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20世纪后现代主义文学一、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节、概述(4学时)第二节、海勒(2学时)第三节、马尔克斯(2学时)二、注意事项:1、后现代主义是当代西方的“显学”,学生接受比较困难,讲授时一定要深入浅出;2、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文化思潮,要注意此期文学的泛文化倾向。
第一节概述(2学时)一、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1、系统介绍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2、要求学生了解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文化背景;3、要求学生掌握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二、教学内容:1、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A、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B、后现代知识状况C、后哲学的发展D、文化传统2、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A、削平深度走向平面B、颠覆体裁解构形式C、元小说与元叙述D、宇宙意识与迷宫模式E、膨胀话语置换数码F、毁灭性创造与裂变式重组三、教学重点:1、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四、教学难点:1、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文化意义五、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拓宽:1、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反美学倾向六、教学方式与教具:教学方式以多媒体为主,教具为计算机、投影仪和屏幕七、师生互动设计组织学生思考并讨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八、讲授提纲:一、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20世纪中期,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西方社会进入了后工业阶段,而现代西方文化也经历了一次次新的裂变,随之全面推进到后现代时期。
随着一次次理论撞击和兼容,后现代主义逐渐崭露头角,并迅速扬弃现代主义而成为风靡当代西方的“显学”。
1、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其一、后现代主义思潮表现了一部分西方知识分子对当代资本主义官僚政治秩序的强烈不满,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对人的尊严的摧残的严厉控诉。
其二、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在传统上受人尊敬的人文科学和艺术的生成和发展构成了威胁,使得一部分艺术家和思想家的创作理想和学术目标发生了重大偏离。
其三、当代资本主义的文化危机还表现为知识分子的角色、职责、地位和存在价值的危机。
•其四,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商业活动已经全面地扩张到了文化领域,艺术创作和精神创造活动被强行纳入了商品生产的程式之中。
其五,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的基本完成,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已被完全职业化和角色化,因而失去了对自我价值的终极追求。
其六、信息时代刺激了各种理论迅速转化成商品,这就使当代理论成为不断膨胀的话语,一种夸张而刺激的广告,一种追新求变的“操作”。
其七、随着新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科学技术”、“现代性”、“理性”等日益显示出它们的冷漠的压制人性或违反人性的一面。
2、后现代知识状况在人类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过程中,随着人类知识的空前膨胀,知识的本质已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首先,科学知识是一种“话语”。
现代最先进的“科技”无一不与“语言”相关。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无法变成数字信码而加以传递的知识都将有可能被淘汰,不易精密化、电脑化的人文科学前途未卜。
其次,随着电脑霸权的形成,一种特殊的逻辑应运而生:知识已不再是一种为专家或权威所独占的工具。
在一个多元的世界里,人们将以异质的标准来面对各种知识。
其三,后现代来临之时,在知识领域悄悄地进行着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
研究的范式发生了逆转:由外在呼唤人性解放、理想、正义等堂堂话语转入人的意识拓进、语言游戏和结构分析。
其四、通货膨胀是后现代主义文化知识的经济基因,它使一切都成为商品并进入流通领域,这就注定了一切物质和知识的产品均将迅速更新换代。
3、后哲学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哲学作为一种增生极快的超级边际理论,是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各种思潮、流派、观念的综合或拼贴,是与存在主义、唯意志主义、实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新托马斯主义、结构主义、女权主义等哲学思潮及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同步扩变的。
在这样的基础上,后现代主义形成了自己的“后哲学”。
这种理论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反对理性中心主义,反对普遍主义。
它体现在哲学上,是“元话语”的失效和中心性、同一性的消失;体现在美学上则是传统美学趣味和深度的消失;体现在文艺上则表现为精神维度的消逝;体现在宗教上,则是关注焦虑、绝望、自杀一类课题,以走向“新宗教”来挽救合法性危机的根源──信仰危机。
4、文化传统西方文学在经历了文艺复兴、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历史发展之后,几乎穷尽了所有的风格技巧和叙事模式,进入了其自身发展的极致。
后现代主义对文学传统的解构则使得“西方文化史上由来已久的‘被置于主流之外的一股潜流的全面复兴成为可能’”,“意味着被现代主义‘废除’了的艺术风格的‘复兴’”。
因此,后现代主义以一种与现代主义作家的精英意识彻底决裂的精神,对文化传统进行了全面的反叛。
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1、削平深度,走向平面。
后现代主义为了反叛包括现代主义在内的一切文学传统、文化哲学和价值观念,大声疾呼抛弃关于“深度的古老神话”,具体表现为削平深度模式、颠覆历史哲学、消散主体意识。
其一、用零散叙事反叛宏伟叙事。
其二、用非人格叙事消解主体叙事。
其三、用复制代替创造。
2、颠覆体裁,解构形式。
后现代主义消解了传统的叙事模式,崇尚一种创造与毁灭并存的叙事法。
在他们的作品中,故事大量地前后矛盾,前言不搭后语,故事的发展不断地回到前一个故事的灰烬中去。
在后现代主义的创作中,反体裁已成为一种主导模式,传统体裁如同过去雅语一样被看作敌人。
为了自身的重构,后现代主义理所当然地合并亚体裁,经常把词、音、乐音、绘画涂层、色彩、线条、绘画表面组织、建筑学的技术结构因素以及复制的广告、招贴画、单据、地铁车票、油画、标语、传单等作为孤立的成分引进文学实验,使小说与诗歌、戏剧、音乐、电影、绘画、造型艺术乃至报道、政论之间的界限几乎消失。
3、元小说与元叙述元叙述是后现代主义小说常用的手法。
其特点,一是内容的虚构性,元小说对于小说作品本身进行评判,不仅审视小说的基本结构,而且探索存在于小说外部的虚构世界的条件,是有关讲故事的一个寓言。
二是形式的不稳定性。
元小说通过“自反性”来制造虚构的意义,同时通过不稳定的形式不断进行新的实验,把小说如何创造假想世界的过程揭示给读者看,以致成为小说家“对自身欺骗性的无止境的揭露”并追问自己写小说的意义何在。
4、宇宙意识与迷宫模式探索“一切本原的本原”,以及探索从不存在的东西,乃是后现代主义和整个现代主义的特点。
博尔赫斯的小说,常常被称之为“宇宙主义”,这是因为作者往往将想象的触觉放射到宇宙空间,从星驰月移的意象中经意于精神天国的创造。
他的小说醉心于用具体有限的形式来表现作者对有限和无限的思考,表达某种不确定的玄思和哲理。
迷宫模式是后现代主义写作中普遍思考的文学原型。
结构主义小说诗学认为,理想的文本乃是一组能指而非所指结构,它没有起点,人们可以从几个入口接近它,没有哪一个入口可以被权威地宣称为主要的入口。
简言之,文本的多元性为文本自身运作以及读者的介入开辟了多种可能性。
解读后现代主义的文本,我们面对的是一座座艺术的迷宫。
它无始无终,无穷无尽;没有目的,也没有出口。
它大量地出现在几乎所有的后现代主义作家的创作之中。
5、膨胀话语,置换数码后现代主义语言策略的典型表现是“元话语”的消失。
他们的作品,竭力排除带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大量使用“中立性”词汇,很少用形容词,忌用带夸张、渲染色彩的形容词;极少使用比喻,尤其避忌拟人手法。
取代传统话语的,往往是带有科学色彩的、相对精确的表示时间、长度、量度的冷冰冰的专业语言代码。
后现代主义的“话语”,还表现为语言和表达的扭曲。
6、毁灭性创造与裂变式重组。
后现代主义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文学现象,我们固然要看到它摧毁艺术传统、解构艺术形式的否定性向度,但也不能对其所蕴含的积极的、肯定性的、建设性的内涵视而不见。
后现代主义的建设性向度在拉美后现代主义文学中尤其突出。
拉美后现代主义具有世界后现代主义的共同特点,但又与欧美后现代主义文学主流不无差异,其本土性、现实性、批判性独树一帜。
第十章 20世纪后现代主义文学(续)(2学时)一、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1、系统介绍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2、要求学生了解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实绩;二、教学内容:3、后现代主义文学发展概况A、后现代诗歌B、新小说C、意大利新先锋派D、黑色幽默文学E、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三、教学重点:1、黑色幽默文学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四、教学难点:1、后现代诗歌五、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拓宽:1、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文化意蕴六、教学方式与教具:教学方式以多媒体为主,教具为计算机、投影仪和屏幕七、师生互动设计尽可能地利用后现代文本的千奇百怪,吸引学生思考这一文学奇观的产生及其发展。
八、讲授提纲: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1、后现代诗歌美国诗歌诗歌是艺术变革的先声,50年代初以美国作家奥尔森为代表的“黑山诗派”的创作,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诗歌的第一个浪潮。
不过,真正给“学院派”致命一击的是后来在美国诗坛占据显赫位置的以艾伦.金斯堡为首的“垮掉派诗歌”和以罗伯特.洛威尔为代表的“自白派诗歌”。
垮掉派的代表人物,除了金斯堡外,还有斯奈德,弗林盖德和科索等。
金斯堡(1926─1997)在创作上深受惠特曼和英国诗人布莱克的影响,醉心于滚滚而来的长行自由体诗,以显示出旋风般的节拍气势,这与爵士音乐强烈不断的节奏是完全一致的,极能体现垮掉派的狂热激情。
《嚎叫》为其代表作。
1959年,形式主义诗人洛威尔从学院派中冲杀出来,出版了诗集《人生研究》,从而在60年代中期形成了轰动一时的自白派诗歌运动。
自白派诗人把自我当成生活的原型,关心的是自我中的“真实”、自我和它的经验之间的关系,揭露的是关于他们自己的痛苦的真理。
自白派诗人把诗歌当作一个自我暴露、自我发泄的工具,创造了一个新的、可以看见的关于自我的神话。
法国诗歌战后的法国诗坛一片荒芜,始终没有出现如超现实主义那样引人注目的流派。
以索莱尔为首的新新小说派在1960年创办了文学杂志《原样》,一批年青气盛的先锋诗人们在杂志上发表他们大胆创新的诗歌。
集结起马塞林.普雷奈(1933─ )、•德尼.•罗什(1937─ )、罗登堡、尚帕诺、亨利克等一批先锋诗人,形成了原样派诗歌团体。
字母派是1945年由伊西多尔.伊苏(1929─ )在巴黎发起的一个法国现代诗歌流派,此派另一个代表人物是莫里斯.勒侮特尔(1926─ )。
在40─60年代,他们发表了大量论著,•阐述其诗歌创作主张。
此外,他们还创办了不少字母派诗歌杂志,由此形成了一个诗歌运动。
随着新电子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一批诗人试图超越字母派,运用录音机作为诗歌创作手段,充分利用录音机提供的各种可能性(音响合成、快慢速装制等),把口腔里发出的各种声音经过合成录在磁带上,形成注重音乐效果的广播诗。
这些诗歌领域的新尝试被称作“新语音诗”或“音响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