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和汤加减治疗局限性硬皮病78例摘要目的:观察阳和汤加减治疗局限性硬皮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近6年收治局限性硬皮病患者78例,采用阳和汤加减口服。
结果:治疗总有效率94.9%,结论:阳和汤加减治疗局限性硬皮病疗效显著。
关键词局限性硬皮病中医药疗法阳和汤
硬皮病是一种以皮肤组织中出现胶原纤维异常增生,导致皮肤纤维化和硬化为特点的疾病。
临床可以分为系统性和局限性。
局限性硬皮病局限于皮肤,亦有学者认为局限性硬皮病可以转化为系统性硬皮病[1]。
本病治疗中医更具有优势,效果更好,2005年3月~2011年9月运用阳和汤加减治疗局限性硬皮病患者78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78例,男23例,女55例,年龄9~67岁,平均43.7岁,病程2个月~13年。
诊断标准:参照赵辩主编《中国临床皮肤病学》硬皮病一章诊断。
治疗方法:采用阳和汤加减治疗基本方:生黄芪、太子参、伸筋草、路路通各15g,桂枝、白芥子、桃仁、红花、川牛膝、穿山甲、制附子、肉桂、干姜各10g,葛根12g,皂角刺10g。
加减:纳差加砂仁、焦三仙各15g,舌苔厚腻加枳实10g、厚朴10g,无汗加麻黄10g,肺脾两虚,皮肤变硬干枯,伴面色萎黄,加党参、云苓、白术各15。
服药方法,服用中药前先服用肥儿丸,成人体格强壮者服
用1包,体质弱者半包。
服药后会有腹泻数次。
腹泻止住之后即可服用汤药。
汤药用法,水煎2次,取汁500ml分两次早晚饭后服用,2个月1个疗程。
1~2个疗程观察疗效,服药期间嘱咐患者多食辛辣发汗之物,多活动。
结果
治疗78例,显效40例,有效3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4.9%。
例1:患者,女,25岁,2007年7月29日初诊。
2年前患者无明显原因出现左足背肿胀发硬,无不适,起初未予重视,后来皮损逐渐扩大,渐延及胫前及大腿前部,呈带状分布,皮损处皮肤逐渐变硬,萎缩,发紧光亮,伴左下肢冰凉。
为求系统诊治,今来我院求治。
入院症见:左足踝至胫前大腿前可见一带状皮肤发硬,萎缩,皮损处皮肤发亮,左足冰凉,纳差,畏寒肢冷,舌质淡,舌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
入院中医诊断:皮痹阳虚脉络痹阻。
西医诊断:带状硬皮病。
处方:生黄芪20g,太子参15g,白芥子、桂枝、葛根、桃仁、红花、穿山甲、皂角刺、制附子、肉桂、川牛膝、干姜各10g,伸筋草、路路通各15g,水蛭6g,甘草6g。
用法:水煎两次,取汁500ml分两次服用,日1剂,上方连服28剂,皮损处皮肤变软,仍有皮肤萎缩,守方加减服药6个月。
病情痊愈。
讨论
硬皮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因尚不十分明确,目前尚无特效疗法[2]。
关于本病中医古籍未见明确记载,多数学者倾向于皮痹的诊断,《素问·痹论》记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以秋
遇此者为皮痹,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合于肺,在于皮则寒,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于病相益,故寒也”。
巢元方著《诸病源侯论.风湿痹侯》记载,“风湿痹病之状,或皮肤顽厚,或肌肉酸疼。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气血虚,则受风湿而成此病,久不病嗟,入于经络,传于阳经,亦变令身体手足不遂”。
可见此病与风寒湿以及寒凝血瘀有密切关系。
认为本病阳虚为本,寒凝血瘀为标,临床治疗以温阳散寒,软坚通络为基本大法。
方中附子、肉桂、干姜直入肾经,培补元阳,使阳气得充,寒凝之邪可化;白芥子、葛根、桂枝解表散寒,且葛兼根有解肌作用,使肌肤玩痹得解。
桃仁、红花、伸筋草、路路通、活血通络,气血行,脉道通,毒邪去。
水蛭、山甲、皂角刺软坚散结。
生黄芪、太子参补中益气,气行血行。
全方集温阳散寒,活血通络软坚于一炉,切合病机,故疗效可观。
参考文献
1 许冰.硬皮病的皮肤表现[j].皮肤病与性病,2011,33(4):199-201.
2 袁国强,朱秀惠,张庆昌.硬皮病中医治疗十法[j].山东中医杂志,2004,1: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