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空间发展布局规划范文

城市空间发展布局规划范文

4.住宅街坊是由城市道路或居住区道路划分,用地大小不定,无固定规模的住宅建设用地。

它的规模介于居住组团和居住小区之间。

服务设施一般因环境条件而异。

通常建有沿街商业设施,内部建住宅和其他公共建筑。

3.居住区规划的原则和内容
1.居住区规划的原则
环境育人原则、以人为本原则、量力而行原则、天人合一原则。

2居住区规划的内容
建筑群体组合、公共空间规划、道路交通规划、绿地规划。

3.居住区规划的成果
具体的规划设计图纸成果包括现状及规划分析图、规划编制图、工程规划方案图以及形态规划设计意向图等。

文字成果主要是规划设计说明书和规划技术指标分析。

居住区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1、国外居住区规划主要理论与实践
1.邻里单位理论
提出者: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人佩里提出了“邻里单位”作为组织居住区的基本形式和构成城市的“细胞”,以改善居住区组织形式。

“邻里单位”规划的基本原则:
(1)邻里单位四周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应采用尽端式,以保证内部的安静、安全和交通量少的居住气氛;
(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过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约5000人左右,规模小的3000~4000人;(4)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它与其他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公共广场或者绿地上;
(5)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合64.75公顷),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
距离不超过半英亩(0.8公里);
(6)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2.英国的新城建设
大规模的新城建设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战后初期,即1946~1950年兴建的小镇(以哈罗新城为代表);
第二个阶段是战后发展阶段,即1950~1964年,英国大城市均出现经济复苏,
人口迅速增长,内城压力继续增大,但内城已经衰退,新城建设进入高潮,建
设量剧增;
第三个阶段是1965年以后,新成建设进入成熟阶段,主要是增加就业机会,使新城成为独立完整的小城市而不是大城市的附属城(代表城市就是伦敦与伯明
翰之间的米尔顿·凯恩斯)。

新城的规划思想来自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具有以下特点:
(1)住宅以独立花园式住宅为主,搭配少量的公寓,居住区强调绿化和景观;(2)新城开发中自建房屋比例较低,大部分由开发公司统一开发,工业化施工,成本较低,租金比较低廉;
(3)开发新城的另一重要原则就是就业,优先考虑把新增工业、企业项目布置在新城;
(4)新城的交通体系采用完全人车分行原则,新城主干路由快速路与大城市中心联系,市区内部有完整的步行系统,可以步行穿越各社区的中心、商店、学
校和公共汽车站;
(5)新城建设了充足的服务设施,如大规模的医院、学校、购物中心等;
(6)新城还预留大片未开发土地以便进一步开发娱乐、休闲等公共活动场所。

3.美国的新城市主义
美国的新城市主义是由于城市中心区过于密集和环境恶化产生的。

美国城市不
仅是工业化初期遗留的问题,更多的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急剧膨胀现代主义城市。

挽救现代城市的首要措施是必须认识到城市的多样性与传统空间的混合利用之间的相互支持。

新城市主义的另一个对立面是美国在大都会衰落过程中产生的郊区化住宅,
这些住宅都是一些低密度的独立住宅,它们沿着树枝状道路蔓延开去,极其浪费土地,并且没有公共交往空间,缺乏人情味。

新城市主义是人类对于城市的一种新梦想,其理论来源依旧是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新城市主义的奠基人是德雷斯·杜安伊与伊莉沙白·普拉特夫妇。

新城市主义最引人注目的理论就是传统邻里区开发(TND)和注重使用公交的邻里区开发(TOP)。

虽然设计中侧重有所不同,但出发点是一致的,即建立公共中心形成以步行距离为尺度的居住社区。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布局
1、居住区规划结构与布局概述
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三级结构);
居住区——居住小区(二级结构);
居住区——居住组团(二级结构)。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应综合考虑周边环境、路网结构、公建与住宅布局、群体组合、绿地系统环境等的内在联系,构成一个完善的、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并应遵循下列原则:
方便居民生活,有利安全防卫和物业管理;
组织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公共活动中心,方便经营、使用和社会化服务;
合理组织人流、车流和车辆停放,创造安全、安静、方便的居住环境;二、居住区规划布置形式
1.片块式布局2.轴线式布局3.向心式布局
4.围合式布局5.集约式布局6.隐喻式布局
三、居住区规划布局分析
对居住区规划布局的基本要求:①方便居民生活,利于组织管理;②合理组织人流、车流,利于安全防卫;③公共活动中心方便使用、经营和社会化服务;
④规划设计构思新颖、环境协调,富有特色。

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变化趋势
1.小区规划结构的多元化
2.住宅组团在向小型化,私密性和舒适性发展
3.街坊式布局形式日益被接受
4.人车分流的交通布局形式受到重视
5.设计配套公建、绿地和道路时更多关注老年人需求
城市空间发展布局规划
一、市域城乡空间的基本结构及空间管制
市域城乡空间一般可以划分为建设空间、农业开敞空间和生态敏感空间三大类,也可以细分为城镇建设用地、乡村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其他建设用地、农业
生产用地、生态旅游用地等。

立足于生态敏感性分析和未来区域开发态势的判断,通常对市域城乡空间进行
生态适宜性分析,分别采取不同的空间管制策略。

一般来说,分为三类:
鼓励开发区:一般指市域发展方向上的生态敏感度低的城市发展急需的空间。

该区用地一般来说基地条件良好,现状已由一定开发基础,适宜城市优先发展。

控制开发区:一般包括农业开敞空间和未来的战略储备空间。

该区用地既要满足城市长远发展的空间需要,也负担区域基本农田保护任务,
并具有一定的生态功能。

建设用地的投放主要是满足城乡居民点建设的需要。

禁止开发区:指生态敏感度高、关系区域生态安全的空间,主要是自然保护区、文化保护区、环境灾害区、水面等。

根据国家关于主体功能区的提法及目标要求,市域城乡空间又可以划分为四类:
优化调整区:主要是指发展基础、区位条件均最为优越,但由于发展过度或发展方式问题导致资源环境支撑条件相对不足的地区。

未来发展的方向是转变经
济增长方式,增强科技发展能力,调整空间布局,提高发展的质量与效率。

重点发展区:主要是指发展基础厚实、区位条件优越、资源环境支撑能力较强的地区,是区域未来工业化、城市化的最适宜扩展区和人口集聚区。

未来主要
以加快发展、壮大规模为主,并应合理布局产业,促进产业集聚。

适度发展区:要是指发展基础中等,区位条件一般,资源环境支撑能力不足,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条件一般的地区;或者是虽然各方面发展条件较好,但由
快速交通网:随着人口的增多以及城市空间结构的拉大,交通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大障碍,许多大城市都开始兴建城市快速道路和轨道交通网络。

5、信息社会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演变发展趋势
大分散小集中:技术进步既提高了生产率,也使空间出现“时空压缩”效应,人们对更好的、更接近自然的居住、工作环境的追求,是城市空间结构分散化的重要原因。

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散将导致城市的区域整体化,即城市景观向区域的蔓延扩展。

从圈层走向网络:城市形态自内向外扩展。

进入信息社会,准确、快捷的信息向网络将部分取代物质交通网络的主体地位,空间区位影响力削弱。

网络的“同时”效应使不同地段的空间区位差异缩小,城市各功能单位的距离约束变弱,空间出现网络化的特征。

分散化与网络化的另一个影响是城市用地从相对独立走向兼容。

新型集聚体出现:虽然城市用地出现兼容化特点,但是由于城市外部效应、规模经济仍然存在,为了获取更高的集聚经济,不同阶层、不同收入水平与文化水平的城市居民可能会集聚在某个特定的地理空间,形成各种社区;功能性质类似或联系密切的经济活动,可能会根据它们的相互关系聚集成区。

另外,城市结构的网络化重构也将出现多功能新社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