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心理学》模拟试卷五

《管理心理学》模拟试卷五

《管理心理学》模拟试卷㈤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晕轮效应:2.投射效应:3.仁慈效应:4.能力:5.气质:二、单项选择(每空0.5分,共10分)1.对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叫做()。

A社会知觉B人际知觉C群体知觉D组织知2.在以下诸因素中,( )会严重影响社会知觉过程。

A物体表象B知觉对象的运动变化C对象的对比性D个体经验3.素不相识的两人,第一次见面时彼此留下的印象称之为“第一印象”,又称()。

A 首因效应B 近因效应C 晕轮效应D 刻板印象4.俗话说,“嘴上没毛,办事不牢”。

这属于哪种社会知觉效应?( )。

A第一印象效应B刻板印象C优先效应和近因效应D晕轮效应5.“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符合社会知觉效应中的()。

A 首因效应B 投射效应C 晕轮效应D 刻板印象6.在感知熟人时,社会知觉效应中的( )起更大作用。

A刻板印象B晕轮效应C近因效应D首因效应7.“性善论”属于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A认知者B认知对象C认知方法D认知情境8.“人重言重,人微言轻”,这符合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A认知者B认知对象C认知方法D认知情境9.“远亲不如近邻”反映了空间距离对于人际交往的影响,这符合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A认知者B认知对象C认知方法D认知情境10.()理论是探讨人们行为的原因与分析因果关系的各种理论和方法的总称。

A归因B期望C需要D激励11.心理学家()将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归纳为能力、努力程度、工作任务难度、机遇或运气四个因素。

A.F·海德B.韦纳C.凯利D.华生12.心理学家()认为,归因可以分成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

A.凯利B.华生C.韦纳D.F·海德13.()是指有机体对某种缺乏状态的感知,包括维持生理过程的物质要素和社会环境中的心理要素。

A.需要B.动机C.爱好D.兴趣14.按需要满足的目的,可将需要分为( )。

A.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B.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C.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D.当前需要和长远需要15.()影响着动机的强度和稳定性。

A.气质B.能力C.性格D.智力16.()影响着动机的选择性。

A.气质B.能力C.性格D.爱好和兴趣17.价值观全部作用的实质和核心是( ) 作用。

A.动力B.定向C.调节D.标准18.下述公式中表述正确的是()。

A.绩效=F(能力×激励)B.绩效= F(能力×需要)C.效果= F(目标×效能)D.效率= F(目标×效益)19.最早的激励理论以()为代表,研究的重点是行为,其基本原则是“刺激-反应”模式。

A.赫茨伯格B.奥德弗C.麦克利兰D.华生20.内容型激励理论着重研究()的因素,也就是对激励原因的具体内容进行研究。

A.动机产生及采取行动B.以刺激推测反应C.激励动机D.以反应推测刺激三、多项选择(每空0.5分,共10分)1.下列()均属于认知学派的激励理论。

A.需要层次理论B.双因素理论C.期望理论D.强化理论E.公平理论2.下列()均属于内容型激励理论。

A.需要层次理论B.双因素理论C.期望理论D.成就需要理论E.目标设置理论3.下列理论中,属于过程型激励理论的是( )。

A.挫折理论B.期望理论C.目标设置理论D.强化理论E.公平理论4.根据心理学派别的不同,可把激励理论分为()。

A.行为主义激励理论B.认知学派激励理论C.综合激励理论D.强化理论E.挫折理论5.根据心理学研究的侧面不同及与其行为关系的不同,激励理论分为()。

A.挫折理论B.过程型激励理论C.强化理论D.综合型激励理论E.内容型激励理论6.属于综合激励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弗卢姆B.波特C.劳勒D.罗伯特E.麦克利兰7.马斯洛在其需要层次理论中,将人的需要分为()。

A.生理需要B.安全的需要C.爱与归属的需要D.尊重需要E.自我实现的需要8.ERG理论把人的基本需要设定为()。

A.生存需要B.成长需要C.友谊需要D.关系需要E.自我实现需要9.根据成就需要理论,人的高层次需要主要包括()。

A.安全需要B.成就需要C.友谊需要D.权力需要E.归属需要10.期望理论认为,个人所受的激励程度受()的影响。

A.期望B.工具性C.效价D.需要E.强化11.强化的功效主要表现为强化的()。

A.频率功效B.时间功效C.速度功效D.反馈功效E.空间功效12.强化应遵循的原则是()。

A.时效性原则B.渐进性原则C.目标性原则D.公平原则E.整体一致性原则13.个人满足程度的高低取决于()因素。

A.奖酬对个人的价值大小B.个人努力程度C.奖酬的高低D.对奖酬的期望E.对奖酬的公平感14.态度的心理成分主要包括()。

A.认知成分B.行为倾向成分C.意识成分D.情感成分E.无意识成分15.态度的主要特征有()。

A.社会性B.针对性C.持续性D.协调性E.内隐性16.由态度转化为真正的行为需要经历复杂的过程,主要会受到以下()因素影响。

A.态度体系的协调性B.态度的强烈程度C.动机和态度的相互作用D.情境的压力E.行为自身17.凯尔曼态度形成理论中的“三阶段”是指()。

A.服从B.同化C.内化D.遵从E.顺应18.以下关于态度形成的选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A.人的态度只有到了内化阶段才最稳固;B.每一个体都能完成从服从到同化,再到内化这一态度形成过程;C.在态度形成过程中,从服从到内化需要经过多次反复;D.态度形成的内化阶段所持续的时间最长;E.态度形成的三个阶段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而并非截然分开。

19.偏见产生的社会原因包括()。

A.群体间的利害冲突B.社会文化因素C.社会舆论因素D.社会情境原因E.挫折20.消除社会偏见可以采用的方法有()。

A.消除社会刻板印象B.社会化过程C.健康人格的塑造D.强调共同命运和合作奖励E.避免挫折四、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根据信息加工理论,认知的历程是对环境信息的加工过程,一般把认知的历程区分为感觉登记、注意、知觉、记忆、思维和情感等环节。

()2.思维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概念的形成,二是推理,三是问题解决。

()3.概念是从已知的假设的事实中引出结论。

()4.社会认知是认知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关于社会现象,尤其是关于社会中的人和物的认知。

()5.社会认知包括社会知觉、社会印象和社会判断等形式。

其中,社会判断属于记忆环节。

()6.社会认知的内容非常广泛,但核心是对人的认知,主要包括他人认知、自我认知、人际认知和角色认知等。

()7.“以己之心度人”属于社会认知效应中的投射效应。

()8.人际认知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通过对他人外在行为表现及特征的观察,对其内在情绪、态度、动机、人格等心理状态和特征的认知。

()9.面部表情、目光接触、体态、动作、语调、语速等都属于认识他人的非语言信息。

()10.“人贵有自知之明”,这说的是自我认知。

()五、请回答下列问题1.典型气质类型有哪些?如何根据组织成员的气质差异做好管理工作呢?(25分)2.如何根据性格差异做好组织管理工作呢?(25分)《管理心理学》模拟试卷㈤【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晕轮效应: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或者月晕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把对认知对象的某种印象不加分析地扩展到其他方面去的现象。

2.投射效应:投射效应指的是人在认知他人时,把自己的特性归属到他人身上。

人们在社会认知过程中,一旦发现对方的年龄、性别、民族、籍贯、职业、经济地位等外在条件与自己相同或相近,就容易推断别人具有与自己同样的喜好、需求、态度和人格特征,这便是投射效应。

这种效应的发生一般不为认知主体所觉察,是一种下意识地推己及人。

3.仁慈效应:仁慈效应是指人们在评价他人时,积极、肯定的评价往往多于消极否定的评价,这实际上是一种人际认知过程中的宽大心理在起作用。

4.能力:能力是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并直接影响其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一个重要内容。

5.气质:气质是一个古老的概念,指的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脾气”、“秉性”或“性情”,是指人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和灵活性方面表现出来的动力特征。

二、单项选择1.A2.D3.A4.B5.B6.C7.A8.B9.D 10.A11.B 12.D 13.A 14.C 15.A 16.D 17.D 18.A 19.D 20.C三、多项选择1.ABCE2.ABD3.BCE4.ABC5.BCDE6.BCD7.ABCDE8.ABD9.BCD 10.ABC11.BD 12.ABDE 13.AE 14.ABD 15.ABCDE 16.ABCDE 17.ABC 18.ACDE 19.ABD 20.ABD四、判断题1.F2.T3.F4.F5.F6.T7.T8.F9.T 10.T五、请回答下列问题1.典型气质类型有哪些?如何根据组织成员的气质差异做好管理工作呢?答:典型的气质类型有四种: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要求指出每种气质类型的行为特征)。

根据组织成员气质特点做好管理工作的基本要点如下:第一,依据气质特点,合理安排工作。

气质是个体的一种天赋特点,其本身无所谓好坏;气质不影响工作的社会价值和成就的高低,但却影响人的工作方式和效率。

第二,人员配置要考虑气质的相辅与互补性。

第三,根据气质差异,采用灵活的管理方法。

2.如何根据性格差异做好组织管理工作呢?答:性格是个性特征的核心,是影响工作绩效的重要因素。

管理者了解组织成员的性格,合理安排工作,培养组织成员形成健全的性格品质,有助于提高组织运作的效率和效益。

第一,性格是影响工作绩效的重要因素。

第二,改进领导方式,培养组织成员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质。

第三,了解组织成员性格,合理安排工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