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_建筑平面设计

第三章_建筑平面设计


水平视角 前排边座的学生与黑板远端 形成的水平视角大于等于 垂直视角 第一排学生眼睛与黑板垂 面上边缘形成的夹角大于等于
教室布置及有关尺寸 a≥200mm; b 小学>850mm; 中学 >900mm; c>600mm; d 小学<8000mm; 中学<8500mm; e>120mm; f>550mm; 注:布置应满足视听及书写要求,便于通行并尽量不跨座而直接就座
第三章 建 主要使用房间平面设计 第三节 辅助使用房间平面设计 第四节 交通联系部分平面设计 第五节 建筑平面组合设计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筑平面设计
用来表达建筑物内部空间组合和外部 形象的建筑图有平面图、剖面图和立面图, 三种图样综合起来,即可全面地反映建筑 物从内到外、从水平到垂直的整体面貌。 建筑平面是表示建筑物各部分在水平 方向的组合关系,通常较为集中地反映建 筑功能方面的问题。因此,进行建筑设计 时,总是先从平面设计入手。
部分民用建筑房间面积定额参考指标
房间名称 中小学 普通教室 面积定额(m2/ 人) 1~1.2 备 注
小学取下限
办公楼
一般办公 室 会议室
3.5
0.5 2.3
不包括走道
无会议桌 有会议桌
铁路旅客站
图书馆
普通候车 室 普通阅览 室
1.1~1.3
1.8~2.5 4~6座双面阅 览桌
(二)房间的平面形状
3.风向和小气候因素 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及夏季或冬季的 主导风向,适当调整建筑物的朝向,使夏 季可获得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而冬季又 可避免寒风的侵袭。
第二节 主要房间的平面设计
房间是组成建筑物最基本的单位。 房间的形式包括房间的大小、形状以及 门窗设置等。
一、房间的面积、形状和尺寸
(一)房间的面积 1.房间的面积组成因素: (1)家具或设备所占面积 (2)人在室内的使用活动面积(包括使用家 具及设备时,近旁所需面积) (3)房间内部的交通面积
(1)对用地性质的控制。 (2)对用地范围、建筑范围的控制。 道路红线:是城市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边界线,一般由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用地条件图中标明。 建筑红线:也称建筑控制线,是建筑物基底位置的控制 线,是场地中允许建造建筑物的基线。 蓝线:是指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按城市总体规划确定长期保 留的河道规划线。 绿化线:是指城市规划建设中确定的各种城市绿地的边界 线。 (3)对用地强度的控制。 容积率:是指场地内所有建筑物的建筑面积之和与场地 总面积的比值。 建筑密度:是指场地内所有建筑物基底面积之和场地总 面积的百分比。 绿地率:是指场地内绿化用地总面积与场地总用面积的 百分比。 (4)建筑形态控制。
(2)间距
建筑物的间距是指相邻两幢建筑物之 间外墙面相距的距离。 日照间距是指前后两排房屋之间,根 据日照时间要求所确定的距离。 一般情况下,日照间距是确定建筑物 间距的主要因素。南向建筑物的日照间距 通常以冬至日或大寒日正午12时太阳能照 射到南向后排房屋底层窗台高度为依据进 行计算。
日照间距的计算公式为:
(二)房间窗的设置
窗的主要作用是采光和通风,同时也 起围护、分隔和观望作用。窗的设置对室 内采光、通风以及建筑立面构图等有着较 大影响。 建筑平面设计中.主要应解决窗的面 积大小和位置等问题。
1.窗的面积大小
窗的面积大小主要取决于室内的采光要求。不 同使用性质的房间对采光的要求不同,设计时,常 采用窗地面积比来初步确定窗的面积大小。 窗地面积比简称窗地比,是指窗洞口面积与房 间地面面积之比。
2、建筑物的朝向和间距
(1)朝向
影响建筑物朝向的主要因素是日照和通风。 根据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建筑物的朝向为 南向或南偏东、偏西少许角度时,可获得良好的 日照条件。 为了在夏季获得良好的自然通风,而寒冷地 区在冬季又能阻挡寒风的侵袭,在满足日照要求 的基础上,可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及夏季或冬季 的主导风向,适当调整建筑物的朝向。
3. 门的位置
确定门的位置应主要考虑家具设备布 置、交通流线组织、安全疏散以及室内自 然通风等方面的要求。
门的位置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房间的使用,所以确定 门的位置时要考虑到室内人流活动特点和家具布置要求。 考虑到缩短交通路线,争取室内有较完整的空间和墙面, 同时还要考虑到有利于组织采光和穿堂风。
4、技术经济方面的要求
房间的平面尺寸应使结构布置经济合 理。在墙承重结构和框架结构中,板的经 济跨度一般为2.40~4.20m,梁的经济跨 度一般为5~9m。 房间的开间、进深尺寸应尽量使构件 标准化,减少构件类型,便于构件统一。
二、房间的门窗设置
(一)房间门的设置 门的主要作用是联系和分隔室内外空 间,有时也兼起通风、采光用。门的设置 对人流活动、家具设备布置、内部空间使 用及安全疏散等有着较大影响。在建筑平 面设计中,主要应解决门的宽度、数量、 位置和开启方式等间题。
二、建筑平面总设计的内容 (一)设计要求
为保证城市发展的整体利益,同时也为确保建筑与总体 环境的协调,建筑平面总设计必须满足城市规划的要求,同 时应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制定的设计标准、规范、规定。 城市规划对建筑平面的总设计要求主要包括:对用地性质、 用地范围的控制,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绿化覆盖率、 建筑高度、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方面指标的控制,以及交通 出入口方位规定。它们对平面总设计的确定有决定性的影响。
民用建筑采光等级表
视觉工作特征
采光等 级 I 工作或活动 要求精确程 度 极精密 要求识别的最小尺寸 /mm <0.2 房间名称 窗地面积比
绘图室、制图室、画廊、手术室
1/3~1/5
II
III IV V
精密
中精密 粗糙 极粗造
0.2~1
1~10 >10 不作规定
阅览室、医务室、健身房、专业实验室
办公室、会议室、营业厅 观众厅、居室、盥洗室、厕所 贮藏室、门厅、走廊、楼梯间
民用建筑常见的房间形状有矩形、方 形、多边形、圆形等。在设计中,应从使 用要求、结构形式与结构布置、经济条件、 美观等方面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房间形 状。
一般功能要求的民用建筑房间形状常采用矩 形,当然,矩形平面也不是唯一的形式。
房间形状的确定,取决于功能、结构和施 工条件,也要考虑房间的空间艺术效果
1/4~1/6
1/6~1/8 1/8~1/10 1/10以下
(三)房间的平面尺寸
对于民用建筑中常用的矩形平面来说, 房间的平面尺寸是指房间的开间和进深。
确定房间的平面尺寸:
1、满足房间的使用要求
2.采光、通风等室内环境的要求
3、精神和审美要求
房间的平面尺寸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 提下,还应考虑人们的精神感受和审美要 求。房间的长宽比例不同,会使人产生不 同的视觉感受。 窄而长的房间会使人产生向前的导向 感,较为方正的房间会使人产生静止感。 确定房间的平面尺寸时,应选用恰当 的长宽比例,以给人正常的视觉感受。房 间的长宽比一般为1:1一1:2,以1:1一1: 1.5为宜。
2.门的数量
门的数量是根据联系和使用要求使、用人数 多少、人流活动特点等因素确定的,同时,还应 符合防火要求。 当一个房间面积超过60m² ,且人数超过 50m人,门的数量有2个,并分设在房间两端, 以利于疏散。 剧院、电影院、礼堂的观众厅安全出口的数 目不应小于2个,且每个安全出口的平均疏散人 数不应超过250人。
住宅 主要使用部 分 使用部分 (房间) 建筑物 (主要房间) 辅助使用部分 (辅助房间) 卧室、 起居室 厨房、 卫生间
教学楼
教室、 实验室
厕所、 贮藏室
交通联系部 分
走道、楼梯、门厅
第一节 建筑总平面设计
一、建筑平面总设计的基本要求
(1)使用的合理性。(2)技术的安全性和建设的经济性。 (3)环境的整体性。
2.影响房间面积大小的因素:
(1)房间用途、使用特点及其要求。 使用活动特点不同的房间,对面积有不同的要求。 (2)房间容纳人数的多少。 使用活动特点相同的房间,其面积往往取决于使用人数 的多少。 (3)家具设备的品种、规格、数量及布置方式。 为了满足使用要求,房间内通常都要布置家具设备,由 家具设备的尺寸、数量和摆放的位置,可确定它们在房间 内所占用的面积。 (4)室内交通情况和活动特点。 (5)采光通风要求。 (6)结构合理性以及建筑模数要求等。
• • • • •
为便于开启,门扇的宽度通常在1000mm以内。 门的宽度不超过1000mm时,一般采用单扇门; 1200一1800mm时,一般采用双扇门; 超过1800mm时,一般不少于四扇门。 民用建筑常用门的宽度为: 分户门:1000~1200mm; 住宅卧室:900mm ; 卫生间:700mm; 厨房:800mm; 阳台:800mm; 教室、办公室:1000mm
1.门的宽度
门的宽度通常是指门洞口的宽 度。 门的净宽即门的通行宽度是指 两侧门框内缘之间的水平距离。 门的宽度应满足人流通行、家 具设备搬运以及防火等要求,主要 取决于人体尺度、家具设备的尺寸 以及人流活动的情况。 根据人体尺度,每股人流通行 所需宽度一般不小于550mm。
有些房间的门,如供少量人流通行且 要求搬运一定家具设备的门或有较大家具 设备出人的门等,其宽度应在满足人流通 行的基础上适当加大。 有大量人流出人的房间,如体育馆、 影剧院和礼堂的观众厅等,门的宽度及门 的总宽度应符合(GBJ16-1987 )《建筑 设计防火规范》中的有关规定。
4.门的开启方式
• 门开启时要占据一定的空间位置,为避免妨碍门 外走道或其他空间的使用,房间的门宜向内开启, 如普通教室、办公室、居室、客房、病房等房间 的门多采用内开。 • 对于使用人数较多、面积较大的房间,如观众厅、 候车厅、大会议室、合班教室等,为便于人流疏 散,门应向外开启,或采用双向开启的弹簧门。 • 当几个门的位置比较集中时,应注意协调门的开 启方向,防止门扇开启时相互碰撞或阻碍交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