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绿茶”的魅力诠释过去一提到茶,人们往往想到南方。
唐代陆羽《茶经》开篇就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而今,茶早已不是南方的特产,北方也有茶,日照就是“北方绿茶之乡”。
我市自1966年实施‘南茶北引’工程以来,经历了上个世纪60年代的选点试种、70年代的扩种、80年代的缓慢发展、90年代巩固发展和新世纪规模发展5个阶段。
经过40多年的探索实践,日照绿茶已成为日照市的特色产业和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
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北方绿茶之乡”茶产业是日照市的传统特色优势产业,也是竞争力强、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生态产业。
茶产业的发展一直备受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
2006年,日照市委、市政府立足市情、发挥优势、广泛论证、科学决策,作出了做大做强茶茶业的规划部署,提出把日照打造“北方绿茶之乡”的战略调整,制定并实施了“十一五”茶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了相关配套政策,确保发展规划实施。
成立长江以北唯一一个茶科所“绿茶作为产业来经营,就必须最大程度地避免‘靠天吃饭’的种植模式,要靠科学、靠技术、靠前沿的理念和做法。
”日照市委、市政府及各级各有关部门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
2006年9月,日照市政府以日编发第18号文批准成立日照市茶叶科学研究所。
这是世界上纬度最北的茶科所、离海最近的茶科所,也是我国江北茶区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茶科所,被确定为国家茶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科技部茶业成果转化中心和山东省茶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日照茶科所成立以来,主要围绕茶叶产业发展需求,进行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集成和示范;收集、分析茶叶产业及其技术发展动态与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技术依据,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为茶农开展技术示范和技术服务,为整个茶叶产业发展提供全面系统的技术支撑。
先后承担了省市茶叶科研计划项目30余项、自选研究课题60余项,在《中国茶叶》等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全国22个国家茶叶综合试验站”之一。
其中:国家科技部“山东茶树冻害防护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推广”项目在全省示范推广,使幼龄茶园成园率提高30%,成龄茶园冻害率明显减轻;省重大课题“北方茶树抗寒良种选育与产业化开发”项目选育的2个茶树新品种;“日照绿茶品质分析研究”项目建立了日照绿茶鉴别“指纹图谱”,进一步完善了日照绿茶“一代身份证”,为“日照绿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提供了重要技术手段;农业部茶叶体系建设项目在日照建立科技示范基地6处,示范推广面积3300余亩。
在茶园区划、茶树育种、茶园速成高产、名优茶加工及茶叶安全生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先后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30余项、国家专利8项。
2008年,在国内首次运用“3S”技术(即:GIS——地理信息系统、RS ——遥感、GPS——全球定位系统)检测当地土壤质地和环境条件,界定茶树适种范围,为山东茶业的统筹规划、规模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前进的步伐因为有智慧而铿锵有力。
通过实施“科技兴茶”战略,采取举办培训班、建设茶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和生态高效示范茶园等行之有效的办法,使名优茶叶生产、茶树设施栽培、茶树良种推广、无公害茶叶生产、茶树越冬防护、茶叶保鲜等一大批关键性技术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摸清底子到规模化发展想要发展,先要摸清自己的底子。
虽然从1966年日照“南茶北引”就成功了,但是其后发展并不是很快,发展中存在着经营管理粗放,产量不高;茶苗供应不足,良种茶园缺乏;产业化程度低,带动力弱;品牌意识不强,竞争力低等主要问题。
怎样从自然发展、粗放管理的“茶作坊”,迅速成长壮大为拉动一方经济的“茶产业”?这成为近年来日照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并大胆实践的课题。
对于地方茶产业而言,必须进行规模化发展,不能“小打小闹”,而是形成规模,进行有效的“聚焦”,才能在日益竞争激烈的茶叶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经过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我市确定了把做大做强日照绿茶产业提升到全市的战略层面,明确提出了打造“北方绿茶之乡”的总体部署,“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循序渐进,稳步发展”的原则最终确立。
市委、市政府的茶叶战略调整提出后,市农业部门迅速行动,加大摸底调研力度,对全市茶园面积、茶叶品种、品质等情况进行全面复查核对。
摸清底子,做好规划,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明确哪里适宜种植茶叶。
日照发展茶产业,可谓得天独厚。
日照有独特的区域优势,东临黄海,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素有“南方的北方,北方的南方”之称;境内山地丘陵多东西走向,易于抵挡北风侵袭,加之土壤适宜,对茶叶生长非常有利。
底子摸清了,发展才有了动力和信心。
于是,日照市开始了埋下头真抓实干!——抓考核,市委、市政府每年都将绿茶产业发展作为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进行分解立项督办,并作为全市茶叶种植乡镇镇域经济的重点考核内容进行专项考核;——抓规划,2008年,市农业部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全市茶园发展情况到村、到户、到地块的展开普查,实有茶园面积逐一进行了核实登记,做到了日照绿茶发展情况明,底子清,并科学制定了日照绿茶产业发展“十二五”振兴规划,成为全市特色农业发展“10+1”规划之一;——抓扶持,各级不断加大对绿茶产业的扶持力度,市财政设立新增茶园补贴专项扶持资金,各区县及重点茶叶生产镇对茶园连片发展、标准化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三品”认证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为茶叶生产注入了活力。
东港区对千亩茶园片内新发展茶园或连片面积100亩以上的新发展茶园,每亩奖励200元;对集中连片达到500亩—1000亩,给予20万元的配套奖励;对集中连片达到1000亩以上的,奖励50万元。
岚山区对成片发展50亩以上的茶园,每亩奖励200元;对连片发展500亩以上和1000亩以上的,分别给予每亩1000元和1500元的补贴。
五莲县免费提供茶叶种子……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使日照茶产业发展呈现出区域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良好局面。
仅在“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发展茶园面积就达6.5万亩,是日照1966“南茶北引”以来到2005年的茶园总和,而且实行了统一规划、区域化种植,建园质量好、档次高。
如此由“规模化”的平面效应上升到“影响力”的立体效益,突破了地方局限性。
截止到2013年,全市茶园总面积已经稳定在20万亩,形成了巨峰镇、后村镇、高兴镇、夏庄镇等一批茶叶特色乡镇,以绿茶为主导的巨峰镇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全市投产茶园达到15.7万亩,投产茶园亩产均鲜叶收入7000元左右,茶农直接收入达11亿元。
其中干毛茶年总产量首次突破万吨大关,达到了1.1万吨,总产值达18.7亿元。
日照茶园面积和年产量已分别占山东省的60%和75%以上,发展成为全省茶叶主产区和我国淮河以北最大的绿茶生产基地和科研基地,与韩国宝城、日本静冈并称为“世界三大海岸绿茶城市”。
提质增效,用“四品战略”攻坚全市上下高度重视茶业发展,大力实施“品种、品质、品牌、品位”四品战略,全力推动茶产业扩规模、上水平、增效益,绿茶产业成为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建设现代农业的一项重点。
近年来,我市把优化茶树品种作为提高茶叶内质的关键环节,在全市大力普及迎霜、福鼎大白毫、龙井43等优良茶树品种,以建立高标准规模化生态高效茶园为重点,加快老茶园的改造,对树龄过大、树势衰退、行距较大的茶园进行分期、分批换种改植,发展密植高效茶园,不断推进全市绿茶生产整体上水平。
为切实提高日照绿茶的品质,使日照绿茶真正占领市场的制高点,结合我市绿茶发展实际,在全省率先完善了标准化生产体系。
市农业、工商、质监等多个部门联合制定发布实施了《地理标志产品日照绿茶》《日照绿茶幼龄茶园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日照绿茶投产茶园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日照绿茶有机茶园生产技术规程》等4项茶叶生产标准。
我市的标准茶园示范基地建设标准和日照绿茶生产技术标准成为山东省标准。
在全省首批公布的12处省级标准茶园示范基地中我市占5处,市级标准化生产基地我市有18处。
日照市把质量安全作为茶叶生产的“生命线”,严格执行和落实与茶叶安全性相关的“标准”“规程”,保证茶叶产品达到无公害标准。
我市积极在全市探索实施了“公司联基地、基地联农户”的管理办法,充分利用茶叶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指导各茶叶加工企业与茶农户签订管理收购合同,茶叶加工企业积极引导茶农户实施有机、无公害化生产,并以保护价格收购茶农的鲜叶,以此推进全市茶叶的无公害化生产,使各茶叶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结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联合体。
同时,积极推行茶叶标准化生产,依托农技推广系统、茶叶加工龙头企业、茶叶合作社、生态高效示范茶园等,示范推广茶叶标准化生产,先后建立了后村皂户沟、瑜山茶场、北叶青、山东浮来青、日照碧波、后崖下等一批茶叶生产示范基地。
岚山区被授予“国家级无公害绿茶标准化示范区”称号。
有效期内茶叶“三品”认证总数达到49个,有80余家茶叶加工企业获得QS生产许可证。
2002年8月,“日照绿茶”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正式核准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日照绿茶”从一个产品名称发展成为特色商品。
2006年,“日照绿茶”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1年5月,“日照绿茶”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正所谓“牌子越响,责任越大”。
创牌艰辛,护牌更须上心。
我市实行了联防互保、举报奖惩等制度,坚持全程质量跟踪。
所有茶叶生产企业的对外宣传、销售等活动中,不仅要使用‘日照绿茶’品牌;所有经营者在共享资源的同时,也必须按照‘日照绿茶’标准组织生产和加工,以稳定的质量保证品牌的声誉。
”为了维护“日照绿茶”品牌形象。
我市先后制定了《“日照绿茶”证明商标使用管理规则(试行)》《日照绿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保护管理办法》和《“日照绿茶”中国驰名商标使用管理规则(试行)》。
凡申请使用“日照绿茶”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合作社要达到四个“必须”,即:必须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批准的日照绿茶产地范围内拥有一定规模种植基地,必须符合《地理标志产品日照绿茶》要求、必须有食品生产许可证、必须获得“三品”认证。
同时,对于获准使用“日照绿茶”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合作社,在其产品包装上贴“日照绿茶”中国驰名商标防伪标识,消费者可以拨打电话查询真伪。
为了加强茶叶市场监管,严厉打击以次充优、以南方茶冒充日照茶的行为,维护正常的茶叶市场秩序。
日照市还专门成立由公安、工商、茶业局等部门组成的茶叶产品监管中心,常年开展茶叶产品、茶叶市场的治理整顿工作,保护“日照绿茶”声誉。
茶叶协会同时探索建立了动态管理、随机抽检、联合执法和信息举报“四位一体”的监管机制,实施全方位、无缝隙和常态化监管。
对达不到规定要求、产品不合格、擅自使用“日照绿茶”中国驰名商标的,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