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成都地名研究成都是有近3000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國中西部拥有世界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
成都地名既是一种语言符号,又是一种社会象征,更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本文综合运用语言学、文化学等知识,在多角度分析成都地名的语言构成与分类、历史内涵及发展变化的基础上,结合成都地名现状,提出成都地名保护的建议和措施。
标签:社会语言学成都地名语言特征文化内涵保护措施地名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语言符号,它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城市地名也是一个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缩影,记录着一个城市发展变化的轨迹,是展现城市百态的一面“镜子”。
通过地名研究,我们可以探索到地域深厚的历史底蕴,发掘出具有价值的语言文化信息。
成都市地处平坦的四川盆地,气候温和,降水充沛,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称,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从开明氏统治成都算起,成都有近3000年的历史,成都地名文化资源十分丰富。
成都许多街道名称都与其文化渊源和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据吴世先《成都城区街名通览》统计,成都主城区的地名(街、路、巷、居民点)共有1244条[1]。
目前,对成都地名进行研究的成果并不多见,主要是郭建强的《成都地名探究》[2]、杨秋《成都地名的文化语言学研究》[3]、唐林《成都地名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对策》[4]、郭声波《宋成都平原地名考释》[5]等,以上研究成果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人们对成都地名由来和变迁的深入了解,增强了社会对地名文化的保护意识。
但以上研究成果也存在一些有待深入和拓展之处,成都地名社会语言学的相关研究至今阙如。
有鉴于此,我们运用《华阳国志》[6]《成都街名指南》[7]《成都地名掌故》[8]《成都出土历代墓铭券文图录综释》[9]等文献资料,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开展成都地名的语言学、文化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相关研究。
希望我们的研究成果能有助于发掘并弘扬成都乃至四川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准确把握成都地名的语言文化内涵,整体提升对成都地名的认知水平,加强成都地名的文化传承与保护。
一、成都地名的语言构成与分类地名作为一种语言符号,有着区别方位、反映社会文化的作用。
成都地名蕴含着浓厚的地方文化,每个地名都有其独特的语言结构特征。
在此,我们以成都主城区1244条地名为研究语料[10],来具体分析成都地名的音节构成和词汇结构。
(一)成都地名音节构成分析地名音节构成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地名的音节构成,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地区民众的语言使用习惯和倾向。
通过地名音节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一定时期人民的生活状况和生活环境,以及民众市井生活在时代变化中产生的一些新事物。
从汉语词汇发展的历史来看,上古汉语以单音节为主,中古汉语出现了复音化的趋势。
春秋战国以前,语言复杂度较低,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能够满足人们的日常交际需要,这在成都地名的命名也有所反映。
而随着语言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社会分工的细化,对事物的认识更加细致深入,需要区别出不同事物,所以三音节、四音节乃至更多音节的地名相继出现。
成都现存地名包含了从双音节到七音节的地名,其中以三、四音节为主。
以下是部分地名的列举分析:1.双音节地名锦里、岷江、郫县2.三音节地名春熙路、浆洗街、椒子街、金马街、科甲巷、猛追湾、千祥街、琴台路、青年路、青石桥、驷马桥、望江楼、武侯祠、玉泉街、岳府街3.四音节地名有光华村街、红庙子街、拐枣树街、落酱园巷、人民南路、三元正街、四圣祠街、铁箍井街、牛王庙街、五岳宫街4.五音节地名有大福建营巷、点将台横街、肥猪市横街、古卧龙桥街、荷花池西路、九里堤中路、燕鲁公所街、平安桥正街、一心桥横街、饮马河上街、忠烈祠坝街5.六音节及以上地名有二仙桥西北一路、二仙桥西一巷、青羊东一路北巷、天祥寺河边街、小红土地庙街、一环路南四段从以上罗列的地名来看,成都地名中单音节地名已经消失,多音节地名广泛存在,其中区分方位的地名比较多,凸显了地名的标志作用。
(二)成都地名词汇结构分析地名是一种特殊的专有名词,它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产物。
从地名的词汇结构,我们可以看出地名所蕴涵的社会性、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等属性。
地名通常由专名和通名两部分构成,它们具有不同的作用:专名是用来区分各个地理实体的,特点鲜明,往往联系着历史人文事件或周边自然景观;通名是用来区分地理实体类别的,代表该地名所属类别。
成都地名也不例外,许多地名背后都深藏着历史典故和文化内涵,记录了从古至今蜀地文明的千姿百态。
如“琴台路”就是由专名”琴台”和通名“路”构成的,相传“琴台路”与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的抚琴堂有关。
1.“专名”形式地名组成只有专名,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直观展现了本地区的语言使用习惯。
但由于受到地名规范化影响,地名被要求定位归属清晰,现保存较少。
如:大炕沿儿、火巷子、水巷子、席草田、小西天(已消失)。
2.“专名+通名”形式该形式是最实用的一种地名命名形式,在成都地名中也是最普遍的。
人们通常喜欢把带有事物特点的专名和区分类别的通名相结合组成地名,这样既能保留特色又可以方便归类统计。
比较常见的一些通名有:坝、村、沟、河、街、口、里、路、门、庙、桥、市、亭、湾、巷、堰。
如:槽营坝、大科甲巷、复兴里、合江亭、交通路、骡马市、荔枝巷、猛追湾、牛市口、牛王庙、平安巷、前沙湾、青羊街、树德里、双栅子街、水碾河、天竺街、万里桥、先锋路、小盐市口3.“专名+通名+通名”形式这种形式是由专名加双通名复合组成的,以“專名+通名”形式为基础,前半部分“专名+通名”在社会语境中使用频繁,整体逐渐演变成一种特殊的专名,才能在其结构后增加通名组合成新地名。
如:成都的“武侯祠大街”,最初“武侯祠”是单独的地名,后为满足城市建设增设新地名的需要,又在“祠”后增加“大街”一通名。
如:多宝寺路、肥猪市街、光华村街、荷花池路、黉门街、马河湾、倪家桥路、体院路、万年场路、洗面桥上街。
4.“专名+通名+通名+通名”形式此种专名加三个通名的地名形式不多见,由于过于繁琐,仅仅是用来区别地名的不同。
如:曹家巷工人村、崔家店路、抚琴三道河巷、金家坝街、米市坝街。
5.“通名”形式只由通名组成的地名,往往是根据人的居住活动环境和人们普遍的命名习惯取名,有时我们在相距甚远的两个城市可以发现完全相同的地名,如靠着河边的路就取名为“河边路”。
成都地名中也有个别相同情况。
如:城边街、城隍庙、经一路、宁夏街、陕西街、学府路、小河街。
二、成都地名的历史来源与变迁地名是城市发展变化的“记录者”,每个地名都有自己的独特内涵。
文字符号积累了浓厚的历史文化,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具有丰富的研究价值。
成都地名的来源呈现出多方面多层次的特点,较好地反映了成都的自然、历史、人文风貌。
(一)反映自然地理风貌1.河流桥梁成都平原古代多河流、水井,所以桥梁沟渠广布。
李白有诗句“锦江东流绕锦城,星桥北挂象天星”就是赞美成都的河流桥梁的。
虽然成都地区历史上水系发达,但是时过境迁,饱受战火和岁月的冲刷,许多河流、桥梁已经不复存在,只留下了与之相关的部分地名。
如:金河街、锦江路、井巷子、九眼桥、莲花池街、凉水井街、南沟头巷、水碾河、顺河街、铁箍井街、梓潼桥。
2.花卉、动物、植物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为成都花卉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据史书记载,古代成都气候比如今更温暖,城内种植各种花木,与花木相关的地名也沿用至今。
成都被称为“蓉城”,就是因为后蜀孟昶于城墙上遍种芙蓉,每到深秋,芙蓉花开,四十里如锦绣。
其他花卉动植地名有:冻青树街、干槐树街、拐枣树街、桂花巷、老虎巷、梨花街、荔枝巷、泡桐树街、狮子巷、乌鸦坡、竹林巷等。
3.数字方位人们在给街道命名时经常会加入一些数字和方位词以便于标记地理位置和确定主次程度。
方位地名一般都会带有“东、西、南、北、正、前、后、上、中、下”等方位词,有时还会增加数字。
如:二仙桥东路、二仙桥西路、建设南街、建设中街、莲花村北五巷、莲花村东一巷、青羊正街、文庙后街、一环路西二段、一环路西一段。
(二)反映民众心理倾向1.祈福求善心理人们普遍会对事物的发展寄予美好的祝愿,如“安、长、德、福、隆、寿、顺、兴”等字,有的是表达人们祈求亲朋好友幸福安康,有的则祝愿自己的事业一帆风顺,有的则表达对财富和长寿的追求。
成都地名中有不少此类地名。
如:长春巷、长顺上街、大科甲巷、福善巷、福兴街、平安巷、仁寿里、上升街、万福街、永安街。
2.求雅避讳心理人们对一些粗俗卑微的地名往往有排斥心理,通常采取谐音改字或相近换字的方法使其雅化,更容易让人接受。
如青羊区的“监墙街”,清朝时期,街东侧本为成都县监狱围墙,故称“监强街”,后因名称欠佳,谐音雅化为“千祥街”;锦江区的“大坟包”,因巷内有一座古墓而得名,后因名称欠雅改为“大同巷”。
类似的还有“八宝巷”(原名“笆笆巷”)等。
还有为避免地名包含一些长者或尊者圣贤的名字而改字,如“纯化街”,清初名为“淳化街”,后避同治“载淳”名讳,改为今名。
3.宗族集群观念从古至今,中华民族都很看重血缘亲疏关系,同姓的人相互之间有一定的认同感。
同一个地区的人在距离家乡遥远的地方相见时也会有亲近感。
他们往往接触交流得更频繁、更亲切,组成不同群体。
成都还有一种因为特殊的群体聚集而形成的地名,明末张献忠屠蜀导致人口骤减,战后清政府组织移民填补川内缺失人口,这些移民在成都建立了各自的会馆,与会馆姓氏相关的地名也就产生了,如“燕鲁公所街”,清代燕、鲁两地同乡会在此修建了一座公用会所,因此得名。
再如:湖广官街(已消失)、林家巷、马家巷、陕西街、王家塘巷、殷家沟。
(三)反映政治经济状况1.政治活动政治可以从多方面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地点区域的命名也不例外。
有些地名带有强烈的政治气息,反映了一定时期内普遍政治认知和社会管理状况。
相关的内容有军事活动、社会治理、舆论口号、方针政策等。
成都长期作为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交通、军事中心,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力。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后都有新地名产生,比较典型的有“胜利街”,该街命名时间是1947年,正值抗日战争胜利之后。
再如:东御街、工农村、共和路、红星南路、护城街、校场坝街、解放路一段、民生里。
2.商贸经济成都市带有贸易活动地点的地名再现了当年车水马龙的商业景象,间接反映了城市的商业分工和规模。
历史上成都的商业非常繁荣,唐朝时就有“扬一益二”的说法。
三国时期,成都因蜀锦闻名,蜀汉王朝曾建立“锦官城”以保护蜀锦生产。
北宋时期,成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于是就有了后来的“椒子街”(谐音演变)。
如今,从保留下来的地名仍然可以看到过去老成都商贸盛况,如:北打铜街、草市街、鸡市巷、浆洗街、金丝街、锣锅巷、骡马街、牛市口、染坊街、纱帽街、杀猪巷、暑袜街、铁匠巷、油篓街、盐市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