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重点中学高三年级历史学科12课 五四运动

北京重点中学高三年级历史学科12课 五四运动


五四以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成为主流。李大钊 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马 克 思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使 一大批进步青年如毛泽东、
主 周恩来、邓中夏等接受了
义 马克思主义,通过他们的
观 活动,把马克思主义传授
到普通的工人中去,并组
成一个个早期共产党组织。
为中共的诞生准备了组织
和思想基础。
五四运动是中国思想革命的催化剂,随后对西方 的兴趣仍在持续的时候,中国知识分子中间却出现了 分歧。那些对凡尔赛和会极度失望的知识分子,在俄 国布尔什维克革命的影响下,开始转向马克思主义的 社会主义……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经济条件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阶级条件 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思想条件 新文化运动弘扬民主科学精神
中国政府和人民 庆祝一战胜利
巴黎和会
巴黎和会四巨头
山东问题
1、1897年,列强掀起瓜分狂潮,德 国强占胶州湾。 2、1898年,并划青岛为欧洲人居住 区。 3、1904年,山东成为德国势力范围。 4、1914年8月27日,日本借口对德宣 战,出兵胶州湾,11月,德国投降, 一切权利归属日本。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 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巴黎和会上中国拒绝签字
“大会专横至此,竟不稍顾我国家纤微体面,曷胜愤慨!弱国交 涉,始争终让,几成惯例。此次若再隐忍签字,我国前途将无外 交之可言。 不得已,……当时不往签字。”
——《秘笈录存》
罢免曹、陆、章电文
被释放的学生
五四运动的阶段
A.①②④③
B.①③②④
C.②③④①
D.③④②①
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的不同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
领导力量
资产阶级革命派
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 识分子
运动规模、 由于自身局限性,未 波及100多个城市,工商学
群众基础 能广泛发动群众
联合,彻底反封建斗争
结果和影 响
取得反帝反封斗争初步胜利; 结束封建专制;没改 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 变半半社会性质,未 结合,为建党准备条件 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
C.反帝反封建
D.抨击专制皇权
• (08广东单科)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总体评价, 代表中国共产党观点的是
A.五四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B.五四运动破坏了了中国传统文化
C.五四运动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
D.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 (09广东卷)1929年5月4日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行 委员会宣传部编辑的《五四特刊》认为,五四运动 输入的西洋思想“不是陈腐便是过火”。“过火” 思想指的是
无产阶级
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
马克思主义
主力、群 资产阶级、小资产阶 工人阶级;

级、旧会党、军队等 工、农、民资、小资阶级
前途 结果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建立资产阶级共 和国,发展资本 主义
建立人民民主专政 的国家
相同点:
社会性质相同——半半社会 任务相同——都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一、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导火线
第12课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 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学生是先锋、工人是主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19——1949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二、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三、抗日战争时期 四、解放战争时期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
性质 地位
旧民主主义革命 20世纪第一次巨变
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时间
1919.5.4 ----6月初
1919. 6月初----
中心 北京 上海
主力 学生 工人
五四运动的口号
外争主权 内除国贼
五四运动的结果
初步胜利 ——释放 、罢 免、拒签
全国规模
具有广泛 群众基础
山东问题(的解决过程):
8、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6月28日, 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9、1921年11月华盛顿会议,中日就山东问题 在会外交涉。2月4日,《中日解决山东悬案条 约及附件》签订。 10、至1923年1月1日,日本军队撤军、移交 胶州德国租借地、胶济铁路归还中国,山东主 权交涉结束。
6月初上海的 工人罢工
爱国主义精神
“五四”运动时的传单 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要求并吞青岛、管理山东一
切权利,就要成功了!他们的外交大胜利了!我们的 外交大失败了!山东大势一去,就是破坏中国的领土! 中国的领土破坏,中国就亡了!所以我们学界今天排 队到各公使馆去要求各国出来维持公理,务望全国工 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 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 个信条道:三、来自四运动的意义五四运动的意义
1.五四运动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性质)
2.爱国主义精神贯穿运动的始终,是五四运 动的主旋律;
3.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四、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五四运动前:李大钊开始大力介绍马 克思主义:《庶民的胜利》《法俄革 命之比较》1918年
经济条件 阶级条件 思想条件
对内: 专制独裁混战割据; 对外: 投靠帝国主义和卖国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五 四 运 动 的 背 景 之 一
新文化运动发生
归国留学生,特别热 衷于引入改革,且队伍庞大。 1905年,美国共接收中国留学 生1200人,日本13000人,法 国2.8万。1915年为抗议“二 十一条”签订,旅日留学生大 量回国。著名的留学生代表有: 胡适、蒋梦麟(美国);郭沫 若、鲁迅(日本);陈独秀、 蔡元培(法),成为改革的精 神领袖,津津乐道于科学、民 主,促成青年的解放。
5、1919年1月,巴黎和会,中国代 表提出归还山东主权,遭三大国拒 绝。 4月30日,美英法三国会议决定: “德国前在胶州及山东所有各项权 利,一概放弃,交予日本,日本自 愿担任将山东半岛连同完全主权交 还中国的责任”,并写入《协约参 战各国对德和约》。
经济条件 阶级条件 思想条件
导火线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新文化运动弘扬民主科学精神
A.马克思主义
B.自由恋爱观
C.实业救国论
D.民主和科学思想
• (09年高考山东卷)近代以来,在中国人民维护国 家主权的斗争中出现了许多震撼人心的爱国口号。 如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②保卫华北,保卫黄河, 保卫全中国③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 台④还我山东,还我青岛。这些口号出现的先后顺 序是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十月革命胜利的鼓舞
巴黎和会中 国外交失败
民族资 本主义 的发展
知识分子队伍扩大, 掀起新文化运动
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北洋军阀的统治, 列强加紧侵略中 国
二、五四运动的经过、结果 (1)口号 (2)阶段 (3)结果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废除二十一条”
五四运动北京街头 学生在演讲
——徐中约《中国的奋斗》
思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成为主流,原因 是什么?影响?
十月革命的胜利; 新文化运动的传播; 一战的影响;五四运动的促进;
影响:为中共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 (07重庆)1919年12月,重庆《川东学生周刊》 创刊。对其创刊宗旨:“排斥强权”和“改良社
会”理解全面的是 A.反对北洋政府 B.追求自由民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