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尚而又高妙的陶渊明极高明而道中庸使陶渊明的一生既高尚而又高妙。
有人说,不只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在写桃花源,事实上,他的许多诗文都在写桃花源生活。
而当我们读了陶渊明的全部诗文后,我们更发现,陶渊明的许多诗文也都在说不,并且是心平气和、从容自在地以极优雅的、极艺术的方式说不。
如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归园田居》)、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
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等等,充分体现的是高尚而又高妙的行事与行文风格。
让我们在这里主要以他的千古奇文《五柳先生传》为例来说明这种高尚而又高妙的人生境界: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酣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①《五柳先生传》行文仿照正史纪传体的形式,但又超越了一般性的、比较靠实的生平事迹的常规叙述法,而重在表现较为空灵的传主的胸襟情趣,这是陶渊明的首创。
文中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蕴含着一个极有意义的中国古代安贫乐道的典故:黔娄及其妻与鲁子的故事。
黔娄,曾是春秋时鲁国贤者,一生①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年,175页。
不求仕进,安贫乐道以终。
汉代《列女传·黔娄妻》载,黔娄死后,鲁子往吊,当问及黔娄的谥时,回答谥康(安宁、安乐),当鲁子觉得一生穷愁潦倒的黔娄何来安宁、安乐时,其妻对鲁子发表了一番不愧为黔娄之妻的觉悟极高的真正高论:彼先生者,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忻忻于富贵,求仁而得仁,求义而得义,其谥为“康”,不亦宜乎?①的确,人生还能有比达到这几种精神状态更康乐、安宁的吗?据《列女传·黔娄妻》载,鲁子往吊黔娄时,上堂。
发现黔娄先生之尸停在窗下,枕墼席稿,縕袍不表,头枕土坯,身下铺着草席,没有穿罩衣。
最狼狈的是复以布被,首足不尽敛,复头则足见,复足则头见。
看到这种景象,于是鲁子给黔娄的妻子出了一个绝对的馊主意:邪引其被,则敛矣。
鲁子的意思是,既然被子短得遮头不遮脚,那就干脆把被子邪(斜)着盖。
而黔娄之妻正色道:邪而有余,不如正而不足也。
先生以不邪之故,能至于此。
②黔娄的一生就这样证明了儒家《论语·里仁》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的人生观。
陶渊明《扇上画赞》曾指出形逐物迁,心无常准是三五道邈,淳风日尽后人们的普遍存在状态。
而能如仁者黔娄安贫者,则正是乐道者心有常准的表现。
《五柳先生传》中提及的无怀氏、葛天氏,都是传说中上古淳朴之世的帝王。
无怀氏之民类似老子小国寡民那样甘其食,乐其俗,……老死不相往来。
而葛天氏之治则是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
陶渊明在这里借无怀氏、葛天氏表达自己高浑纯朴的天民之意趣!钱钟书先生指出:陶潜《五柳先生传》。
按“不”字为一篇眼目。
③意思是这个不字是理解《五柳先生传》的锁钥关键。
钱先生还极深刻地点出了这个不字被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反复使用的高妙旨趣所在:若无得而称,而其意,则有为而发;老子所谓当其无,有有之用,王夫之所谓言“无”者,激于言“有”者而破除之也。
如不知何许人,亦不详其姓氏,岂作自传而并不晓己之姓名籍贯哉?正激于世之卖声名、夸门地者而破除之尔。
①应该指出的是,《五柳先生传》中不字的使用有显性的不与隐性的不两种方式。
如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等等是显性的“不”。
而闲静少言、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环堵萧然、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及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等等则属于隐性的“不”。
字面上虽无不字,但实际上表达了不的意趣。
如闲静少言是对那些不能闲静少言而好夸夸其谈者的批判。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这是对那些著文只是为了沽名钓誉而非抒发真实情怀以自娱、且斤斤计较人生得失者的批判。
当代诗人流沙河曾说偶有文章娱小我,独无兴趣见大人。
其意趣正类此。
袁行霈先生在其《陶渊明集笺注·五柳先生传》析义中也认为:文中关键乃在不慕荣利、不求甚解、曾不吝情去留、忘怀得失等语。
全是不求身外之物,唯以自然自足自适为是,最能见渊明之人生态度。
文曰: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又可见渊明之创作态度,著文乃自娱,非为娱人,亦非祈誉。
为人为文如此,非常人所及也。
②所以陶渊明此文不言而喻其真。
以不字贯通始终,大量使用否定词,意在表示自己对世间的一切无所措意,无所拘执,只是洒脱自由、任情率真地生活,以示狷者有所不为。
酒之不能常得,宅之不蔽风日,正由于为乐道而不慕荣利而致家贫,此亦其《咏贫①钱钟书:《管锥编》,士》中岂忘袭轻裘,苟得非所钦之不屑不洁所致也。
后世皆以此文为陶渊明自传,且后人仿效之作虽甚多,却于那种高浑超妙总无一似:林西仲曰:昭明作陶公传,以此传叙入,则此传乃陶公实录也。
看来此老胸中,浩浩落落,总无一点粘着。
即好读书亦不知有章句,嗜饮酒亦不知有主客。
无论富贵贫贱,非得孔颜乐处,岂易语此乎?赞末无怀葛天二句,即夷齐神农虞夏之思,暗寓不仕宋意。
然以当身,即是上古人物,无采薇忽没之叹,更觉高浑也。
后人效作甚多,总无一似。
①我们一直所习惯并擅长的批判方式,都是表现为剑拔弩张、声色俱厉、面红耳赤乃至咄咄逼人式的。
然而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却高妙地为我们展示了一种极抒情、极优雅同时又极艺术地对世俗社会中那些专好卖声名、夸门地者们的批判。
全篇以不字为眼目,从容平和而又幽默地在行文中以退却的姿态、以否定的用词这种典型的富有道家以退为进精神的方式,一方面表现自己的处事为人那种为乐道而安贫的超然趣味,另一方面又能够极微妙地、不温不火、从容淡定地针砭时弊。
令人深深折服其中那几多悠然、几多平和的中国君子优雅的高尚而又高妙的素养。
这种优雅的素养,其高妙的表现将是在生活中进退裕如,无论独善、兼济均可优游其间,两不相碍。
清代毛庆蕃评选《古文学余》对陶渊明此文的评语是:萧然静逸,不愧天民,惟其不患得不患失,不怨天不尤人也。
能如是,然后退可独善其身,达可兼善天下。
②《五柳先生传》天怀旷逸,一片神行之文!做人与作文趣味皆臻纯正之境,那种充实而有光辉的中和之美于此至极矣!清代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如太空之中,不着一点,如星宿之海,万源涌出。
③这是着眼于最高境界对艺术家的最高要求。
当代作家林斤澜曾说:鲁迅先生论“白描”,说出12个字:“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岂止“白描”,是为文之道,其实也是为人的格言吧。
①陶渊明的诗文恰恰最擅胜于这种白描的第一等真诗,因其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
对于陶渊明人生的中庸品格,朱光潜指出:伟大的人生和伟大的艺术都要同时并有严肃与豁达之胜。
晋代清流大半只知道豁达而不知道严肃,宋朝理学又大半只知道严肃而不知道豁达。
陶渊明和杜子美庶几乎算得恰到好处。
②恰到好处的人生是中庸的人生,也就是最自然的人生。
于人生该严肃时严肃,该豁达时豁达,两不相害,两不相妨,岂不是最自然的状态?当然更是高妙的人生!《五柳先生传》中好读书,不求甚解一句也典型地体现了陶渊明的高妙人生姿态。
这也是在温雅悠然地说不,是对那些如汉儒之末流者们读书专好穿凿附会的过度解释习气的批判。
对于好读书,不求甚解,记得当代作家王蒙先生曾指出其有三个潇洒义涵:安于不知,囫囵吞枣,得意忘言。
这就是不求甚解的高妙洒脱处。
但我们一定要指出的是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的陶渊明并非一生读书全都是好读书,不求甚解的。
从其作品及个人文化素质的修养境界来看,他实际上是先经过了一个对古代圣贤的经典之作进行认真地潜心涵泳、仔细玩味的阶段。
这在其诗文中运用大量出自儒道经典的典故时那种纯熟、到位的化境可以看出。
实际上,渊明思维缜密,对于经史诗文之意义及训诂通达而精到。
③而身值魏晋风度时代,生性又潇洒超然的陶渊明却并未使自己死于古人的句下,他并未泥执于此。
当他吮吸了经典的汁浆后,他自可很自然地安于不知、囫囵吞枣乃至得意忘言了。
读书不求甚解,所谓有甚者,以穿凿附会失其本旨之谓。
杜甫《漫成》诗曰读书难字过,这不也是一种洒然的读书之乐?有时不知为不知,正乃智耳。
曾记得清代有位老者,一生阅书多矣,读文章却只读其中的虚字之乎者也矣焉哉于篇末,谓之读气也。
因为文章中实字其体骨也,虚字其性情也。
实字代表着文章的体格,而虚字所传达的是文章作者的性情气韵。
由此看来,好读书,不求甚解之读书法,正可类于九方皋之相马,略其玄黄而取其隽逸。
这正是魏晋风度的任心观书,不为章句之学那种务存大纲,不拘细目的超级潇洒。
陶诗有言:真想初在襟,谁为形迹拘。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陶渊明超然于世俗形迹之外,外在的一切行止皆呈现宽舒裕如的气象,读书当然亦绝不会效仿汉儒死于句下。
对于好读书,不求甚解,我们可以有许多言说,后世有一些达道之士也在践履着这种高妙,比如当代诗人姚振函先生就为我们提供了大学者俞平伯先生的相关故事:关于俞平伯先生三十年代在清华大学给学生讲唐宋诗词,我知道的有两种说法。
其一是说,他在课堂上选出一些诗词,自己摇头晃脑而朗诵之,有时闭了眼睛,仿佛完全沉浸于诗词的境界中,遗世而独立。
然后他蓦地睁大了眼睛,连声说:好!好!好!就是好!学生正在等他解释好在何处,他却已朗诵起第二首诗词来了。
第二种说法虽然简略,却更令人惊讶。
俞平伯先生在给学生吟诵诗词之后,也是连声说好!好!好!但学生问他訛怎么个好法时,他居然说:不知道!譹也只有如俞平伯先生这样的大家才敢如此坦然地说不知道。
姚先生将这种不知道与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联系了起来:由此我想到陶渊明那句广为人知的话:好读书,不求甚解。
对这句话,人们都理解为这是陶渊明的谦虚、潇洒、超然甚或放浪。
窃以为这句话是说的读文学作品,特别是读诗的方法。
可以说,不求甚解这四个字把读文学作品的要诀说到家①姚振函:《平静之美》,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道中庸篇·高尚而又高妙的陶渊明了,这是真正知道文学为何物的人才能道出的四字真言,这是文学造诣登峰造极的人才敢于说出的看似顽劣不恭实则真诚朴素至极的阅读体验。
说到此,我们不得不服膺《古文观止》选注者的内行和高明,他在这四个字下注曰:是为善訛于读书者。
譹也只有三十年代的清华大学那样的真大学才可容忍俞平伯这种不求甚解。
姚先生将不求甚解上升为读文学作品的要诀的高度,确是行家只眼,亦是善读书者!不求甚解一词在陶渊明那里完全有着一种洒脱的人生意趣,而不求甚解一词在今天基本上是一个贬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