
(1)原料粉碎
茅香型高温大曲采用纯小麦制曲,对原料的品种无特 殊要求,但要求颗粒整齐,无霉变,无异常气味和无农药 污染,并保持干燥状态。
制曲加水时还应考虑水质和水温,要求水质 清洁,为了保证曲料温度适中,冬季应预先将水 调温到30~35℃,再用来拌料,其它季节可直接 用自然温度的水拌料。
为了加速有益微生物在培曲时的生长繁殖, 保证成品高温曲的质量,在和曲料时,常接入 一定量的曲母,曲母的使用量夏季为原料粉的 4~5%,冬季为5~8%,曲母应从上年生产的 含菌种类和数量较多的白色曲中挑选,虫蛀的 曲块不可使用。
工人在翻动酒曲
6、贮存
将成品曲运到阴凉通风的贮曲室,贮存 3~6 个月,最好控制在3个月左右为佳, 成为陈曲再投入使用。
加水量的多少依据制曲季节、原料的品种和 原料本身的含水量来调整。
一般高温纯小麦制曲的用水量应为粗麦粉重 量的37~40%左右;小麦、大麦、豌豆三种原料 混合制曲时,加水量一般控制在40~45%,如洋 河大曲加水量为40~43%。
另外,加水量的多少还和原料粉碎细度、原 料含水量、制曲季节、曲室条件有关,一般夏季 大于春、秋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