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共同性内斜视发病早,是儿童最常见的斜视类型,对双眼视觉发育影响严重。
其治疗的目的是使双眼视轴成为正位视,建立正常的视网膜对应关系,达到双眼单视功能的恢复与再建。
同时,也是美观的需要。
1临床资料本组22例患者中,男13例,女9例。
≤1岁者6例,1—4岁者13例,4岁以上者3例,所有患儿都是有共同性内斜视的明确诊断后来诊。
2临床表现本病以小儿双眼注视目标时,一眼的视线偏离目标为其临床特点。
共同性内斜视为逐渐发生发展,家长常不能确定发病时间。
两眼平视前方时,眼球偏于跟裂的内侧,经常斜视的一眼其视力常显著减退,不复视,无眼球运动障碍,无头昏及代偿性倾斜头位。
眼科检查可出现眼位偏斜,视力减退,屈光不正,三棱镜遮盖法和角膜映光法可测出患儿的斜视度>+10。
3治疗方法揉睛明穴200次,揉攒竹穴100次,揉鱼腰穴‘100次,揉瞳子髂穴’100次。
揉球后穴100次,抹眼眶50次(两拇指分别沿患儿的眼眶自内向外抹动,上下眼眶各50次),拿合谷穴5次(用拇指与食、中指对称用力,拿捏患儿的合谷穴。
)拿风池穴5次,揉肝俞100次。
患儿每天治疗1次,2周为1个疗程。
斜视的推拿疗法斜视俗称“斗鸡眼”、“斜白眼”,是指双眼在注视目标时,一眼的视线偏离目标,斜视有内斜、外斜、上斜、下斜等多种,分共转性斜视和麻痹性斜视两类,以共转性内斜视最常见。
【概述】斜视俗称“斗鸡眼”、“斜白眼”,是指双眼在注视目标时,一眼的视线偏离目标,斜视有内斜、外斜、上斜、下斜等多种,分共转性斜视和麻痹性斜视两类,以共转性内斜视最常见。
共转性内斜视多见于学龄前儿童,主要由于某一对拮抗肌的力量不平衡引起,逐渐发生,眼球运动无影响。
但两眼视力往往差别较大,经常斜视的一眼,其视力常显著减退,时间长久后出现弱视。
麻痹性斜视大多与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有关,常骤然发生,复视和高度头昏是其主要的自觉症状。
按摩主要治疗共转性斜视,通过手法以解痉松肌,调节筋脉,明目祛风。
对麻痹性斜视,按摩仅作辅助治疗。
【按摩疗法】(1)取坐位,用拇指抹眼眶周围5分钟,再用中指指腹端按揉攒竹、睛明、承泣、瞳子髎、鱼腰、球后(眶下缘外1/4与内3/4交界处)、丝竹空穴各1分钟。
(2)取坐位,按上法内斜延长按揉睛明穴达2分钟;外斜延长按揉瞳子髎穴达2分钟;上斜延长球后穴按揉时间达2分钟;下斜延长鱼腰穴按揉时间达2分钟。
(3)取坐位,家人用拇指、示(食)指、中指拿风池、合谷穴各1分钟中医推拿治疗知识:斜视推拿治疗来源:青年人() 2010/7/21 12:04:39 【青年人: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资料下载教材购买斜视即眼位偏斜,是指两眼的视线有偏斜,不能同时指向同一目标,以致外界的物象不能落在两眼视网膜对应点上,表现为一眼向前直视,另眼斜向一侧的异态。
临床上以内斜视和外斜视为多见。
【病因病机】根据病因等,斜视可分为共同性斜视、麻痹性斜视和特殊类型斜视。
根据眼位偏斜方向,斜视则可分为内、外、上、下斜视。
1.若小儿为先天性远视,则即使在看较远物体时,也会有聚合反应,频繁的聚合动作,造成眼内直肌痉挛肥大,引起内斜视。
2.若小儿为先天性近视,则即使在看较近物体时,也不产生聚合反应,由于缺乏聚合动作的刺激,造成眼内直肌肌力不足,引起外斜视。
3.若支配眼外肌的颅神经麻痹时,由于眼外肌力丧失,可引起麻痹性斜视。
4.若小儿先天性屈光不正或眼轴过长、过短,导致某一眼外肌的过度使用或使用不足而发生肌力平衡障碍,则产生共同性斜视。
【诊断】本病以小儿双眼注视目标时,一眼的视线偏离目标为其临床特点。
麻痹性斜视者可骤然发生,一侧斜视多见,伴有复视、头晕、眼球运动障碍、代偿性倾斜头位。
共同性斜视者为逐渐发生、发展,家长常不能确定发病时间。
两眼平视前方时,眼球偏于眼裂的内或外侧。
经常斜视的一眼其视力常显著减迟,但无复视、眼球运动障碍。
无头昏及代偿性倾斜头位。
【治疗】治则:舒筋解痉,滋肝明目。
部位及取穴:眼眶部、颈部、背部膀胱经第一侧线、腰骶部;睛明、瞳子髎、鱼腰、球后、四白、合谷、风池、天柱、肝俞、肾俞。
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揉法、抹法、拿法、揉法、擦法。
操作:(1)基本操作:用一指禅推法从一侧攒竹起,沿上眼眶向外,随后沿下眼眶向内,绕眼眶呈“∞”型推动,如此反复8~10遍;用拇指指端按揉睛明、瞳子髎、鱼腰、球后、四白,每穴1~2分钟;抹眼周5~8次;拇指按揉双侧合谷各20次;用中指指端揉风池、天柱,每穴1~2分钟;用拇指按揉法在颈椎的两侧做缓缓的按揉,由上向下,往返5~8遍;用一手拇指和食、中指拿风池30次;用揉法作用于背部膀胱经第一侧线的腧穴上,重点在肝俞、肾俞,3~5分钟;最后用全掌擦法作用于腰骶部,以透热为度。
(2)辨证治疗1)内斜视者,重点按揉睛明。
2)外斜视者,重点按揉瞳子髎.3)上斜视者,重点按揉球后。
4)下斜视者,重点按揉鱼腰。
【自我推拿保健】用拇指按揉睛明、鱼腰、球后、瞳子髎、丝竹空等穴,每穴2~3分钟,每日1~2次。
【调护】1.慎起居,避风寒,以减轻症状,减少或避免本病的发生。
2.注意休息,不要用眼疲劳,以免加重症状。
【按语】1.对麻痹性斜视患者须查明引起麻痹的原因,对已有明确诊断并估计病情无恶化倾向的麻痹性斜视患者,才可用推拿作为辅助治疗。
2.推拿可以消除眼疲劳,改善斜视症状,但是临床上应考虑综合治疗,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小儿内斜视的按摩治疗 2008-11-18 13:41:49 中华眼科在线儿童内斜视的危害性首先是外观的影响,这也是使患者就医的主要动机。
斜视影响双眼视觉功能,严重者没有良好的立体视力。
立体视力是只有人类和高等动物才具有的高级视觉功能,是人们从事精细工作的先决条件之一。
如没有良好的立体视觉,看任何物体都将是一个平面,没有深度和远度;大部分斜视患者都同时患有弱视。
由于斜视患者长期一只眼注视,另一只眼将造成废用性视力下降或停顿发育,日后即便戴合适的眼镜,视力也不能达到正常;在儿童时期患上斜视还会影响全身骨骼的发育,如先天性麻痹斜视会使颈部肌肉挛缩和脊柱发生病理性弯曲,及面部发育不对称。
儿童内斜视的治疗中药治法:平肝熄风,活血通络钩藤12 防风10 天麻12 杭白菊15 当归9 茯神10 丹参12 川芎9 淮山15 白术15 丝瓜络10 黄芪18 法夏10 红花6常用的按摩治疗手法:(1)患儿坐或仰卧,家长以拇指搭腹从印堂穴开始,先沿一侧眼周轻轻揉动1~3分钟。
然后如法操作另一侧。
(2)以食指和中指指端,同时置于双侧睛明穴上,非顺时针旋转,反复操作1分钟。
(3)以两手拇指指腹,同时按揉双侧鱼腰穴1分钟。
(4)以两手中指指腹,同时按揉双侧太阳穴1分钟。
(5)以两手食指指腹,同时按揉双侧四白穴1分钟。
(6)拿捏合谷穴15~30次。
(7)患儿仰卧双眼闭合,家长以两手拇指桡侧面从睛明穴开始,向太阳穴轻抹50次。
操作时不要触及眼。
(8)患儿俯卧,家长以指按揉肝俞、肾俞穴各1分钟。
来源:健康网推拿治疗小儿共同性内斜视22例《哈尔滨医药》 2000年第4期哈尔滨市第一医院姜淑云摘要:推拿治疗小儿共同性内斜视,疗程二周。
结果:1岁内患儿6例,治愈6例;1-4岁者13例,治愈6例、显效3例、无效1例;4岁以上者3例,仅1例好转,2例无效。
提示:早期推拿治疗小儿内斜视效果显著。
关键词:推拿、小儿共同性内斜视小儿共同性内斜视发病早,是儿童最常见的斜视类型,对双眼视觉发育影响严重。
其治疗的目的,是使双眼视轴成为正位视,建立正常的视网膜对应关系,达到双眼单视功能的恢复与再建。
同时,也是美观的需要。
1、临床资料本组22例患者中,男孩13例,女9例。
≤1岁者6例,1-4岁者13例,4岁以上3例。
所有患儿都是有共同性内斜视的明确诊断后来诊。
2、临床表现本病以小儿双眼注视目标时,一眼的视线偏离目标为其临床特点。
共同性内斜视为逐渐发生发展,家长常不能确定发病时间。
两眼平视前方时,眼球偏于眼裂的内侧,经常斜视的一眼,其视力常显著减退;不复视,无眼球运动障碍,无头昏及代偿性倾斜头位。
眼科检查可出现眼位偏斜、视力减退、屈光不正,三棱镜遮盖法和角膜映光法可测出患儿的斜视度>+10△。
3、治疗方法揉睛明穴200次,揉攒(cuán) 竹穴100次,揉鱼腰穴100次,揉瞳子髎(liáo) 穴100次,揉球后穴100次,抹眼眶50次(两拇指分别沿患儿的眼眶自内向外抹动,上下眼眶各50次),拿合谷穴5次(用拇指与食、中指对称用力,拿捏患儿的合谷穴),拿风池穴5次,揉肝腧(shù) 100次。
患儿每天治疗1次,2周为1个疗程。
4、治疗结果a) 疗效标准1)痊愈:眼正位或斜视度≤+10△,视力正常;2)显效:内斜度较治疗前明显减轻,症状明显好转,视力较治疗前明显提高;3)好转:内斜度较治疗前略有减轻,症状略有好转;4)无效:症状无明显好转。
b) 结果本组22例病人中,痊愈12例,显效3例,好转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6.4%。
5、讨论与体会近年来,许多研究结果表明人类的双眼视觉在婴儿期就开始发育。
此时期内任何异常的视觉经历,特别是由视轴不平行引起的异常视网膜对应或一眼抑制,均可能使尚未发育完善的双眼视觉停顿。
立体视觉功能发育的敏感期究竟多长,还不十分清楚。
目前普遍认为此期从生后数月开始,一直延续到6-9岁,但最重要的时期是1-3岁。
因此,对于低龄儿童共同性内斜视应予积极治疗,去除阻碍双眼视觉发育的因素,让孩子有一双健康的眼睛。
以往西医对于共同性内斜视除戴镜矫正视力外,早期斜视矫正术有时为首选治疗措施,但矫正不当还要进行第二次手术矫正。
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医的推拿在治疗小儿共同性内斜视方面有明显的疗效。
睛明穴、攒(cuán)竹穴及肝腧(shù)属于足太阳膀胱经腧穴,“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zì)…”即说明通过经络与眼相连。
睛明穴区下有眼轮匝(zā)肌和内直肌,浅层有滑车神经和内眦动脉,深层有动眼神经并有滑车上下神经和动脉穿过。
攒竹穴内有眼轮匝肌,浅层有滑车上神经,深层有额动脉分支。
瞳子髎(liáo)穴和风池穴是足少阳胆经的腧穴,“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说明通过经络与眼相连。
瞳子髎穴下有眼轮匝肌和三叉神经的眼神经分布。
四白穴下有眼轮匝肌和眶下孔,有眶下神经、动脉经过。
鱼腰穴、太阳穴和球后穴为常用的经外奇穴。
奇穴者,神奇之意也。
鱼腰穴下有眼轮匝肌和眶上神经分布,太阳穴区有支配眼肌的动脉分布,球后穴区有眼轮匝肌、眶下神经干、下直肌、下斜肌、眼神经和动眼神经分布。
合谷穴为手阳明大肠经腧穴,“头面合谷收”。
主治头面、五官疾病。
对于这些腧穴运用推拿手法操作,对于疏通眼部经络,改善眼部的血液供应,促进小儿眼部肌肉的发育和神经的调节有明显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