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大樱桃产业现状与发展建议
摘要:结合山东省大樱桃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影响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建议。
关键词:山东;大樱桃;现状;发展建议
我省是全国大樱桃栽培面积最大、产量最多的省份,据统计,2017年大樱桃种植面积70余万亩、产量40.4万吨,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一半以上。
随着我省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大樱桃作为种植业中的高效作物,得到了快速发展(图1),已成为我省特色优势果品,在助推乡村产业振兴、增加主产区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产业现状
1.1 主要分布
目前,全省十六地市均有种植(图2),随着国家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和山东省果业振兴规划的实施,大樱桃种植逐渐向胶东半岛和鲁中南地区集中,成为两大优势产区(图3)。
优势区内大樱桃产量占到全省产量的94%,其中,栖霞、新泰、福山、沂源、牟平、临朐、蓬莱、胶州、岱岳、山亭等县市区成为了大樱桃生产重点县,其产量占到全省产量的66%(图4)。
图1 2006-2017年山东省樱桃产量变化情况
图2 2017年山东省十六地市樱桃产量
1.2 栽培品种
我省最早栽培的大樱桃品种主要是那翁、大紫、水晶等,普遍存在果个小、品质差的问题。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推广了红灯、意大利早红、芝罘红等品种,表现出个大、色好的特点,但成熟期不一致、易裂果。
90年代以后,重点推广了先锋、拉宾斯、雷尼等一批结果早、抗裂果、成熟期一致的硬肉型品种。
目前,我省大樱桃主栽品种以早中熟为主,主要是美早、红灯、萨米脱、早大果、布鲁克斯、鲁玉、雷尼等,晚熟品种有拉宾斯、晚红、福金、红手球等。
图3 山东省大樱桃特色产区
1.3 主要砧木
长期以来,我省大樱桃砧木主要以中国樱桃为主,随着生产的发展,一些新的砧木不断涌现,目前,应用表现较好的乔化砧木有大青叶、烟樱3号、考特、马哈利等,矮化砧木有吉塞拉6号和7号。
全省地域和土壤条件不同,适宜及习惯应用的砧木略有差异。
图4 2017年山东省大樱桃生产10强县产量占比图
1.4 设施栽培
随着设施栽培技术的进步,大樱桃设施栽培在我省发展迅速,面积已达5万余亩,主要集中在青岛平度、潍坊临朐及安丘、枣庄山亭区等。
设施类型主要是塑料大棚,部分采用连栋大棚。
品种以红灯为主,另外有美早、先锋等。
2 制约因素
我省大樱桃产业虽快速发展,但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品种结构不合理
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老品种面积过大,主要是红灯、美早、萨米脱等,名优新品种较少;二是早中晚熟品种比例不合理,晚熟品种过少;三是设施栽培品种单一。
品种结构不合理,造成果品集中上市,市场供应期短。
2.2 苗木市场混乱,质量普遍较差
目前,我省没有形成健全的大樱桃苗木繁育体系,育苗主体混乱,既有科研院所、企业,也有个体户、果农等,多数主体没有采穗圃,而是凭经验采集周边品种育苗。
苗木质量多存在根系不完整、芽体损伤、带病毒、抗逆性差等问题,导致所建果园出现园相不整齐、树体衰弱、甚至死树的现象,严重影响人们发展大樱桃生产的积极性。
2.3 先进生产技术应用不到位
我省大樱桃栽植模式过去多为大冠稀植,现在普遍采用自由纺锤形或小冠疏层形,但树形管理多不规范, 存在树形紊乱、大枝偏多、角度过大、果园郁闭等诸多问题;虽普遍采用起垄栽培,但果园生草、树盘覆盖的少,多数依然采用传统的清耕锄草模式;土肥水管理多是凭经验,采后管理技术跟不上,导致树体贮藏营养水平低,严重影响次年的开花座果,进而影响产量。
设施栽培没有完备的技术体系来支撑,生产上隔年结果的情况普遍存在。
2.4 贮运技术滞后,商品化处理能力低
大樱桃不耐贮存且成熟期比较集中,上市后需尽快销售。
我省大樱桃冷链贮运应用仍较少,大宗商品通过小商贩就近销售,不预冷、中间环节多,导致樱桃损耗大,货架期变短,同时,市场信息流通不畅,导致樱桃价格区域间差异较大。
在发达国家,大樱桃采收后一般直接运送到专业包装公司,预冷、分级、包装后存在冷库,或直接冷链运输至超市、批发零售市场,中间环节少,损耗
少,延长了鲜果市场供应期,提高了鲜果消费量。
3 发展对策
3.1 推广良种良砧,优化品种结构
我省应根据主产区气候特点和市场发展趋势,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
胶东半岛由于气候湿润,春季气温上升缓慢,早、中、晚熟品种都可栽培,可适当多发展一些中晚熟和极晚熟品种,以突出地域优势。
鲁中南地区,以早熟品种为主,可适当发展部分中熟和晚熟品种,延长果品供应期。
旅游采摘园可选择一些有特色的品种,如极早熟、极晚熟、不同色彩等,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3.2 重视苗木生产,健全繁育体系
果树生产,苗木是关键。
加强大樱桃苗木繁育体系建设,应从规范苗木生产主体资质、建设母本园和采穗圃、制定苗木繁育相关技术标准等方面着手,严格苗木检验和检疫管理,有效控制病虫害的传播,确保苗木质量。
同时,加大优良砧木和新品种的引进。
3.3 集成先进技术,推进标准化生产
我省大樱桃种植还是以分散经营为主,多数果农仅凭经验种植,缺乏对先进生产技术的了解。
各级推广部门应结合教科研单位研究成果,建立起我省大樱桃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实现良种良砧与良法配套,并大力推广,引导果农科学管理果园。
3.4 强化采后加工,实施品牌战略
品牌建设是水果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着力点,可显著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是大樱桃产业破局的突破口。
下一步,应加大樱桃果品的深加工力度,开发樱桃罐头、果脯、樱桃酒等深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实现其附加值的提升,形成我省大樱桃的品牌优势。
同时,应重视保鲜贮运领域的发展,扶持企业建设自动化冷库或气调库,让贮藏量得到提升,为樱桃鲜果销售与加工创造良好条件。
3.5 依托专业组织,开展产业化经营
各地应重视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在生产经营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实行“企业或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让企业或合作社统一经营销售,充分发挥他们在拓展销售渠道中的作用,降低营销成本。
大樱桃适合发展观光采摘产业,既可提升产业效益,又能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近年兴起的网络销售方便、快捷,可作为新型销售途径被广大经营者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