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胶州秧歌

胶州秧歌


动律特征
胶州秧歌它的动律特点,可概括为“抻、韧、碾、拧、扭” 五大特点。 “抻”表现一种力的延伸感。 “拧”以腰为轴,向外拧转形成的“三道弯”体态。 “碾”在形成或移动重心的过程中,膝盖被推动,反射在 脚部的旋转力上。 “韧”在流动的动作变形中,表现出的一种力的性格 所谓“扭”是动力脚脚掌和脚跟的碾动做运动的支点,从 而波及腰和上身各部位的扭动而形成流动中的“三道弯” 曲线特征。
“抻、韧、碾、拧、扭” 抬重、落轻、走飘,活动起来扭断腰。 形成了胶州秧歌“三弯、九动、十八 态” 韵律特征。
广场舞蹈-原生态
舞台艺术
经过艺术、美化的胶州。 经过艺术、美化的胶州。
要点提示: 要点提示:
正丁字拧步:
1、正丁字拧步是由脚下的拧动促使膝盖转动带动腰部的 扭动形成自下而上的三道弯 。 2、脚下的拧动强调的是主力腿的脚掌推动力脚的脚跟, 强调的是碾劲。 3、膝部的转动要求主力腿的膝盖追动力腿的膝盖并且有 一个自上而下的动势,强调的是钻碾劲。 4、腰部的扭动强调的是对抗力双膝往右拧 、 腰往左回, 双膝往左拧 、腰往右回 。主力腿的膝盖往下衬,主力腿 的腰相应要往上提,这样有一个交叉的对抗力。对抗力需 要韧劲和抻劲来完成。 因此我们说正丁字拧步要用碾、拧、抻、韧、扭来完成。
山东胶州秧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胶州秧歌
"地秧歌"、“跑秧歌”。 民间称“扭断腰”、"三道弯"。 跟鼓子秧歌和海阳秧歌被誉为山 东三大秧歌。
背景
胶州秧歌至今已经有230多年的历史,清代胶 州赵姓、马姓两家逃荒关东,沿途乞讨卖唱,逐渐 形成一种边舞边唱的形式。后来经过艺人们不断的 加工完善,到清朝中期初步形成一套比较固定的表 演程式和音乐曲牌。 1957年进京演出以后,获得好评。吸引了全国 150个文艺团体先后前到胶州市学习胶州秧歌,后来 被北京民族舞蹈学院列为必修课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