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著作权法律制度概述
第一节著作权的概念及演变
著作权,亦称版权,是指作者或其他著作权人依法对文学、艺术或科学作品所享有的各项专有权利的总称。
关于“著作权”的称谓,最早是日本学者在翻译西文“版权”一词时引入该国,并于20世纪初传入我国。
我国在1910年颁布的《大清著作权律》中采用了“著作权”的说法。
在新中国成立后所颁布的法律文件中,有时使用“版权”的概念,有时使用“著作权”的概念。
由于版权和著作权的用语在实践中通常可以通用,为避免歧义,我国于1986年颁布的《民法通则》将版权和著作权作为统一概念对待,1990年颁布的《著作权法》第51条更是明确宣布:“本法所称的著作权与版权系同一语”。
2001年修正的《著作权法》第56条也强调:“本法所称的著作权即版权。
”因此,在我国,著作权与版权含义基本相同。
第二节著作权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一、著作权制度的起源
著作权制度的产生晚于一般财产所有权制度。
在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初,统治者制定法律侧重于维护私有的土地、房屋等有形财产,对于人们创作的精神成果则排斥在法律的保护范围之外。
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作品只能靠作者自己保护,剽窃者也只会受到道义的谴责而不受法律的制裁。
著作权的保护制度最早起源于我国宋朝的令状制度。
在北宋年间(1068年),为保护《九经》蓝本,朝廷曾下令禁止一般人擅自刻印。
南宋中期,四川眉州人王称所写的一部北宋历史著述《东都事略》,在初刻本目录页上附有一方牌记,上书“眉山程舍人宅刊行,已申上司不许覆版”字样,这是目前所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关于版权(著作权)的声明。
随后的几个世纪里,宋朝官府开始针对个别案件采取一系列的法律措施,对坊间市肆如有以营利为目的而擅自翻版的,往往给予“追板劈毁、断罪施刑”的处罚。
我国虽自宋朝其即对著作权实施保护,但各封建朝代始终未能制定一个专门保护著作权的法律,直到晚清宣统二年(1910年)才颁布了一个《大清著作权律》,但该法并未实际施行。
二、世界各国著作权法律制度的沿革
在16世纪,欧洲一些启蒙思想家在其著作中对于印刷商无偿占用他人作品的现象提出了强烈的抗议。
德国宗教改革的领袖马丁·路德在1525年出版了一本《对印刷商的警告》的小册子,揭露了一些印刷商盗用其手稿的行为,并指责这些印刷商与拦路抢劫的强盗毫无二致。
在英国,保护作者权利的呼声也日益高涨。
一些英国出版商也深感皇家特许权授予存在弊端,希望国家能通过一部长期有效的成文法来保障其利益。
在此背景下,170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世界上首部著作权法《为鼓励知识创作而授予作者及购买者就其已印刷成册的图书在一定时期内之权利的法》,简称《安娜女王法令》。
该法最突出的特点在于使著作权由最初的“印刷翻印权”演变成具有现代意义的“版权”。
三、现代著作权制度的发展变化
随着国际科学文化交流的扩大和现代传播技术的进步,著作权法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际著作权保护体系逐渐形成
从1886年国际上缔结《伯尔尼公约》以来,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又缔结了一系列国际著作权公约,如1952年的《世界版权公约》、1961年的《保护表演者、唱片录制者和广播组织公约》、1971年的《保护唱片录制者防止其唱片被擅自复制的公约》及1974年的《人
造卫星播送载有节目信号公约》等。
2、新的著作权权项和与著作权相关的权利制
度陆续出现
近代著作权法所涉及的著作财产权包括复制权、演绎权和传播权三类权利。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现代著作权法陆续规定了“出租权”、“连载权”、“追续权”等新的权利,邻接权人的利益也逐步在著作权法中得到了确认。
3、著作权的保护范围不断扩大
现行著作权法的保护对象不仅包括传统著作权法所保护的“印刷作品”,而且还涵盖了新技术发展所诞生的各种“电子作品”,民间文学表现形式也成为了著作权法所保护的另一类客体。
4、两大法系著作权立法的差异逐渐缩小
随着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形成,两大法系国家的著作权法均将其立法宗旨设定为以保护作者权利为中心,兼顾作品使用者和传播者的利益。
在此基础上,他们根据国际版权公约的要求,纷纷修订自己的著作权法,与国际公约特别是《伯尔尼公约》所规定的最低限度保护标准保持一致。
(1910年清政府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著作权法——《大清著作权律》。
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但《大清著作权律》未被明令废除,一直沿用到1915年,才被北洋军阀控制下的民国政府颁布的《著作权法》所替代。
1990年9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经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1991年6月1日正式实施,同年6月3日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
修改后的《著作权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于2001年10月27日通过,并于同日公布施行。
)
第三节著作权的性质
一、关于著作权性质的各种学说
1、精神所有权说
2、人格价值观说
3、商业版权说
4、著作权二元说
5、著作权一元说
二、各种学说对著作权人身权和著作财产权的看法
(一)著作人身权的性质
承认著作人身权的国家一般认为著作人身权具有不可转让性、永久性的特点。
(二)著作财产权的性质
多数国家的著作权法都认为著作财产权具有可让与性、有期限性和可继承性的特点。
第四节著作权与相关民事权利的区别
一、著作权与所有权
著作权与所有权虽然都具有绝对性、排他性等共同属性,但它们之间仍存在不同之处:
1、著作权客体具有无形性
2、著作权利用上的特殊性
3、著作权权能的可分性
4、著作权存续的有限性
5、著作权具有人身依附性
二、著作权与商标权
著作权和商标权在取得保护的方式上有所不同:
作品只要是各自独立完成,不论它们之间是否相同、类似,都受著作权法的保护。
而商标权则不同,凡与已注册的同类商品或类似商品的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品标识,依照各国的商标法往往不能取得专用权。
著作权和商标权在一定情况下还可能发生交叉关系,即商标设计图案可以作为商标受商标法的保护,也可以构成一件艺术作品受著作权法的保护。
如日本著作权法专家认为,广告上使用的具有创造性的口号、漫画中的人物作为商标时,同时受著作权法和商标法保护。
著作权和商标权也可能发生抵触,即未经他人同意以其作品作为商标标志时,则可能侵犯他人的著作权。
三、著作权与专利权
著作权与专利权存在以下区别:
1、著作权并不保护作品的思想,只保护作品的表达方式。
而专利权所保护的是作
者创造的思想内容。
2、著作权并不要求保护的作品是首创的,只要求它是独创的。
任何作品只要是独
立创作的,不论其是否与已发表的作品相似,均可获得独立的著作权。
而对于同一内容的发明,专利权只授予先申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