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心搏骤停与心肺复苏 ppt课件
心搏骤停与心肺复苏 ppt课件
心脏停搏和心电—机械分离
(三)心电—机械分离
此种情况也就是缓慢而无效的心室自主节律。心 室肌可断续出现缓慢而极微弱的不完整的收缩。 心电图表现为间断出现逐步增宽的QRS波群,频 率多为20~30次/分以下。由于心脏无有效泵血 功能,听诊无心音,周围动脉也扪不到搏动。此 型多为严重心肌损伤的后果,最后以心室静止告 终,复苏较困难。
生物学 死亡期
全身各组织细胞的 新陈代谢全部停止, 并出现不可逆的变化 ,整个机体的复苏已 不可能。 尸冷、尸斑、尸僵 等早期尸体现象相继 出现。
假死
人体的生命功能处于极度微弱的状态,从外表观察似乎已 经死亡,但并未真正死亡,如能积极救治,能暂时地或长 久地复苏,这种状态称为假死。
阿托品试验 变温试验
脑电图
脑超声图
诊断脑死亡
(四)关于脑死亡的法律
科学地确定人的死亡时间,对认定医务人员的医 疗质量和责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诊断脑死亡并作为宣布死亡依据以及从死者摘取 器官必须得到法律的允许和保障。
世界上有少数国家已有正式法律条文,承认脑死 亡是宣布死亡的依据。
(三)脑死亡
脑死亡
指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在内的全脑功能 不可逆转性完全丧失。
主要见于脑组织的严重损伤、出 血、炎症、肿瘤、脑水肿、脑疝 或继发于心或肺功能障碍。
1.脑死亡的诊断标准
脑死亡
大脑反应 消失
脑循环 停止
平波 脑电图
诊断标准
无自主 呼吸
脑反射 消失
2.诊断脑死亡的几种检查方法
静脉注射阿托 向外耳道灌注
心搏骤停 的原因
心源性 心搏骤停
非心源性 心搏骤停
(一)心源性心搏骤停
因心脏本身的病变所致 冠心病(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早
期或急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急性心肌炎 心肌病(以肥厚型多见,扩张型次
之) 心脏瓣膜病 先天性心脏病 原发性电生理紊乱
(二)非心源性心搏骤停
1.呼吸衰竭或呼吸停止
品1~5mg, 冰水,观察眼
同时做心电图 球有无震颤,
观察5-15
脑死亡者因脑
min,若心率
干前庭通路完
比原来平均增 全破坏,无眼
加20%~40
球震颤为阴性
%为阳性,脑 反应。
死亡者为阴性。
在除外药物中 毒、代谢性 酸中毒或低 温等情况后, 平波脑电图 表明
脑死亡。
脑超声波检查
时不显示脑 动脉搏动的 反射波为脑 死亡。
(一)心室颤动
心室肌发生快速而极不规则、不协调的连续颤动。心电图表现为 QRS波群消失,代之以不规则的连续的室颤波,频率为200~500次 /分,这种心搏骤停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80%,复苏成功率最高。
(二)心室静止
心室肌完全丧失了收缩活动,呈静止状态。心电图表现呈 一直线或仅有心房波,多在心搏骤停3~5min时出现。
根据这一概念,历来都是按心跳停止和呼 吸停止发生的先后,而将其划分为心源性 死亡和肺源性死亡(又称呼吸性死亡)。
对死亡标志的进一步探讨和重新确定, 是摆在社会各界和人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1 心跳停止和呼吸停止并不表明机体的必然死亡。 2 心肺功能得到人工维持也并不意味着必然存活。
3 当前对死亡的概念在认识上产生了不一致和争议
心脏丧失有效泵血功能
脑组织细胞 不可逆损害
外周血管收缩
室颤阈降低
导致 循环骤停
代谢性酸中毒
心肌不可逆损伤
急性肾小管坏死、 肝小叶中心性坏死
临床特点与识别
心脏 骤停 典型 表现
意识突然丧失 呼吸停止 大动脉搏动消失 瞳孔散大 抽搐和大小便失禁 面色苍白或紫绀
60秒 20~30秒 10~15秒 5~10秒 停搏3~5秒
我国目前尚无明确法律规定,有待于医学、法学 专家结合中国国情作进一步研讨。
第二节 死亡的过程
濒死期
临床 死亡期
意识模糊或丧失、 生理反射减弱或迟钝 血压下降、心跳和呼 吸减弱或出现周期性 呼吸 数秒钟至数小时 迅速积极抢救,可 使此过程逆转
心跳和呼吸停止、瞳 孔散大和固定及各种反 射消失。 持续时间长短取决于 大脑对缺氧的耐受时间 降温可明显减少脑组 织耗氧量而使临床死亡 期延长达1小时或更久
2.严重的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
非心源性 心搏骤停原因
3.药物中毒和过敏反应
4.电击或雷击
5.手术、治疗操作和麻醉意外
心搏骤停的类型
心搏骤停 的类型
心搏骤停时,心脏虽然丧失了有效泵血功能,但 并非心电和心脏活动完全停止。根据心电图特征 及心脏活动情况心搏骤停可分为以下3种类型:
心室颤动
心室静止
心电— 机械分离
第三篇 心搏骤停与心肺复苏
2006年7月10日,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女记者曹爱文赴山 区现场采访落水儿童事件,在120急救车未抵达现场之前,现 场围观的当地村民无人懂得急救知识的情况下,对小女孩实 施急救,但因施救不得当最终未能挽回女孩的生命。
主要教学内容
1
心搏骤停
2
死亡的识别
3
心肺复苏 (CPR)
4 器官移植的开展,要求对死亡标志作重新探讨。
第一节 脑死亡
(一)心源性死亡 指心跳先予呼吸停止所引起的死亡。 主要见于心脏原发性疾病、心脏损伤、 高碳酸血症、低钾血症或强烈刺激引起 的迷走神经反射及电击等情况。
(二)肺源性死亡(又称呼吸性死亡) 指呼吸先于心跳停止所引起的死亡。 主要见于各种机械性窒息、肺水肿、肺实变、 肺气肿、气胸、血胸、肺梗死、麻醉过深、 电击、延脑损伤、呼吸肌麻痹等情况。
瞳孔散大
呼吸断续及停止 面色苍白或紫绀 阿—斯综合征 全身性抽搐 大小便失禁
意识丧失Biblioteka 头晕和黑朦急救与处理 对于心搏骤停的病人,在诊断确立后,应 立即就地抢救,迅速采取有效果断措施, 实施心肺复苏术(详见本篇第三章)。
第二章 死亡的识别
死亡是指机体整体功能的永久性停止。传 统的概念认为,心跳和呼吸完全停止,不 能再使其恢复时,即可判断机体已死亡。
第一章 心搏骤停
概论
心搏骤停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在未能预
心
计的时间内心脏突然停止搏动,从而导致有 效心泵功能和有效循环突然中止,引起全身
搏 组织严重缺血、缺氧和代谢障碍,如不及时
骤
抢救可危及生命。 心搏骤停不同于任何慢性病终末期的心脏
停 停搏,若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复苏措施,病
人有可能康复。
心搏骤停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