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秧歌的继承与发展
胶州秧歌的继承与发展
张剑
“胶州秧歌”以其辉煌的艺术魅力蜚声全国,并在2006年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面对这株绚丽的艺术奇葩,我们应如何继承与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一、在传承中发展
首先我们要深入民间,扎扎实实、真心真意地向民间艺术请教。
民间舞蹈离不开老艺人,如果没有了民间艺人,民间舞蹈也就无从谈起,我们只有在老艺人身上才能学到味道浓郁的胶州秧歌。
胶州秧歌经历了由“小调秧歌”到“小戏秧歌”的发展过程。
秧歌艺人历代相传,他们将民歌小调与我们当地艺术相互融汇演唱而形成了胶州秧歌的雏形。
特别值得提的是一个具有科班性质的秧歌团体——“安锅”的诞生。
它意味着胶州秧歌已完成了由“小调”到“小戏”的演变过
程。
而这个演变的结果则标志着胶州秧歌的成熟。
也就是说秧歌在没形成小戏秧歌这个艺术模式时,无论是从其形式到其内容上小调秧歌还不能称为胶州秧歌。
“安锅”秧歌剧的训练演出形式也证明了成熟的胶州秧歌“舞、戏”合一的本质特征。
安锅学员的训练内容是老师教场“练舞”,晚上挑灯“说戏”。
所以说秧歌的表演是一种有剧情的舞蹈表演。
三百多年来,经过历代秧歌艺人不断的提炼、加工,使这种起源于明末清初的民间艺术,发展成为今天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他凝聚了无数秧歌艺人的心血和汗水。
因此这就需要我们虚心的向老艺人学习,认真学习老艺人各种流派的每个动作、每个小范儿、每个眼神、各种唱腔,还有他们点点滴滴的韵味都应当准确无误地掌握好,只有这样才能掌握“胶州秧歌”的精髓和本质。
但老艺人的现状如何呢,我们以胶州秧歌之乡---马店东小屯为例,简单谈谈村里老艺人的近况。
杨学顺老人(96岁)他一直生活在东小屯村,在我们2005年11月采访他时,老人还兴高采烈的和我们谈秧歌,称自己是一个秧歌队的“秧盘”(“秧盘”意思是不下场的秧歌队成员,
他们称场上表演的秧歌演员为“科班”),还为我们演唱了四五首秧歌小戏的唱段,但在06年春节前夕,文化局领导带领我们走访老艺人在见到他时,老人的身体状况就不能再唱了。
又如东小屯胶州秧歌第六代传人杨茂昆,笔者在1991年胶州秧歌研讨会期间,多次采访他,从他那里记录了许多秧歌曲牌、锣鼓经、和小戏唱段,但从1994年杨茂昆喉咙动手术后,他已经不能正常说话了。
村里在上世纪80年代末组建的秧歌队,由于人员的流失(妇女嫁到外村,青年外出打工等),再组织起传统的秧歌队就比较困难。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胶东镇的斜沟崖村、南庄二村等。
综上所述,探讨建立一套保护老艺人、鼓励传统秧歌之乡组建秧歌队、并能让他们长期活动、存在的机制,确有必要。
搞好胶州秧歌的收集、整理、集成、宣传工作。
在这方面,山东省、青岛市和我市的同行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文化馆的艺术档案里留下了丰富的文字资料。
随着胶州秧歌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胶州秧歌在全国知名度的大幅提高(我们从05年10月到06年3月这短短的
时代特点的艺术作品。
这对胶州秧歌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近年来,我们文化馆的群文工作者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1984年排练演出了胶州秧歌剧《七月七》、1990年排练演出了胶州秧歌剧《三月三》,这两个小戏通过青岛电视台的播放之后,还参加了当年的全国电视片春节交流,得到好评。
1995年根据胶州秧歌素材编排的舞蹈《隔辈亲》获山东省第三届“小飞天”舞蹈大赛优秀作品奖。
另外还有新创作的舞蹈《秧歌风情》《烛光颂》等等,都是利用秧歌的素材创作的,反映当今人民精神风貌的舞蹈作品。
但只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我们共同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
请进来走出去。
我们应当虚心请教专家,在创作上真心实意的拜他们为师,专家们有着丰富的创编经验,如果我们多请他们为我们出注意、想办法、出谋划策,将会对胶州秧歌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们还要创造机会走出去,借鉴其他的民间舞蹈的精华,融会贯通,开拓创新,使胶州秧歌向着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发展。
综上所述,“胶州秧歌”的继承只是方法,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人民服务才是目的。
“胶
州秧歌”来源于民间,表达了人民的意愿情感,反映了民族的精神风貌和历史的进步,人民需要她,人民喜爱她,主要原因是我们保持了“胶州秧歌”原有的质朴和独特的风格,并能使之反映人民的现实生活。
“胶州秧歌”既能在广场表演受到人民和专家的好评,又能搬到城市的大舞台上,一展浓郁的地方风姿,博得观众的喝彩,看了之后回味无穷,倍受欢迎。
这样也更需要我们专业和业余的文艺工作者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有新的思想高度、新的知识结构、新的文化视野及新的审美情趣,来对待“胶州秧歌”的发展,为她注入时代感和活力。
人民需要民间艺术,更需要精品艺术,为使这支古老的民舞之花开的更加娇艳,我们就得去探索、去追求、去创新、去发展、去学习、去交流。
让“胶州秧歌”这支生长在胶州大地上的民舞之花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迎接辉煌的未来。
附记“胶州秧歌”简介:
传统的胶州秧歌有10名演员,5对角色。
胶州秧歌的表演形式分为跑场与小戏两部分。
跑场是在演出小戏之前的舞蹈,小戏则专门演小
戏。
鼓子:原是挎鼓表演,后改为水袖,扮成40多岁的中年人,有如戏曲的老生。
棒槌:持双棒表演为年青人,扮如戏曲中的小生、武生。
翠花:持折扇,舞时并不打开,扮如青衣。
扇女:持折扇,舞时打开,年青妇女形象,扮如花旦,舞姿优美。
小嫚:(小姑娘)持团扇表演,伶俐活泼。
秧歌内容分为跑场、戏剧两部分。
跑场部分有十字梅、大摆队、绳子头、四门斗、挖心、绳子头、两扇门7场。
戏剧部分又有本戏和移植戏之分,本戏有《大离别》、《小离别》、《关东指书》、《拉磨》、《打水》、《闹学》等40多种传统剧目,并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秧歌多为左右摆动式,胶州秧歌则是螺旋式舞姿。
女角婀娜多姿,有三弯九动十八态的舞姿,俗称“三道弯”、“扭断腰”;男角动作大方、潇洒、剽悍、粗犷。
音乐用唢呐、锣鼓等伴奏,曲牌有得胜令、水浪音、小白马等。
(胶州市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