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半岛地区高句丽山城的地缘背景与军事作用探析高句丽立国七百余年,在我国的东北地区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历史。
然而伴随政权的覆灭,其所创造的昔日文明也逐渐湮没在岁月的长河之中。
今天的人们在努力从寥若晨星的文献中复原其原貌的同时,也愈加意识到对其遗址遗迹调查研究的重要性。
作为长期雄踞于东北一隅的高句丽政权,为我们今天的研究留下的最丰富、最重要的遗址就是那些依然耸立于群山之巅的山城。
这些山城虽然大多因风雨、岁月的剥蚀而失去了往昔的巍峨雄伟,却依旧向我们展现着一千三百多年前高句丽人的技术、工艺、审美、生活习惯以及战略部署等内容。
从高句丽政权的疆域范围来看,辽东半岛地区是其重要的经略地区之一。
根据考古调查,目前辽东半岛尚存的高句丽山城遗址有57处,那么高句丽人为何在狭长的辽东半岛修建了如此众多的高句丽山城呢?通过对文献的整理研究和实地考察,我们认为高句丽人对辽东半岛地区的重视与辽东半岛的地缘背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同时由山城构筑的辽东半岛防御体系在高句丽防御隋、唐中原王朝的征伐中,对护卫高句丽的腹地和京畿要地起到了重要的缓冲作用。
一、辽东半岛地区高句丽山城修筑的地缘背景(一)辽东半岛的地理环境为高句丽山城的修筑提供了先决条件所谓的辽东半岛地区,就是中国东北大陆最南端伸入黄海与渤海之间的岬角地域。
一般来说,划分辽东半岛北端的切线,是以辽河河口与鸭绿江江口平行的直线为标准。
其行政区划包括辽宁省大连市、营口市、丹东市和鞍山市所辖的海城市和岫岩满族自治县。
半岛的北部宽约150千米,由北向南渐窄,最南端为大连市旅顺口区的老铁山。
如果从空中俯瞰辽东半岛的地形,犹如从东北腹地的长白山脉向南延伸的犁铧,将黄渤二海铧开。
辽东半岛地域狭长,面积不到3万平方千米。
长白山系——千山山脉及其余脉纵贯半岛的南北,构成了从东北向西南延伸的山脊。
整个半岛呈现出北高南低,南窄北宽的地势,其地貌基本可以概括为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海岸五大特征。
辽东半岛山地形态共分为三种:其一,中山,是专指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上的山体。
这种山体大多分布在辽东半岛北部的山脉中,其地理位置主要在盖州市东部、岫岩西部、庄河北部、营口东南部地区。
其二,中起伏低山,是指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下,起伏高度大于或等于500米的山体。
这种山体在辽东半岛地区分布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中山周围连绵不断的分布着,另一种山体则是在小起伏低山和丘陵地域呈孤岛状分布着,中起伏低山与中山山体一起构成了千山山脉的骨架。
其主要山峰有瓦房店、普兰店、盖州市交界处的老冒山、东大顶子山、金州区的大黑山等。
这些山峰的海拔高度大都在600—800米左右。
山体的构成主要以变质岩、花岗岩和石英岩为主,山势陡峭,高句丽的中型和大型山城多数选址在中起伏低山,充分利用山体的高度与陡峭构筑防御,并就地取材利用山石作为砌筑山城的城墙石。
其三,小起伏的地山区,起伏高度在200—500米左右。
主要分布在辽东半岛的北部和南部接近丘陵地带,例如旅顺口区的老铁山、庄河市的城山都是典型的小起伏低山区。
构成这种山体的岩性状况比较复杂,北部多为花岗岩、片麻岩构成,南部则由石英岩、钙质板岩和石灰岩组成。
辽东半岛的丘陵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和南部地区,分为高丘陵区和低丘陵区两部分。
其一,高丘陵区海拔高度在500米以下,起伏高度在100—200米之间,主要分布在盖州市北部,凤城西南、瓦房店东部,南部主要分布在金州区大黑山附近,以及大连—旅顺之间的低山外围地区。
其二,低丘陵主要指海拔高度小于500米,起伏高度在100米以下。
辽东半岛地区的低丘陵分不十分广泛,主要分布在盖州市、普兰店市、金州区的黄海沿岸。
尤其是登沙河口至大洋河口之间的地带,分布的最为广泛。
有些丘陵就分布在靠近沿海的河谷平原中,犹如一座座浑圆倒扣着的大锅。
丘陵地带的土质多为沙质粘土夹杂着碎石等残积物,土壤发育较好,尤其是易于耕作。
辽东半岛的台地分布较为普遍,台地的形态宽广,以缓坡为主呈现出岗丘状,并有零星的孤丘分布在台地上。
从地质学角度观察,台地按其成因可分为侵蚀剥蚀台地、洪积台地、海蚀台地、黄土台地等类型。
其中黄土台地往往被辽东半岛的古代居民作为重要的居民区利用,修建墓地、建设城池或建立砖窑等。
辽东半岛的平原面积较小,且分布零散,类型多样。
河流的中上游有狭窄的河谷平原,较大的河流下游河谷及河口地带分布有较大面积的河谷平原及三角洲平原,山前则分布着规模不大的洪积平原,在较大的海湾附近分布着海积平原。
辽东半岛地区由于地下水充沛,所以半岛上的河流发育十分充分,主要河流有大辽河、大清河、熊岳河、复州河、碧流河、大洋河、鸭绿江等河流。
半岛上古老的变质岩风化成波状丘陵,沿岸海蚀崖、岩滩、岬角众多。
近海处的众多的岛屿环绕着半岛分布成环状的外环岛屿链。
总观辽东半岛的地理环境,地域狭长,多山地丘陵,少平原低地,海岸曲折,河流纵横。
因为山地和丘陵的阻隔,使得沟通辽东半岛东西、南北的交通自古以来便主要依赖于穿梭于群山中的河流和群山向峙形成的山谷。
高句丽山城选址的高山,无一例外的都地处水陆交通的枢纽之地,其目的无外乎便于对交通要道的管控。
另外,辽东半岛山势险峻的群山为高句丽山城的修筑提供了自然天险和屏障;丰富的石材资源,为高句丽人修筑山城城墙提供了就地取材的优越条件;群山中发育充沛的山泉为高句丽人据守山城时提供了维系生命的源泉;山城外错落分布的平原为高句丽人提供了日常的居住和耕种场所。
辽东半岛这种优越的地理环境为高句丽修筑山城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
另外,辽东半岛虽然地域狭长,但是气候适宜、资源丰富。
既有适合农耕的土地,又有适合渔猎的山林、河流与绵延的海岸线,特别是盐、铁资源十分丰富,为古代政权的发展提供了举足轻重的战略物资。
从出土的高句丽铁器来看,既有犁、铧、镰、锹和铁镞、鱼钩等农业生产、渔猎捕捞工具,也有锅、盆、刀、钉等生活用具和作战使用的刀、矛、铠甲、头盔、马具等军事装备,其种类繁多,工艺精良,说明高句丽具备较高的冶铁技术水平,并且铁制器具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对铁资源有着较大的需求。
因此,高句丽在历尽艰难攫取了对辽东半岛的统治权之后,充分利用地理优势修建了大量的山城,其主要目的之一便是通过军事部署巩固其对该地区的统治,从而获取丰富的资源储备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辽东半岛地理位置突出,战略意义重大辽东半岛地理位置前突,半岛的左翼隔黄海和鸭绿江与朝鲜半岛近在咫尺,右翼隔渤海与幽燕地区遥遥相望,南端则与山东半岛一海相隔,其直线距离只有66海里(1海里等于1.852公里),且中间的海域中分布着庙岛群岛,形成了天然的水陆桥梁。
这是自古以来中原通往东北腹地的最便捷的一条水路。
因此,自秦汉以来中原王朝就通过这一孔道,对中国的东北乃至朝鲜半岛实行军事管理与控制。
同时,由于辽东半岛的这种特殊的前突地理位置,东北地域各民族与中原及朝鲜半岛的交往,无不都是依托辽东半岛而展开。
辽东半岛的北部与古代辽东重镇辽东城的所在地(今辽阳市)毗邻。
早在战国时代,燕国就在这里建立了辽东郡。
此后,无论是秦汉、三燕、魏晋、还是高句丽、隋唐、辽、金、元、明、清都曾以辽阳城为中心,实行对中国东北地区、以及朝鲜半岛北部的管辖。
尤其是高句丽为了争夺辽东,先后与曹魏、公孙渊政权、三燕政权进行了长达二百多年的战争,最后终于在公元404年占领了辽东城(辽阳城)。
此后,高句丽据有辽东地区达260年之久。
在长达两个半世纪的时间里,高句丽人为了长期据有辽东地区,以辽东城为中心在辽东半岛地域修筑了数十座山城,来拱卫辽东城和辽东地区。
高句丽人在繁荣和进一步促进辽东地区古代民族与中原汉族文化融合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
实际上,战国以来所形成的辽东文化,对高句丽的文化、辽东半岛文化、朝鲜半岛文化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
尤其是壁画墓、城市的修筑方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生产方式、生产工具的制造等方面影响至深。
1953年,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平安南道顺川郡龙凤里附近的一座古墓壁画中发现了绘有辽东城址的壁画。
这幅辽东城的城郭图,是目前为止发现最早和最完整的辽东城城区图。
根据壁画的描绘,我们知道辽东城由内外双重城垣组成,主城区则位于辽东城的中央部位,紧邻它的南部和东南部可以看出小外城的形状。
西侧有类似城壕或河道的痕迹,城的附近则有山脉绵延。
这与今天辽阳城附近的太子河与首山的地形完全相合。
在城郭图的城墙上修有女墙和雉堞式建筑,其中的女墙和雉堞酷似砖砌和石块垒砌而成,说明当时的辽东城已经使用了专门建城用的砖和石块,城门和城墙四角均修筑有楼阁式的建筑。
外城的西门与内城的西门处在一个中轴线上,在内外城的西门之间保存有楷书“辽东城”三字,这是确定这座古墓壁画中所绘城郭图的时代最有力的证据,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辽东城最原始的史料。
“辽东城”的墨书,为这座古墓的断代提供了有利依据,因为辽东城是高句丽时代占据古襄平城后改称的辽东城,它是高句丽时代辽东地区的首府。
当然,也是沟通东北腹地、朝鲜半岛、辽东半岛与中原地区、辽西及蒙古高原的一大都会。
近代以来,由于辽东半岛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这一地域一直是军事战略要地,许多重大事件与战事几乎都发生在这里。
无论是鸦片战争、清日甲午战争,还是日俄战争都是以辽东半岛为中心而展开的。
1865年,中英之间签署了不平等的《天津条约》,致使辽东半岛的西端,今辽河河口右岸诞生了新的城市——营口市。
营口实际上最早成为中国东北地区的对外贸易中心。
1895年前后的清日战争,也是以日本侵占辽东半岛为最后结局。
由此而产生的清日《马关条约》、以及1905年日俄战争后产生的《普茨茅斯条约》。
此外,还有《江华岛条约》、《清俄秘约》、《日韩合并条约》,以及东清铁路的诞生等,这些影响世界格局的重大历史事件无不与辽东半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也就是说近代以来的日本崛起,清朝的衰败,朝鲜半岛的沦陷以及东北亚地区国际环境的重大变迁等等,几乎都是围绕着辽东半岛为中心而发生的。
辽东半岛记录了世界近代史上太多的重大事件和历史变故。
在东北亚地域内,由山东半岛、朝鲜半岛、辽东半岛这三个半岛的特殊地域所构成的山海半岛所组成的地理环境,在世界地理环境中也属于极其特殊的例证。
由山东、辽东、朝鲜半岛组成的东北亚地区的半岛圈,辽东半岛则居其中央部位,当属于最为敏感的中枢神经的位置。
可以说,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由上述三个半岛地域进出于东亚大陆是最为便捷的军事战略要地。
只要具有辽东半岛便可以保证朝鲜半岛的安全,更可以通过辽东半岛作为跳板入主中原。
因此,日本军国主义特别重视辽东半岛的军事战略作用,并两次不惜任何代价占领辽东半岛,由此巩固对朝鲜半岛与山东半岛的军事占领,进而完成对中国的全面侵略。
因此,无论古代还是近代,无数的史实均验证了辽东半岛地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