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讲_理性行动理论

第七讲_理性行动理论


2、理性行动的目标
三个目标: 提供一种以个人理性为基础的社会行动理论,并 以此将社会科学的微观理论和宏观理论结合起来; --现有的社会科学研究中中都比较薄弱 建立各种数学模型,以说明社会系统中微观和宏 观相互过渡的各种途径,从而以演绎性、形式化 的理论预测和解释社会系统的行动 深入、全面地分析各种形式的社会行动,特别是 现代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法人行动

2、后现代性



后现代性也主要指的是一种在传统的“现代性”之后形成, 并且在基Ian本精神或运作原理方面与传统的现代性有着 根本不同的社会文化模式。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后现代性主题展开的讨论主 要包括:“现代性是否已经或正在成为过去?”“我们是 否真的正在进入一种与以往的现代性很不相同的新的社会 文化状态?”“如果评价我们正在进入的社会文化状态?” 等。 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西方文献中,“后现代性”主要指 的是一种其内在精神与传统的现代文化十分相异的“后现 代文化”。之后逐步进入社会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后 现代”“后现代性”“后现代社会”等概念频繁出现。 “后现代社会正在来临”的宣称在西方学术界广泛流行病 为许多人接受,对很多人来说后现代性也演变成后现代社 会的同义词。
理性选择 霍曼斯的小群体交换理论 格兰诺维特的网络结构理论 科尔曼的系统内部分析
理性选择研究在社会学中的视角转换
最重要的变化是从经济学的微观研究走向了微观与宏观结 合的研究 格兰诺维特在《弱关系的力量》一文中就指出“当前社会学 理论的一个基本欠缺就是没有令人信服的方式把微观层次 的互动与宏观层次的互动模式联系起来。”他把求职放在 社会网络关系中开展研究,其实质就是要揭示微观的个人 选择行为在宏观的社会结构中是怎样展开,目的是要回答 “微观与宏观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科尔曼“以低于系统水平上的行动和倾向性为基础揭示系统 行为,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较低水平移动至系统水平的 问题”。 两个方面入手:扩大合理性与效益两个基本概念,从经济人 扩大到理性人;把理性选择行为放到社会系统中考察 法人与组织的理性选择



在理论视角上,理性行动理论以“理性人”为出发点, “对于行动者而言,不同的行动有不同的‘效益’, 行动者的行动原则可以表述为最大限度的获取效益”。 “理性人”不同于“经济人”,因为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的理性行动不仅仅是追求经济效益,而且还包括 社会的、文化的、情感的、政治的等目的。 理性行动是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而通过人际交往或社会 交换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性行动,这种行动需要理性地 考虑对其目的有影响的各种因素。但是判断理性与非 理性不能以局外人的标准,而是要用行动者的眼光来 衡量。 科尔曼正是要研究人的理性行动是如何受到社会结构 制约的,在结构的限制中人们又是如何选择行动方式 的。

另外,结构功能理论是在系统行动的层次 上应用社会目的论或功能论来进行解释, 这容易导致循环论证,而理性行动理论是 建立在个人行动具有目的基础上,但对系 统行动的解释并不仅仅一个人目的为原因; 以个人理性行动为基础的多层次解释是既 考虑到个人行动的原因要满足个人的利益, 又考虑到个人在人际交往、在群体、组织、 制度中的行动会受到后者制约,并在种种 制约下制定恰当的行动方案
新教教义
(1)
资本主义体制
(3) (2)
个人价值观念

经济行为
科尔曼认为,任何以个人行动为基础,阐述系统行动的理 论都有三个部分组成: (1)说明宏观到微观的转变。这类命题由表达社会特征的 自变量和表达个人特征的因变量组成; (2)说明微观水平的个人行动和人际互动。这类命题由表 达个人特征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组成; (3)说明微观到宏观的转变。这类命题由表达个人特征的 自变量和表达社会特征的因变量组成。这样,理论体系的 起点和终点都在宏观水平,而在推理过程中却降到了个人 水平
社会行动


理性行动理论所要解释的社会行动不包括那些不 具有目的性的感情行动和不具有社会性的私人行 动。 他将社会行动分成两大类:(1)交换行动;(2) 法人行动和规范行动 交换行动可划分为三类:(1)市场交换,包括经 济的、政治的、社会的市场;(2)权威关系中的 交换,指行动者把控制自身行动的权利转让给另 一行动者;(3)信任关系中的交换,指行动者单 方转让自己的资源或权利给另一行动者



(1)从理性的可靠性方面对现代性进行攻击,指出理 性并不像现代性的设计者和捍卫者想的那样正确和牢 靠。 德里达的工作:从所谓“后结构主义”立场来解构西方 理性主义思想传统中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即认为 在我们的语言和思维之外存在着某种本源性的东西 (存在、物质、理念、上帝、本我等),这种本源性 实在的存在和变化受到一些确定无疑的本质或规则 (逻各斯,logos)的支配,我们的一切经验、思想 和语言都只不过是对这些本源性实在及其背后的那种 逻各斯的表达或再现,准确的把握或再现这些本源性 实在,是我们哲学、科学和日常思维在内的全部思维 活动的中心任务。
(2)后现代主义者们还从理性所具有的统治和控制功能方 面对现代性进行攻击。
在借助于理性力量而建立起来的现代社会,对人类的统治和 控制不仅没有消失,而且还变本加厉。因此,从实现自由、 平等、博爱的角度来看,现代性的创造者没有履行自己的 诺言。 比如,福柯通过对知识考古学、权力谱系学角度对西方近代 理性主义话语与权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尖锐 的批判,试图表明建立在理性概念基础上的现代性并不像 人们所宣扬或相信的那样是人类历史进步的一个更高阶段, 只不过是在一种新的历史条件下实施社会控制和统治的新 形式而已。

三、科尔曼的理性行动理论


科尔曼(James S. Coleman,1927-1995),研 究生阶段指导老师拉扎斯费尔德和默顿。 20世纪60年代创建了霍普金斯大学社会关系学系 1992年当选美国社会学会主席 80年代以前科尔曼主要是以经验研究和政策研究 著称,有著名的“科尔曼报告”(《教育机会的 平等》) 1990年《社会理论的基础》
基本行动要素
(1)行动者、资源和利益 他认为,行动者具有一定的利益偏好,并且都试图控制能满足 自己利益的资源,资源种类很多,如财富、物品、事件、信息、 技能、特长等 行动者与资源之间是是控制关系与利益关系,行动者的利益是 由一定的需要和偏好构成的,它包括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 需要和偏好。 他区分了两种自我的利益:①客体自我,涉及人的感受和满足 程度,并由此形成了人的行为动机。但是客体自我的利益很难 加以观测。②行动自我,它服务于客体自我,努力使之感到满 意。行动自我的利益是可以观测的,它表现为获取对于事件控 制所必需的资源数量 在多数情况下,行动者并不能控制能满足自己利益的所有资源, 许多资源是由其他人控制着;同样,行动者也控制者其他人所 需要的资源。因此,最基本的情况是两个行动者交换资源,以 此来满足双方的利益,这也是人际互动或行动者相互依赖的起 因。
哈贝马斯的反驳 哈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后现代主义者对传统理性的评价所做 的批评,但他认为我们并不能因此彻底否定和抛弃理性主 义和现代性。他认为现代性并没有失败,只是在其最初设 计中存在差错。现代性依然是一项有待于并值得我们继续 去完成的事业。因此,我们所做的不是彻底和否定现代性 的理想,而是应该去找出他的最初设计中所存在的问题, 设法消除这些问题,去修正、完善他,使他得以重建。 哈指出,西方近代哲学都是一种“意识哲学”或“主体哲 学”,其对理性的理解归于偏狭,只是简单的从个人主题 角度出发来理解“理性”,把理性理解为是个人主体所具 有的一种认知世界和控制世界以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需要 的能力。 与人类生活的多维度相适应,理性也具有多种不同的类型, 如“工具理性”、“沟通理性”。
二、社会学与理性选择理论的关系




理性选择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新经济社会学;个人与社 会的关系问题得到新的理论解释 社会学对理性选择经过了拒斥和认同不同的过程 1994年,美国社会学年会上,布劳(Peter M. Blau)、古 德(William J. Good)、瑞利(Matilda)、苏特(James F. Short)和荣格(Dennis H. Wroog)等对“理性选择与社会 学”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布劳反对将理性选择引进社会学:“社会学的中心任务不 是解释个体行动,而是解释社会环境的结构怎样影响人们 的生活变迁”,理性选择理论的任务是揭示个体怎样追求 利益最大化的选择行为,因此它不是社会学的任务,社会 学只有把关于个体怎样行为的问题留给其他学科去研究, 才能保持自己科学特点。
第七讲 理性行动理论
一、理性问题之争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是20世纪西方思想 界和社会学理论界争论的最重要的问题之 一。“理性”是其争论的核心问题之一。 20世纪70年代开始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如何 评价现代性”?“现代性是否已经或正在 成为过去?”“我们是否真的正在进入一 种与以往的现代性很不相同的新的社会文 化状态?”

德里达认为这种“逻各斯中心主义”其实是根本站不 住脚的,他认为,我们的一切经验、语言和思维都是 通过文字符号而进行的,我们能够言说和思维的不过 是由文字符号构成的各种文本而已;文字符号以及由 其构成的各种文本也并非是对本源性存在的再现,而 是一种自足性的存在,他们的意义不是来自于其所指 涉的那个对象,而是来自于自身内部各个符号之间的 差异。这种意义自足且用不固定的文字符号不仅是我 们的言说和思维必须借助的工具,而且还是我们思维 的“牢笼”,我们言说和思维的内容永远无法超出文 字符号为我们所划定的范围。因此,试图通过我们的 言语和思维去把握存在于他们之外的某种“逻各斯”斯”即使有,我们也永远无法知晓。
1、理论和方法论倾向



在方法论上主要针对主流社会学的整体方法论和结构功能 主义。他认为,尽管社会科学的主要任务是解释社会系统 行动,而不是解释个人行为,但系统行动是间接地来源于 个人的行动。 对社会系统的解释的整体和个体方法论中,他主张采用个 体方法论的视角进行解释 整体方法论侧重于“对不同系统的同一行为进行样本分析 或是对一个系统在特定时期内的不同行为进行分析”,如 对自杀和社会结构进行因素分析等 而科尔曼主张用系统的不同组成部分(如个人、群体、组 织、制度)的行为来解释系统的行为,称为“系统行为的 内部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