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生物经典题型分析及教学建议

高考生物经典题型分析及教学建议

高考生物经典题型分析及教学建议在备课组长老师的带领下,我和高三生物组的老师们对近五年的全国高考试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现我将研究成果从四个方面向全体同仁汇报:一、研读考纲,明确方向《考试大纲》是高考的命题依据,吃透《考试大纲》,才能明确高考要求,瞄准高考方向,使复习目标与高考接轨,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1.1考试内容要求(1)生物学科的命题要体现生物课程属于科学课程的性质。

科学课程考查形式:生物学科的命题要体现科学课程的性质,就是要注重考查学生理性的思维方法和探究问题的思维过程。

理性的思维方法包括直觉思维基础上的逻辑推理,演绎和归纳是其基本的两条思路,重视观察和实验是其根本特征,数量化和精确化是其追求的目标。

“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是探究问题思维过程的简化形式,道出了科学方法的重要特征。

(2)生物学科的命题要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

主要在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新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对考生的表现进行测量。

(3)生物学科的命题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与《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相呼应。

这一表述是对命题素材选取及设问的要求。

(4)加强传统文化等考查。

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引导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传承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1.2考试大纲对能力要求1.2.1理解能力要求注重基础知识,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1.2.2实验与探究能力(1)高度重视教材中出现的基础实验,包括对实验的选材、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及方法和操作步骤的掌握。

(2)重视实验能力的提升。

1.2.3获取信息的能力(1)命题者提供信息,答题者获取有效信息(2)关注生物科学发展史和社会热点问题1.2.4综合运用能力三种能力的综合,是其它能力的最终目标。

“综合运用能力”= “新的情境 + 已有知识 + 理解能力 + 获取信息能力 + 实验探究能力”二、品味考题研究高考试题,挖掘其思想性,才能抓住复习的重点难点,体会《考试大纲》要求在试题中的体现方式,以及对知识、能力的要求程度,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近四年的高考题总结如下:2.1、考查特点2.1.1、选择题的特点:(1)以重要概念为载体,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为主,以获取信息、推理、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为辅,题目难度相对较小。

(2)纯粹记忆性的知识很少考查。

例1、(2016年Ⅱ-2)某种物质可插入DNA分子两条链的碱基对之间,使DNA双链不能解开。

若在细胞正常生长的培养液中加入适量的该物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随后细胞中的DNA复制发生障碍(DNA复制特点:边解旋边复制)B.随后细胞中的RNA转录发生障碍(RNA转录特点:以DNA一条链为模板)C.该物质可将细胞周期阻断在分裂中期(DNA复制时期:间期)D.可推测该物质对癌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有丝分裂过程)例2、(2016年Ⅱ-4)关于高等植物叶绿体中色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乙醇中(光合色素的特点)B.构成叶绿素的镁可以由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光合色素的组成、成分来源)C.通常,红外光和紫外光可被叶绿体中的色素吸收用于光合作用(光合色素的功能:吸收可见光)D.黑暗中生长的植物幼苗叶片呈黄色是由于叶绿素合成受阻引起的(叶绿素的合成条件:可见光)例3、(2015年Ⅱ-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生态系统组成)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生态系统特点)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生态系统功能)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生态系统调节)例4、(2013年Ⅱ-4)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免疫细胞种类)B.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免疫细胞分布)C.吞噬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免疫细胞种类)D.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免疫细胞功能)2.1.2、非选择题的特点:1.以基础为辅,以理解能力、运用能力为主,如分析、推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2.以有良好的知识结构的内容为命题素材。

Ⅱ卷考查重点——遗传、生态、调节和代谢(集中)(1)遗传部分——每年必考(4年12考):4个大题(32题),4个选择,部分选择题的选项2016年>18分(1个大题,1个选择);2015年>16分(1个大题,1个选择)2014年>17分(1个大题,1个选择)2013年>16分(1个大题,1个选择)(2)生态部分——每年必考(4年5考)3个大题(31题):1个种群密度和生态系统,1个生态系统,1个种群(密度)和群落;2个选择:1个种群密度,1个生态系统。

2016年6分(1个选择)2015年14分(1个大题,1个选择)2014年9分(1个大题)2013年10分(1个大题)(3)人体调节——每年必考,(4年8考),交叉考查4个大题(30题):2个激素调节(血糖调节、甲状腺激素调节),1个神经调节,1个免疫调节,1个实验(植物激素情境、神经调节免疫调节)4个选择:1个免疫细胞,1个内环境,1个抗体,1个激素调节2016年15分(1个大题,1个选择);2015年27分(2个大题,1个选择);2014年15分(1个大题,1个选择);2013年15分(1个大题,1个选择)(4)细胞代谢——每年必考(4年12考):4个大题:2个光合呼吸,2个酶;6个选择:1个酶,4个光合呼吸,1个主动运输,1个质壁分离2016年24分(2个大题,1个选择);2015年6分(1个选择)2014年22分(1个大题,2个选择);2013年28分(1个大题,3个选择)3.各题之间有层次,有梯度,难度有所增加。

三、题型分析3.1细胞代谢考什么?怎么考?细胞代谢主要考查的内容: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物质运输及代谢;酶的作用及特性;种子的萌发等。

光合作用的考点规律:(1)以影响因素为考查的重点,以实验过程和现象为考查的载体,以实验现象和结果的推理判断为考点。

(2)经常与呼吸作用联在一起考查。

(3)主要考察获取信息和推理判断的能力,答题时一定要注意题干的信息,如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4)近年增加了考查分析问题并用语言表达的能力。

例1、(2016年Ⅱ卷—29)为了研究温度对某种酶活性的影响,设置三个实验组:A组(20℃)、B组(40℃)和C组(60℃),测定各组在不同反应时间内的产物浓度(其他条件相同),结果如图。

回答下列问题:(4)生物体内酶的化学本质是,其特性有(答出两点即可)。

(在具体情境下,考查教材内容)例2、(2016年Ⅱ卷—31)BTB是一种酸碱指示剂,BTB的弱碱性溶液颜色可随其中CO2浓度的增高而由蓝变绿再变黄。

某同学为研究某种水草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进行了如下实验:用少量的NaHCO3和BTB加水配制成蓝色溶液,并向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CO2使溶液变成浅绿色,之后将等量的绿色溶液分别加入到7支试管中,其中6支加入生长状况一致的等量水草,另一支不加水草,密闭所有试管。

各试管的实验处理和结果见下表。

(2)表中X代表的颜色应为(填“浅绿色”、“黄色”或“蓝色”),判断依据是。

(情景新颖,设问灵活有层次,答案文字表述多)3.2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1)考试内容相对单一,即神经、体液和免疫一般分开考试;(2)神经涉及反射弧、兴奋的传递、突触的结构、递质的传递过程和特点(3)激素涉及教材出现的几类激素,其中以血糖调节考得最多(4)免疫系统的组成;细胞免疫;体液免疫;艾滋病3.3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1)经常轮流考试,以种群和群落为重点。

(2)与教材结合非常紧密,可以在教材上找到原话,即情景是新编的,但答案是教材中的原话,即需要理解和运用概念,而不是背诵概念。

(3)简单送分。

3.4遗传题的三个重要考点和解答规律考点:(1)遗传定律的逻辑形成过程的理解及应用(2)经典数据的理解及解读(3)对致死率所带来的理解注意:(1)少做计算、多训练思维推理(2)训练假说-演释法3.5.“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另一重点)2013年:29题(10分),32题(10分)2014年:4题(6分),5题D项,30题(9分),32题(11分,假说演绎)2015年:1题(6分),29题(12分),32题(10分,假说演绎)2016年:4题A项,5题(6分),29题(10分),31题(8分),32题(10分)高考实验考查的内容:对实验操作程序进行评价;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预测实验果推导实验结论,设计实验方案等。

对策:(1)对实验原理、步骤、注意事项等重点复习。

(2)重视发现史的相关经典实验,领会其中的思想方法,实现知识迁移。

(3)关注教材中的技能训练,提高应用能力。

(4)注意对历年高考试题进行分析,并对教材知识点进行细化。

(5)注意体会在设问方面的技巧,体会自己的解答与标准答案方面的偏差。

3、6.选修3: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蛋白质工程、生态工程,还有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

这部分知识大多是在必修知识基础上的延伸、拓展和应用,所以要结合必修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复习。

特点:1、以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为主。

2、注重专有名词和专业术语的考查。

3、与必修内容融合在一起考查。

4、实验设计和评价的试题已在近年出现。

四、备考建议重视课本、规范语言。

考纲规定82个考点,各个版本教材都有规范表述。

只有回归课本,梳理知识组分、关键术语、重要概念,才能做好答案储备。

4.1、注重教材中的各个环节如:聚焦、插图、思考与讨论、相关信息、技能训练和拓展题、本章小结等。

教材中的本节聚焦、插图、思考与讨论、相关信息、技能训练和拓展题里面隐含了大量的过程与方法等知识,高考试题以教材为背景考查过程与方法的比较多。

这一特点在近几年新课标的高考命题已经得到了证实。

a.聚焦:是每一节课要解决的核心内容。

如:蛋白质、核酸等。

b.插图:是直观的理解知识点的各种模型。

(物理、数学、概念)。

如:必修Ⅰ42页细胞间的信息交流;85页酶活性受温度影响示意图;必修Ⅱ111页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等。

c.思考与讨论:是针对每一章节所学的核心内容提出一种现象或一个问题,通过思考和讨论进一步理解和应用其核心内容。

如:必修Ⅰ35页镁、铁与光合作用及铁与贫血的关系。

66页磷脂分子在空气—水界面铺成单分子层这一现象推出细胞膜中脂质的双层结构等。

d.相关信息:每章节相关知识的拓展和联系。

掌握其内容对于知识理解、知识的应用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如:必修Ⅰ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关NADH和NADPH与【H】的关系;必修Ⅱ45页噬菌体的化学组成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理解的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