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思想演变
以德治民 性相近
仁义
君舟民水 性恶论
先秦儒家思想 特点:
(1)具体化,没有抽象的理论基础 (2)具有理想化的色彩
主要内容:
大多是关于 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从政方面
的治国原则。(民间学派)
道家、法家和墨家
1. 道家: ①老子: 道家创始人,春秋晚期楚国人, 姓李名耳,号老聃。 世界本原是“道” ——客观唯心主义
理是外在的,独 立于人存在的;
格物致知
异
实现“理”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宋明理学的影响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 消极: 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儒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 建统治秩序,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 1)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 2)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3)注重气节、道德; 积极: 4)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5)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6)凸显人性的庄严。
典型题例
3、明清时期出现具有民主色彩的进步思想家的 根本原因是 A、具有忧国忧民的思想
B、封建专制的残酷压迫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接受了资本主义民主思想
4、阅读下列材料: 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 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 手伸向过去,一手伸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 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 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 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 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 德治的精神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请回答: (1)在上文中,作者是怎样概括儒家学说的特征的? (2)这一特征对儒学的历史地位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简 要分析其原因。
认为任何事都存在对立面,并相互转化 ——辩证法 主张“无为”和“小国寡民” 代表没落的奴隶主的心态
墨子的思想主张:
“兼爱”、“非攻” “尚贤”、“尚同”“尚力” 、
“节用”、“节葬”
提倡“非命”,反对命定论 相信鬼神和天的存在
韩 非 的 思 想 主 张
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 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主张 变法革新。
春秋 战国
西汉 时期
宋明 时期
明末 清初
创立 改造 复兴 反思继承 发展 理学 批判继承 早期儒学 新儒学 新儒学 传统儒学 中心 独尊正统官方哲学 主体地位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儒学产生
“诸子百家”局面出现的社会背景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变革时代
背景: ①战乱
具体原因:
②社会大变革(奴→封)
思想领域中产生的新因素;第二种观点认为,这
种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思想的继承。请你根据自己
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第一种观点: 是当时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思想领域中产生的新因素
4、阅读下列材料:
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 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 手伸向过去,一手伸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 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 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 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 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 德治的精神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背景: (1)“无为而治”思想的实施使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但 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无为而治不能适应中央集权形势发展 的需要。 (2)汉武帝即位后,需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
(3)董仲舒借用阴阳家、法家等思想对儒家经典重新解释,创立 新儒学。新儒学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有利于巩固 国家统一。
知识体系构建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主 流 思 想 的 演 变
春秋战国
百家争鸣 儒学产生 儒学成为 正统思想 儒学发展到 理学阶段 儒学发展到 心学阶段 挑战儒学正统 的思想出现
孔子、孟子、荀子
西汉
董仲舒
宋朝
二程、朱熹 王阳明 李贽、黄宗羲、 顾炎武、王夫之
明朝
明清之际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文化思想中心地位 官方思想统治地位 社会生活主体地位
“为政以德”
根本目的: 维护西周的奴隶制统治秩序 礼 代表奴隶主利益
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社会 无序
上下 侵凌
复礼
社会地位 君君,臣臣 关系 父父,子子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克己
社会 无序
上下 侵凌
伦理关系 最高准则 自我约束 崇尚美德 关爱他人 德礼治民
社会 无序
上下 侵凌
社会地位 人际关系 关系 最高准则 《论语》“人而不仁 如礼何?人而不仁如 乐何?”
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 善不遗匹夫。
术者藏于胸中,以遇众端而 潜御群臣者也。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西汉: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董仲舒 的思想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说(君权) “大一统”的理论(中央集权) “三纲五常”学说,成为封建伦理关 系的准则(为人处世) 提倡孝道 限制土地兼并和轻徭薄赋(土地兼并)
政治:分封制瓦解;各国改革 经济:铁器牛耕;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 阶级关系: 士人地位提高 思想文化: 教育发展(学在官府→学在民间)
百家争秋
主要流派
儒家
代表人物
孔子 孟子 荀子 老子 庄子 韩非 墨子
道家
战国 法家
墨家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协调人际关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思想核心: 仁 协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
政治
经济
思想
代表作
共同 反对君主专制 重视手工业 具时代特 独裁、提倡 和商业,提 色的新思 思想 倡“经世致
“人民为主” 用”
想体系
激烈批判封建“工、商、皆 “天下为主, 《明夷 待访录》 民生之本” 君为客” 黄宗羲 专制制度
顾炎武
王夫之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经世致用
实践中求 《天下郡 国利病书》 真知
孟子
继承和发展------正宗.亚圣
对传统文化影响重大
战国儒学的发展 ②荀子: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认为人性本恶 主张礼法并用 主张仁义和“王道”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民本思想
荀子
比较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
孔 子 仁的思想 政治思想 人性论 孟 子 仁政 民贵君轻 性善论 荀 子
仁者爱人
宋朝: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
宋明理学的演进
北宋 时期
创立 周敦颐 张载
北宋 时期
发展 程颢 程颐
南宋 时期
集大成 朱熹
南宋 明朝
心学发展 陆九渊 王阳明
主要流派: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含义:以“天理”为核心的儒家观念系统 程朱理学
代表人物:“二程”、朱熹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三纲五常) 主要思想 ②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
1)巩固国家的统一,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1)使儒家思想政治制度化 评价: 2)限制君主的权利,使君主实行“仁政” (2)使儒家思想宗教化 3)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发展。 4)确立了儒学在中国的统治地位。
政治制度层面的作用上升;作为伦理道德,身心 修养层面的社会功能下降。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存天理,灭人欲”
影响
–南宋以后长期居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维护封 建专制统治;传播海外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心学的开创者; 陆九渊: 核心命题:“心即理也”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反省内心
陆王心学 心学的集大成者 王守仁: 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心外无理”,修养在于“致良 知” , 强调“知行合一”。
实质: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质上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 评价: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从此 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是中国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儒 学确立了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 割据势力。但实际上儒家与法家互为表里,儒法并用。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
专题三
古代中国思想演变
课程标准与考纲知识对照
(1)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 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 思想的形成。 考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考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 发展。 考纲:宋明理学。 (4)课程标准: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 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考纲: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反对天命论, 建立唯物主义 《读通 鉴论》 体系
经世致用
• 四位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使我国 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批判: 理学的空谈、虚伪、教条
继承: 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1、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他们的思想有哪些共同点?
都反对君主专制,都批判理学。
2、他们是怎样从不同的角度批判理学的? 黄宗羲:从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角度批判理学
请回答: (1)在上文中,作者是怎样概括儒家学说的特征的?
特征:“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在维护礼教伦 常
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 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 伸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 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 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 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 德治的精神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