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艺术史

中国艺术史

中国艺术史✧第一讲艺术定义及中国艺术略✧第二讲中国史前艺术6000年前到4000年前的彩陶,居于华夏文化的核心,被认为是中国艺术史的真正开始(史前艺术主要讲陶器——半坡纹样陶器)考古发现,早在史前时代就已经产生了美术。

1879年发现的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岩画和1940年发现的法国拉斯科洞穴岩画,以及奥地利和法国出土的史前雕刻,便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第三讲三代及春秋战国时期艺术(重点)青铜器一.商周时期青铜器的种类✧商周时代青铜器依照它们的用途(种类)可以分为:(仅作了解,不做重点)✧?? 1 、礼器:礼器又可分为:A、炊煮器,如鼎、鬲(li,音历) 等。

B、食器,如簋(gui,音轨) 、盂、簠(fu, 音甫) 、豆等。

C、酒器,如觚(gu,音姑) 、爵、觯(zhi,音志) 、尊、卣(you,音有) 、壶、觥等。

D、水器,盘、匜(yi,音仪) 等。

?? 2 、乐器:乐器有铃、铙、鼓、钟等。

?? 3 、兵器:戈、矛、镞等。

?? 4 、工具和车马器?二、青铜器的用途主要在于祭祖和维护统治秩序两个方面。

殷商以来,青铜器被大量用来祭祀祖先和鬼神。

西周青铜礼器被用来维护和体现等级制度,各级奴隶主必须使用和他们地位相称的礼器,青铜礼器使用的数量和规模与奴隶主地位高低成正比。

鼎是礼器中的主要器物,西周时代出现的列鼎制度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地位较低的士用三鼎。

三.青铜器的纹饰演变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形制与纹饰经历了一个由简朴到繁缛,由凝重到生动的发展演变过程。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以高大厚重、古朴雄伟为特点,纹饰以饕餮、龙、凤、云雷纹等为主。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以几何花纹为多,常有精美的日常生活场面、战争场面等图案,逐渐取代了神秘、恐怖的内容。

四.青铜器风格的演变:殷商时期的青铜器有两个显着特点:一个是酒器在数量和种类上明显增多;一个是流行饕餮纹、云雷纹、夔纹、龙纹、虎纹、鹿纹、牛头纹、凤纹、蝉纹、人面纹等奇异的动物纹样。

各种纹样的交互组合形成了商代青铜器狞历之美的时代风格。

殷商时期的青铜器总体风格为:造型凝重雄浑,纹饰繁丽深沉。

周代早期的青铜器酒器减少食器增多。

西周青铜器的风格由奇诡转为典雅。

西周中、后期带状花纹增加,流行顾首的菱纹、凤鸟纹以及窃曲纹、重环纹等几何纹样。

长篇铭文是这是青铜礼器的重要特点。

春秋中期出现了模印法和失蜡铸造法。

战国时期的青铜冶铸业以制造精致灵巧的日用器为主,装饰手法也愈来愈多姿多彩,鎏金、镶嵌、镂刻、金银错(凡是在实物上布置金银图案的,就可以叫金银错)等无不技艺精湛。

现实生活的场景和图像,也出现在青铜器的装饰花纹中,标志着青铜器艺术的世俗化。

五、青铜器时代风格的转变(简):A、商初——育成期——壁薄、粗糙——单层花纹,装饰少B、商末周初——鼎盛期——铜质优良、形体大、制作精——两三层花纹,形象狰狞、恐怖C、周中晚——转变期——器型减少,制作简陋——几何纹渐多,铭文大量出现D、春秋——更新期——器型多样、不受束缚——装饰华美、构思新奇E、战国——衰落期——开始转向金属器皿(如加金银)——表现社会重大事件六.青铜器是如何反应奴隶制的:A、青铜器是国家、政权、统治的象征。

B、以青铜器可以用来体现等级制度,表明身份权力,用以维护统治秩序。

C、当时的酷刑被雕铸在青铜器上,史称刑鼎。

D、铸造青铜礼器前的一整套礼节仪式也体现了政治统治的内容。

建筑西周建筑陕西歧山发现的西周早期宫殿( 或宗庙) 遗址已经是一个明确的庭院建筑群:以门道、前堂、过廊、后堂为中轴,东西配置厢房,形成一个前后两进,东西对称的封闭性院落。

墙体采用了用泥筑墙并用泥浆掺细沙、石灰涂抹的制造方法。

另外,从房屋四周出土的瓦片看,这时已经开始用瓦来覆盖屋顶了。

绘画战国帛画:20 世纪40 年代和70 年代在湖南长沙出土的两幅战国楚墓帛画(《人物龙凤图》和《人物御龙图》),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绘在丝织品上的作品,具有独立绘画门类的典型意义,证实了2000 多年前中国绘画发展的辉煌成就。

这两幅世界上最早的丝织物绘画均是随葬的“铭旌”,具有送死者灵魂升天的含意,表达了楚文化中简朴的道家思想。

帛画《人物龙凤图》画作为一细腰、侧身向左、宽袖长袍、合掌祝寿状的贵族妇女,在龙飞凤舞的接引下,向天国飞翔的景象。

表现了楚国上层妇女的形象特征和“楚王好细腰”的时风。

线描简朴流畅,精细曲直处理得当,证明我国绘画以线为主的传统造型手段,在战国以前就已奠定了基础,并已具有相当的表现力。

在仕女头上方有神龙祥凤。

全图表示着祈神引导,使墓主灵魂升天这一主题。

图上黑白的搭配、虚实的对比、动静的处理,变化有致,充满灵动。

全国以墨色线条为主,略加暗红色的淡彩,线描简劲而古拙。

◆第四讲秦汉时期艺术秦汉时期繁荣的艺术样式:漆器、陵墓壁画、汉阙瓦当雕塑兵马俑:秦代“视死如视生”,俑是“人牲”的替代品,与实物大小无异,具有高度的写实主义风格,这和秦始皇的迷信和要求有关。

霍去病墓前石雕:《马踏匈奴》采用采石造型的手法,将圆雕及线刻技法综合运用,刻画出对象特征,强调意象表达;造型趋向于简约抽象,不求精雕细刻,而以一种粗犷的形象表现汉代艺术的气势与古拙。

击鼓说唱甬:1.说唱俑席地而坐,头部硕大,裹着头巾,前额布满皱纹,赤膊跣足,左臂环抱一个圆鼓,右手高扬鼓锤。

可见,汉代的雕塑家们是多么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

并非简单地模仿生活中的场景,显然人物身体的比例是失调的。

而是采用了极其大胆夸张的手法,着重表现说唱者那种特殊的神气。

2.作者采用虚拟方式,通过欣赏者的联想作用,创造出一个隐含的充满戏剧性的精彩场面。

这种虚拟中的戏剧性场面,本身也体现出汉代艺术所特有的生动活泼的气势。

3.表现出强烈的写实主义风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秦汉四神瓦当:青龙(东)白虎(西)朱雀(南)玄武(北)瓦当: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特有的房屋上筒瓦出檐一端的圆形或半圆形装饰物.汉阙:阙,也称观,是中国古代体现封建礼仪的一种装饰性建筑。

一般两两对称地列置于宫廷、都城、祠堂、官衙、府邸、墓前以为标界。

阙以砖木结构为主,也有石阙。

书法:萌芽于战国末年的隶书至汉时已成熟。

到东汉末年,汉字篆、隶、楷、行、草基本形成。

器物上的装饰画:纹饰多卷云、卷草等,也多龙凤等神话形象;少量现实、神话题材,多数自由、活泼、流畅的抽象纹样。

漆棺彩绘云气异兽图赏析:用红、黄、白等色绘云气纹。

云纹行笔流畅,颇具汹涌怒卷之势。

充满神气诡谲的意味反映了一种超自然力的象征,应为当时所崇尚半人半兽传说的形象写照。

绘画汉代绘画样式:帛画、墓室壁画、画像石(砖)、器物装饰绘画(特点:气势和古拙)1.帛画:T型帛画画面内容:分天朝、人间、地府三段。

天上为横幅,其余为直幅。

分别以太一神、驮侯妻(墓主人)、祭祀者、合欢鳌为各段的中心。

天界有扶桑树、九个太阳、嫦娥、新月,以及象征长寿的蟾蜍、白兔;日月同辉,令人神往;天门有司命守卫。

气界为驮侯妻缓行升天,吏前婢后,迎护隆重。

人间双龙穿璧,象征幸福吉祥;家属聚集祭祀,祈求死者灵魂早归仙境。

最底部合欢鳌背上大力神,双手、托着大地,孔武有力。

全图内容丰富,想象瑰丽。

特点:a)表现在对人物形象的写实和神态的刻画上,人物高傲的神情、肥胖的体态体现出一位雍容华贵的老夫人的气质。

帛画在群像的处理上善于突出主要人物,从墓主尸体看,墓主个子偏矮,但在帛画中的形象却比身后侍者高大得多,这种为了突出其身份地位而夸大表现的画法在早期中国肖像画中经常使用,西汉帛画的使用是较早的范例。

帛画人物形象大多是侧面像,这是绘画仍处在早期发展阶段的一个显着特征。

b)把众多的景物结合在一起,使用了中国画中讲究的开合原则,画家已能充分地在二度空间的平面上展露出三度空间的立体感,把整个环境的纵深表达出来。

c)在用笔上更显示出深湛的功力,这幅帛画以线条勾勒作为造型基础,人物的描绘多采用匀细而刚劲的线条,很像后人所说的“高古游丝描”。

d)这是一幅相当强烈的重彩画。

所用颜色丰富,鲜明而沉着,以墨线为“骨”,平涂、渲染兼用。

全幅看来呈灰暗的赭红色调,突出强调的朱红、土红显示出既庄严又热烈的效果,再配上白粉,粉中加青和其他色彩,既诡异又绚烂,正体现了汉朝人充满神秘诡异的浪漫奇想。

(帛画)帛画的艺术特色:1、取材:很多取材于神话故事传说,受楚文化影响,充满奇幻浪漫的想象2、技法:墨线造型,设色平涂3、构图:构图多采用平列式、填充式手法,构图饱满完整,章法布局既有变化而又紧密统一。

整体上体现了汉代艺术的气势与古拙之美。

画像砖:是秦汉时代的一种建筑装饰构件,秦代的画像砖用模印和刻划两种方法制成,汉代画像砖石的绘画技法较为粗拙凝重,注重形体的大致勾勒,而不作局部的细致处理,风格质朴粗放,自然平实,构图独立、简率,却黑白对比分明,富有装饰趣味。

◆第五讲魏晋南北朝艺术山水画从人物画背景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独立的画钟。

绘画顾恺之在绘画领域的开创性顾恺之画作的艺术特征a)他在艺术上的最大成就在于塑造人物不满足单纯外表的肖似和姿态动作的自然,提出塑造人物最高的要求:“传神写照”,并运用于艺术实践中。

b)他意识到人物面部刻画的重要性,而这其中,又以眼睛最为关键。

“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 ,人物生动传神与否,尽在“阿睹”之中。

c)除了眼睛之外,顾恺之还注意到了其他因素,如外貌、生理特征、人物与环境等对表现人物性格和神情的影响。

d)顾恺之认为,画人物画要想传神,不应该着眼于整个形体,而应着眼于人体的某个关键部位。

名词解释:迁想妙得1)所谓“迁想妙得”,迁动画家想象,妙得对象精神。

2)画家作画之前,首先要多方面反复观察,研究描绘对象,深入体会揣摩对象的思想情感,并且发挥合理的艺术想象,这是“迁想”。

画家在逐渐了解和掌握对象的精神等方面的特征,经过分析、提炼,获得了艺术构思,这是“妙得”。

3)“迁想妙得”的过程也就是形象思维的过程。

代表作品:《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女史箴图》画卷是描写古代宫廷妇女的节义行为,标榜封建“女德”的作品。

人物造型动态自然,表情变化微妙,春蚕吐丝般的线描富有韵律之美,体现了中古艺术的秀雅和高贵《洛神赋图卷》赏析1.内容:是以曹植的文学作品《洛神赋》为脚本加以描绘的。

画中的曹植带着随从,在洛水之滨凝神怅望,仿佛见到思念已久的洛神。

远处凌波而来的洛神,衣带飘逸,动态委婉从容,目光凝注,表现了关切、迟疑的神情。

二人的思念之情溢于卷面,令人感动。

全图设色艳丽明快,线条准确流畅,充满动感,富有诗意之美。

画作直接表现在礼教束缚与封建势力压迫之下,男女爱情受到压抑和苦闷的主题。

2.特征:1)顾恺之采用了他一贯的绘画手法:“高古游丝描”,特别是洛神,衣带繁密而飘举,画家巧妙地利用了衣带飘在风中的感觉,烘托出这位神灵的仙逸与灵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