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理性选择理论与法经济学的发展 魏建 中国社会科学 2002年第1期
理性选择理论与法经济学的发展 魏建 中国社会科学 2002年第1期
入经济学领域的马克思更对法与经济的 关系有深刻 的
理解, 他指出法律关 系不 过是 社会经 济关 系的 反映,
法律所集中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 这正是科学 认
识法律制度的首要前提。 美国制度学派的研究形成了法经济 学的第一 次浪
潮 ½ 。凡勃伦在 激 烈地 批 评边 际 主 义经 济 学的 基 础 上, 强 调 制 度 对 行 为 决 策 的 影 响 和 社 会 的 利 益 冲 突 ¾。康芒斯的 5 资本主义的法律基础6 和 5 制度 经 济学6 对后来法经济学研究具有重 大影响。康芒 斯认 为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探究决定一般经济秩序的合
之后, 卡拉布雷塞、阿尔钦的工作 展现了在传 统 法学领域 )) ) 侵权法、 产权 法进 行经 济分 析的 成果。 由此吸引大批经济学家 ( 如德姆塞茨) 和法学家 ( 如 波斯纳) 进入法经济学领域, 尤其是芝 加哥大学法 学 院的学者致力于法律的经济分析, 成 绩卓著, 声誉 鹊 起, 形成了法经济学中的芝加哥学派。70 年代之后 法 经济学迅速 发展, 成 为美 国法 学院的 主流 研究 领域, 同时法经济学也开始国际化。
º Rowley, Charles K . , Public Choice and the Economics Analysis of Law. In Nicholas Mercuro ( ed. ) , Law and Economics, Boston: K luwer A cademic Publishers, 1989, pp. 123 ) 173.
X 本文是在我的博士论文 / 当代 西方法经济学分 析范 式研究0 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在此 特别感谢我 的 两位导师何炼成教授、黄少安教授 的精心指 导。当 然文责自负。
XX 魏建, 1969 年生, 经济学 博士, 山东大学经济 研究 中心教师, 现在广发证券公司理论 经济学博士后 流 动站工作。
自 80 年代 中期 以来, 法 经 济学 进入 了一 个相 对
# 102 #
平稳的持续发展阶段。一方面, 法经济 学的影响 日趋 扩大。从事法经济学研究的学者越 来越多, 美国 政府 也要求对政府法令进行成本收益分 析。法经济学 已经 成为当代西方法学研究中不可忽视 的重要派别; 另一 方面法经济学的内容也在发生重大 变化: 一是波 斯纳 等人为代表的主流法经济学在批评和 质疑下对 / 效率 主题0 做了一些调 整以 增强假 说的 现实 性和预 测力, 并且通过加强实证分析和运用新的分 析工具 ( 如 博弈 论的应用) 的方式提高理论解释力; 二 是逐渐形 成了 一些非主流学派, 如制度法经济学 派、奥地利法 经济 学派等, 他们已不再满足于对法经 济学的批评, 纷纷 探索建立自己的分析体系。但由于除新 古典经济 学以 外的经济学的成熟程度还不能为其对法 律进行分 析提 供足够的工具, 因此这些学派目前只是 提出了一 些基 本的观念, 离系统分析还有相当的距离。
分歧, 有的 侧重于研究法律政策制定过 程中经济学 的
作用, 有的侧重于研究与法律相关的 经济现象, 还 有
的于重学综
法侧与经济学的理论 与方法研究 双
方共同关注的 问题 ( 如对公 司治 理的研 究) 。大致 上
可以将上述分歧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 广义是指对 社
会中法律现象和经济现象之间的关系 的研究, 不仅 从
½ 同上注。 ¾ 凡勃伦: 5企业论6 , 商务 印书馆, 1959 年; 5有 闲
阶级论6 , 商务印书馆, 1964 年。
# 101 #
中国社会科学 2002 年第 1 期
理规则的构成要素, 他综合经济 学、法学、伦理学 以 及实用主义哲学形成了他的制度经济学。
法经济学的第一 次浪 潮在 20 世 纪三 四十 年代 很 快就衰落了。法经济学的真正 勃兴是 在 20 世纪 60 年 代以后, Mackaay 称之为法经济学的第二次浪潮。
#学术述评#
理性选择理论与法经济学的发展X
魏
建X X
一、前 言
法经济学 ¹ 是 20 世纪 60 年代在 美国兴 起的一 门
边缘学科。它是法学和经济学交叉的 产物, 特色就 是
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法律问题。 对法经济学 最
普遍的界定为 / 应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 法来检验法 和
法律制度的形 成、结 构、演 化和 影 响0 º 。但也 存 在
二、理性与理性选择理论
( 一) 理性 理性概念是一个多层次多含义 的概念, 是一 个从 核心逐渐向外扩展的概念体系。核心层 次的理性 是纯 粹的形式理性, 认为人是其目的的 理性最大化 者, 目 的外生于决策过程, 对实现手段的惟一 要求就是 它能
¹ 波斯纳: 5法律的经 济分析6 , 中国 大百科 全 书出版社, 1997 年。
究法律 体系下行 为人的 反应及 其对资 源配置 的影响。
这些研究又可以分为 / 实 证0 和 / 规范0 两部 分, 前
者是用经济学研究实际法律规则的效 果, 后者是用 经
济学选择最有效率的法律规则 » 。不论 是广义的理 解
还是狭义的理解, 二者共同的观念是: 对法律的理 解
不能仅局限于法律本身, 而应该看到法 律不过是社 会
比自我利益最大化更进一步的是将 追求目标限 定 在经济利 益 甚至 仅是 货 币化 收益 上 的财 富 最大 化 理 论, 它认为 行动的惟一目标就是最大化 行为人的经 济 利益。将追 求 目标 限定 为 货币 收 益或 转 化 为货 币 收 益, 虽可以避免人际之间效用比较的 困难, 能够更 为 准确地判断行为的行动选择, 但同时也 限定了理论 的 使用范围, 非市场制度由于缺乏可以通 约的计量单 位 使用这个假设就有困难 º 。
» Hovenkamp, Herbert, Law and Economics in the Unit ed States: A Brief Historical Survey, 19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5, pp. 331 ) 352.
¼ Mackaay, Ejian, History of Law and Economics, Http: PPwww. Lawecon. lp. f indlaw . com, 1999.
1960 年科斯受 聘于 芝加 哥大 学 并担 任 1958 年 创 刊的 5法经济学杂志6 的编辑 。之 后在 / 经 济学帝 国 主义0 的大 背景下, 在科斯等人的努力 下, 法律的 经 济分析被一般化, 现代法经济学诞生。
在科斯之前的法经济学被波斯纳称 为 / 老法经 济 学0 ¹ , 这一时期 的分析 主要 集中在 垄断 等问 题的 研 究上, 还没有将其一般化。之后贝克尔 的工作使经 济 学分析工 具具 有了 普遍 适用 性。科 斯在 1937 年 发 表 了 5企业的 性质6 一文, 提 出了 / 交 易成 本0 概念。 1960 年科斯发表了法经济学的奠基之作 5 社会成本 问 题6 , 标志着现 代法 经济学 的诞 生。文中 的思 想被 归 纳为 / 科斯 定理0 。科 斯不仅 在理 论上揭 示出 对法 律 进行经济分析的重要性, 而且展示了对 法律进行经 济 分析的方法, 即交易成 本方法。 5 社会 成本 问题6 一 文使法律的经济分析的一般化在方法上成为现实。
º 主流法经济学主要是指由 波斯纳领 导的坚 持 / 效率 主题0 以新 古典 经济 学为 理论 观念 和 工具的法经济学, 因此又 称为新古 典法经 济 学。有时也被 称为 法经 济 学的 芝加 哥 学派, 但这可能不太准确, 因 为科斯、施 蒂格勒 和 波斯纳之间也有分歧。
使目的实现 达到 最 大的 程 度, 至 于如 何 实 现没 有 规 定。形式理性是外延最大的理性, 能包 含在逻辑上 符 合手段与目 的一 致 性的 所 有行 为, 是 其 他 理性 的 基 础。
法经济学是经济学帝国主义进行的 最为深入 的领 域, 综观法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尤其是 在当代的 发展 历程 , 可以 看 出这 实 际上 是一 个 理 性选 择 理论 的 应 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化和反 思 的 过程, 是 经济 学 以 理 性选 择 为 依 托、深入到法律领域中, 对法律规则的 形成以及 既定 法律规则下 的 行为 反应 进 行分 析。 在这 个 分析 过 程 中, 既展现了理性选择理论的学术 魅力, 又暴露 出了 它的局限。因此对法经济学在当代的发 展轨迹进 行评 述, 选择 / 理 性选择理论0 这个视 角, 不仅具有 相当 的学术高度, 而且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 法经济学 的学 术演变规律、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 准确的预测, 同时 也能够检验 / 经济学帝国主义0 的成败 得失, 为经 济 学的发展提供启示。
自我利益最大化理论更进一步, 将 追求的目标 限 定在 了 决 策 者 的 自 我 利 益 上 ¹ , 这 可 以 追 溯 到 亚 当# 斯密的 / 经济人0 假 设。自 我利 益 最大 化理 论 在 经济学理论中使用的时间最长, 也是最 易被理解的 理 性假设, 在 / 经济 学 帝 国主 义0 中 得 到了 最 好 的 体 现。
预期效用理论是更进一步的理性 判断, 是现代 经 济学广泛使用的理性假设。它依然认为 目的外生于 决 策过程, 强调行为 与目 的的 一致性。 但是, 它: ( 1) 将决策者的效用作为追求目标; ( 2) 行为选择限定 在 能够实现效用最大化的行为上, 决策者 须比较不同 行 动方案产生的不同效 用水平; ( 3) 引入 了不确 定性, 要求决策者比较不同概率分布下不同可 选方案之间 的 预期效用; ( 4) 最 为重要 的是, 为 使比 较可以 进行, 要求效用函数具有通约 性 ( Commensurability ) 、可传 递 性 ( Tansitivity) 、占 优 性 ( Dominance ) 和 偏 好 不 依 赖 于选择程序的无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