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资源普查

文化资源普查

卓尼县文化资源普查工作报告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1、我县非遗项目概况
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59项,其中(民间美术8项、民间技艺11项、民间音乐4项、民间戏剧1项、民间知识1项、人生礼俗3项、民间文学11项、民间舞蹈5项、岁时节令2项、民间信仰7项、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有3项(国家级、省级、州县级);文学有1项(诗歌);文化之乡1项(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文化艺术机构、团体有4项(文艺团体:洮砚协会和书法美术摄影协会;文艺场馆有:文化馆和图书馆)。

共整理文字资料2万余字、搜集照片219 余张、录像50多分钟。

通过集中普查,初步摸清了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与分布状况,由于时代的发展,特别是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农村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各个门类也都呈现出相当程度的濒临灭绝或变迁演化的现状和趋势。

民间美术:包括剪纸、绘画、木雕等少数几种工艺仍有一定的市场,但大多没有形成规模。

其他传统美术形式受现代艺术形式和生产方式等冲击较大,多数已后继乏人濒临灭绝。

民间传统手工技艺:我县传统手工技艺涵盖了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知名度很高,都有自己独具风格的传统民间技艺,大多发展传承较好,但也有一些项目因生产工具和方式的转变,渐失文化内涵和精髓。

民间音乐:我县的民间音乐形式多样,有民间歌曲、民间自编自唱山花儿,但有相当一部分传统民间乐器濒临失传。

传统戏剧:藏戏世代相传,老传少,现濒临失传。

民间知识:我县的藏医藏药,藏医药具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亟须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

人生礼俗:就是人这种特殊动物的生存与生活,包括婚礼、葬礼等等。

现在已日渐濒临失传。

民间文学:包括神话、传说、民间谚语、民间故事等多种形式。

由于人们观念的转变,以及电视、电脑等现代媒体的普及多种因素的冲击,对依靠口头传承的民间文学影响较大,大部分民间文学日益受到冷落,甚至被遗忘。

民间舞蹈:卓尼民间舞蹈“巴郎鼓”舞和“啊迦,善巴”是农村春节及其他节日期间重要的自娱自乐形式,但大多因受经费所限,自生自灭。

还有相当一部分传统项目如法舞、巫舞、换帽子已濒临灭绝。

岁时节令:包括插箭节药水泉等,是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一种集体性习俗活动。

民间信仰:包括寺院、庙会等。

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需要加以保护。

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主要包括以赛力竞技、技巧竞赛、传统体育与竞技,需要加以保护。

2、申报和晋级国家级文化资源项目有:
民间音乐:“土族民歌”;民间技艺:“三格毛”服饰制作技艺;民间美术:“木雕”等3项。

3、申报和晋级省级文化资源项目有:
民间美术“棺木彩绘”、“碉序”;民间技艺“觉乃帽子款式”、“麦索加工技艺”;民间舞蹈“阿加、善巴”;民间信仰“草岔沟庙会”、“禅定寺”等7项。

4、保护及开发方案:
根据《非遗保护法》(1)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研究保护中心;(2)建立传习所培养新艺人;(3)完成抢救性记录和传承工作;(4)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5)大力宣传
推广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保护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的出版和展演。

可移动文物
(一)馆藏可移动文物基本情况
我县可移动文物普查汇总后,文物普查信息平台登记录入的可移动文物共有12类403件,其中:陶器类242件,铜器类55件,铁器类3件,瓷器类2件,玉器类2件,石器类7件,石碑类3件,碑帖类9件,象牙类3件,文档类37件,古钱币37件,古砖类3件。

馆藏二级文物有1件(纳浪护林碑),三级文物有5件(三神兽铜镜、双龙铜碰铃、《御赐养老》铜腰牌、过割屯地文契、番民章程碑。


(二)申报与晋级文物项目
申报项目:1、石器类:石斧2件:申报二级文物;2、铁器1件:弓背刀申报二级文物。

晋级项目:1、三神兽铜镜三级文物晋级二级文物;2、双龙铜碰铃三级文物晋级二级文物;
3、《御赐养老》铜腰牌三级文物晋级二级文物。

(三)保护及开发方案
1、抓好升级申报与建档管理;
2、建立健全属地、权属保护管理制度;
3、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4、严格执法,并建立长效机制;
5、增加经费投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