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后现代主义诗歌概论

后现代主义诗歌概论

而后现代主义对文字、文学是否能如实地表达作者的意图持怀疑或否定的观点。

后现代主义认为创作不必寻求杂乱现象的统一,更不必将其结构成有机的整体以传达什么固定的意义。

而后现代主义认为变化是一切,不可能预先设计,事物生生灭火,永不停止,应当抓住此时此刻的现实生活,给予表达。

后现代主义强调创作要追随多变的想象力的流动,没有预定设想,可以自发的随机创作。

后现代主义重视事物(包括诗歌)的特殊性、地域性。

而后现代主义强调开放式诗歌形式。

威廉斯他的后现代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没有中心,"没有意念,除非在事物中。

人们找不到中心,即道或逻各斯或理念中心的倾向,他的诗在结构上同艾略特的逻辑理念骨架包裹美丽的感性外衣结构不同。

2.强调诗歌创作的直接性和即时性。

让诗中的一切在透明中呈现出来,竭力捕捉对象最直接的即时状态。

3.反对逻辑因果关系,注重互文性、相对性、流动性。

诗中所有的东西在一定的范围内常常同时并存,虽然它们之间相互作用,但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

4.常以美式口语和俚语入诗,以地区性来代替世界性。

他反对美国新诗在语言上受英式英语的语法、句法、节奏和声韵的束缚,主张回到文字上,。

,威廉斯的诗歌创作的确与以艾略特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诗歌划了一道清晰的分界线。

后现代主义诗歌的主要特征有:(一)中心消解与意义悬置。

深度模式的消解,即中心消解,在消解后不再试图重建。

放弃寻求为个体信念和理智所确认的对世界再现的企图。

否定在复杂纷繁的具体事物后面有个最高最后的东西。

认为:现象后面没有本质,偶然之中没有必然,意识之中没有无意识,言语背后没有语言。

事物的本质不是被决定的,而是开第 1页放的;事物的性质不是由最高最后的东西决定的,而是由事物与事物的关系决定的。

于是中心泯灭,一切都是边缘。

世界的真理意义也被取消,不论是作为最高的价值、创造世界的上帝、绝对的本质还是作为理念、绝对精神、意义或交往的关联系统,现代自然科学中认识一切的主体都只是人的精神创造出来,用以自我安慰、自我欺骗的东西而已。

是后现代主义精神在诗的渗透和体现。

对陈规陋习的反叛。

“写作”中解除中心,解除等级制度,超越'抒情诗的绝境',运用各种毫不相干的形式,包括理论和叙述,种族和政治争论等等,如珀洛斯说:“与世界以及词语建立联系”。

智利诗人帕拉的诗被称为"反诗歌"。

他在《测验》中问道:“什么是反诗人”?回答是:一个贩卖棺材和骨灰盒的商贾?一个什么也不信仰的教士?一个对自己怀疑不定的将军?一个嘲笑一切的流浪汉……?一个神?一个天真的傻瓜?一个圣地亚哥的乡巴佬?"结论是:你认为哪句话准确 就在下面划一道线。

"什么是反诗歌?回答是:是一杯茶里面的一场风暴?第 2页是一块岩石上的一堆雪?一只装满人类排泄物的小筐……?""划一个十字吧 如果你认为哪个定义正确。

”所谓诗人、诗歌,其实都毫无确定的内涵和意义,都归结为你此时此刻的感觉和兴趣。

你认为是什么,就是什么。

诗歌根本就没有什么本质和意义,有的只是浮于表面的语言符号。

美国诗人安德雷考德拉斯库直截了当地反对意义,他的《反对意义》一诗成了后现代主义诗人消解意义的宣言:"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反对意义。

部分是蓄意,更多的是下意识。

"当中心和意义消失之后,诗人变得一无所知,英国后现代主义诗人拉金写道:"奇怪,一无所知,总是拿不准 何为真,何为对,何为实,却又不得不加上一句:'我认为差不多'"。

(二)平面化、零散化与非逻辑化在中心被消解,意义被悬置后。

一切自然走向平面化、零散化和边缘化。

后现代诗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它"远不是'整体性的',而是紧张的、破碎的、与自身分裂的"。

现代主义诗人艾略特、里尔克、瓦雷里那里,诗的深度和意义深藏在文字的背后,读者必须通过不断的阐释和发掘,拨开诗人在字里行间布置的层层迷雾,才能捕获到诗的意义。

而后现代主义诗拒绝深度、拒绝意义、拒绝解释。

诗的意义无须探询,它就在诗第 3页的字里行间;诗也不必解释,只需体验,体验的过程就是意义。

后现代诗的主体性也随着中心的消解而零散成碎片,昔日以诗人为中心的视点被打破,诗歌创作成了一堆破碎的物象。

碎片与碎片之间没有逻辑联系,一切都被随意组合在一起。

英国诗人拉金坚决反对现代主义诗的晦涩难懂,他拒斥那些"让人费解的陈词滥调",因为那会"阻碍作者去发挥独创性"。

英美的"运动诗"、"过程诗"、"断裂诗"将后现代主义诗歌的这种零散化和非逻辑化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拼贴与反讽性复制后现代主义诗歌的零散化、非逻辑化特征使得它在形式上必然走向拼贴和复制。

譬如美国语言诗派最重要的创作手法就是拼贴画式的写作。

他们常常把不同肌质的语言片断拼贴在一起,形成一个个戏剧性场面或蒙太奇。

而新超现实主义诗人则认为,"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试图在每一首诗里塞进一个宇宙---并非经验的,而是在对几乎所有刺激的反应中他自己的感受所得到的或拼凑的联想"。

肯尼斯科克的长诗《柯,或地球上的一个季节》是一部戏仿拜伦的诗体荒诞小说。

诗人将四个毫不相干的故事交织在一起,所表现的是一个脱节得非常厉害的世界。

后现代主义因为取消了唯一的、本源性的东西,于是一切都处在同一平面上,成了复制。

历史也是这样,它不再是指那个过去发生的唯一的历史事件,因为这个事件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历史的人对历史所作的各种不同的解释和阐释,历史就是对这些解释的不断的复制。

洛厄尔说,"什么是历史?你不能触及的东西。

"不是为了再现历史,而是要改写历史,将人类可以利用的过去并入当代人的感情之中。

(四)即兴式写作与表演式创作。

后现代诗在消解了深度和意义后,强调偶然的、随意的发挥和行动;在避开了历史和未来的重负后,注重此时此刻的体验和感受。

金斯堡说:"相信技巧使传达失误,因此,我们必须简单直接地写出我们的感觉。

假使对事物的确感觉够强烈,够真确,写出来的就会是诗。

"后现代主义艺术往往被称为行为艺术。

第 4页(五)语言游戏与语言实验。

逻各斯中心主义被消解、意义由于延异被取消之后,世界变成了一个话语的世界。

德里达说:"由于中心或本源的缺失,一切都变成了话语。

"从事解构主义批评的批评家们可以心安理得地沉溺于文本的能指符号中的自由嬉戏了。

"写作,或'作为写作的阅读'是最后一片未被侵占的领域,在写作中,自由的语言游戏可以暂时破坏和扰乱结构意义的专制;而且,写作-阅读主体能够从单一身分的束缚中被解脱成为一个狂喜地弥散的自我。

"在后现代主义诗歌那里也是这样,语言本身就是意义,它拒绝表达,"每个词是块石头象拳头般大小---我一块块扔向黑暗的玻璃窗"。

"我们使用这语言就仿佛我们制造了语言","这语言就是目的,这语言就是地图"。

语言诗派更是直截了当地表明,诗歌的主要原料是语言,是语言产生经验。

后现代主义诗人在语言中找到了自己的家,并在语言中自由自在地嬉戏。

史蒂文斯的代表作《风琴》以纯粹的语言游戏,狂喜的吵吵嚷嚷,改变了美国诗歌的语言风格。

后现代主义诗歌的实验繁多,"诗人开始与声音,也与音乐和其它艺术合作。

无数的译自多种语言的作品出"。

出现在20世纪中叶的德国的具体诗,又被称作"语言实验诗"。

对于实验诗人来说,文字不再具有确定的意义,它只是一种与其语法职能或地位无关的符号,是诗人用以构成某种图形的原料,而这些图形似的文本本身就是目的和意义。

诗人戈姆德林写道:"字是影子影子变成字字是游戏游戏变成字。

"正像字是游戏一样,诗也是游戏。

(六)对东方文化,尤其是对中国文化的衷情。

二战后,特别是60年代以后,西方各国过度发展的工业化导致了环境污染,人与自然关系遭到了破坏,人性所遭受的机械文明的压抑也越来越严峻,于是,后现代主义诗人便通过诗歌创作呼吁人们返回自然,学习中国古典诗歌和老庄哲学的精神和思想,以求达到重新与自然融合,与他人合作,与天地一体的境界。

这种精神与现代主义诗歌所表现的人与自然的冲突、人际关系的冷漠正好相反,这体现了后工业化社会一部分人要求改善生存处境的强烈愿望。

国诗人斯奈德认为,"欧洲的农民巫术,孟加拉的祖教,英国的教友会,日本的立川流,中国的禅"连结在一起,组成了"伟大的亚文化……奥妙的精神与肉体爱的幻象"。

后现代精神及其特征的核心就在于它的反整体性,反同一性,反稳定性,后现代更第 5页应当是多元的、开放的、矛盾的和变化的。

后现代主义诗人有的仍沿用传统的诗歌形式,有的走出了象牙之塔,有的沉溺于自我,有的走向开放,有的追求怪异,有的把玩语言……各种流派风格花样翻新、层出不穷,如:垮掉派、黑山派、纽约诗派、自白派、具体诗派、语言诗派等。

他们以不同的姿态"走进了后现代主义诗歌的新时代"。

后现代主义诗结构显得零散,反讽、复制、即兴写作、语言实验等。

 缺乏纲领、共同遵循的原则,统一的创作风格。

是松散的共同体,像色彩缤纷的商场。

包容一切,内部充满了矛盾和困境。

第 6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