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骨折ppt课件
积极进行患肢股四头肌舒缩活动,以及踝关
节和足趾关节的屈伸功能锻炼,防止肌肉萎 缩、关节僵硬及骨质脱钙现象。 解除固定和牵引后,逐渐加强患肢膝关节的 屈伸活动,并可扶双拐不负重下床活动。 每1~2个月拍X线照片复查1次,至骨折坚固 愈合、股骨头无缺血性坏死现象时,弃拐逐 渐负重行走,一般约需半年左右时间。
大,手法复位夹板固定后,已复位的骨 折端仍有可能发生移位。因此,应按照 病人年龄、性别、肌力强弱,分别采用 持续皮肤牵引或骨牵引,才能维持复位 后的良好位置。
皮肤牵引:适用于小儿或年老体弱者,
用胶布贴于患肢内、外两侧,再用绷带 裹住,放在牵引架(托马氏架)上。 4~8岁的患儿牵引重量为2~3kg,时间 为3~4周;成人为1/7~1/12体重,一般 不超过5kg,时间为8~10周。
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粗隆间骨折又称股骨转子间骨折,
发病原因及受伤机制与股骨颈骨折相同。 因转子部骨质松脆,多为粉碎性骨折, 根据骨折线的方向和位置,可分为顺转 子间型、反转子间型和转子下型,均属 不稳定型骨折。
诊查要点
伤后局部疼痛、肿胀明显,患者不能站
立或行走,患肢短缩、内收、外旋畸形。 股骨粗隆间骨折和股骨颈骨折均多发于 老年人,临床表现和全身并发症大致相 仿,X线照片可明确诊断。
诊查要点
老年人跌倒后出现髋部疼痛,不敢站立和行走,
应首先考虑到有股骨颈骨折的可能。 伴有移位的骨折,伤肢外旋、短缩,髋、膝关 节轻度屈曲,患髋功能障碍,不能站立行走, 但部分嵌入骨折患者仍可短时站立或跛行。 摄髋关节正侧位 X线照片可明确骨折部位、类 型和移位情况,对决定治疗及判断预后有帮助。
整复方法
无移位骨折无须整复,有移位骨折先行
骨牵引3~4天,待缩短畸形矫正后,将 患肢外展内旋,矫正髋内翻和外旋畸形。
固定方法
无移位骨折采用丁字鞋固定;
有移位骨折采用持续骨牵引与外展夹板
固定相结合,牵引重量6~8kg,固定患 肢于外展中立位6~8周。
手术治疗适应症
少数不稳定骨折,经手法复位不理想者,
整复方法
患者仰卧位,一助手固定骨盆,另一助
手用双手握小腿上段,顺势拔伸,徐徐 将伤肢屈髋、屈膝90°,沿股骨纵轴用 力牵引,矫正重叠移位后,根据骨折的 不同部位分别采用不同的手法。
固定方法
夹板固定:骨折复位后,在维持牵引下,
根据上、中、下不同部位放置压垫,防 止骨折的成角和再移位。
持续牵引:由于大腿肌肉丰厚,肌力强
固定难以保持断端整复后的位置,尤其 是股骨干骨折及不稳定的胫腓骨骨折, 常需配合持续牵引,固定时间也应相对 长些,以防止过早负重而发生畸形或再 骨折。
股骨颈骨折
股骨颈位于股骨头与转子间线之间,股
骨颈和股骨干之间形成的角度称颈干角, 正常值110°~140°,颈干角大于正常 值为髋外翻,小于正常值为髋内翻。 股骨颈中轴线与股骨两髁中点间的连线 所形成的角度,称前倾角,为12°~ 15°。
治疗
新鲜无移位骨折或嵌插骨折不需复位,
但患肢应制动; 移位骨折应尽早给予复位和固定; 陈旧性股骨颈骨折可采用髋关节重建术 或改变下肢负重力线的截骨术,以促进 骨折愈合或改善功能。
整复方法
牵引复位法:为减少对软组织的损伤,
保护股骨头血运,目前多采用骨牵引逐 步复位法。
固定方法
患肢置于外展、膝关节轻度屈曲、足中
可作内固定,方法用带接骨板的三刃钉 内固定。骨折畸形愈合的青壮年患者, 可行转子下截骨术纠正髋内翻畸形。
练功活动
积极进行患肢股四头肌舒缩活动,以及踝关
节和足趾关节的屈伸功能锻炼,防止肌肉萎 缩、关节僵硬及骨质脱钙现象。 解除固定和牵引后,逐渐加强患肢膝关节的 屈伸活动,并可扶双拐不负重下床活动。 每1~2个月拍X线照片复查1次,至骨折坚固 愈合、股骨头无缺血性坏死现象时,弃拐逐 渐负重行走,一般约需半年左右时间。
严重移位的股骨下 1/3 骨折,在腘窝部有巨大
的血肿,出现小腿感觉、运动障碍,足背、胫 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损伤严重者,早期可并发外伤性休克,还可并 发脂肪栓塞。 X线检查可显示骨折的部位、类型及移位情况。
治疗
处理股骨干骨折,应注意患者全身情况,
积极防治外伤性休克,重视对骨折的急 救处理,现场严禁脱鞋、脱裤或作不必 要的检查,而用简单而有效的方法给予 临时固定,急速送往医院。 股骨干骨折的治疗采用非手术疗法,多 能获得良好效果。必要时,切开复位内 固定。
立位。为防止患肢外旋,可在患足穿一 带有横木板的丁字鞋。 在固定期间嘱咐病人做到三不:不盘腿, 不侧卧,不下地负重。
手术治疗适应症
股骨颈骨折不愈合或发生股骨头缺血性
坏死者,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可选用转 子间移位截骨术、转子下外展截骨术、 股骨头切除与转子下外展截骨术或人工 股骨头置换术。
练功活动
股骨干骨折
股骨干是指股骨转子下至股骨髁上部分,
坐骨神经和股动、静脉,在股骨下1/3处 紧贴着股骨下行至腘窝,若此处发生骨 折,易损伤血管和神经。
股骨干骨折多由直接暴力引起,多为横
断或粉碎骨折;而间接暴力引起者多为 斜形或螺旋骨折,属不稳定性骨折。
诊查要点
有明显外伤史,伤后局部肿胀、疼痛、压痛;
治疗股骨颈骨折时,必须保持正常的颈
干角和前倾角,特别是前倾角,否则将 遗留髋关节畸形,影响髋关节功能。 股骨头、颈血运差,临床治疗中存在骨 折不愈合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两大问题。
股骨颈骨折可分为头下部、颈中部和基
底部骨折三种。 头下部和颈中部骨折的骨折线位于关节 囊内,称囊内骨折;基底部骨折的骨折 线位于关节囊外,又称囊外骨折。 囊内骨折容易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而囊外骨折发生骨折不愈合和股骨头缺 血性坏死的机率较低。
下 肢 骨 折
下肢的主要功能是负重和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故需要
一个良好的稳定结构,两下肢要等长。 当下肢发生骨折后,对骨折整复要求高, 不仅需要患肢与健肢的长度相等,而且 要求对位、对线良好。若患肢成角畸形, 将会影响肢体的承重力;若患肢短缩在 2cm以上者,则会出现跛行。
下肢肌肉发达,骨折整复后,单纯夹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