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安高句丽古迹介绍
集安高句丽古迹位于集安市。在集安市周围的平原上,分布了一万多座高句丽时代的
古墓,这就是闻名海内外的“洞沟古墓群”。其中太王陵、坟和千秋墓等规模宏大。坟有
“东方金字塔”之誉,墓基每边长31.58米、高12.4米,墓体呈方锥形,共有7级阶梯,
全部采用精琢的巨型花岗岩石条砌筑而成,墓室顶部用整块巨石覆盖。墓体建筑雄伟,造
型明快庄严。坟是高句丽时代石造建筑艺术的杰作。古墓群中许多墓室里至今仍完好地保
存着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内容丰富及具有传奇神话色彩的墓室壁画。
高句丽古墓壁画有着丰富的内容,其中的四神崇拜、伏羲与女娲图、神农图、道家羽
衣仙人图等均体现了中原对高句丽文化的全面影响。同时高句丽的射猎、战争壁画也体现
了其作为一个边疆民族所具有的尚武好战特点,应该指出的是,这些图画在构图等方面与
中原魏晋以来的古墓壁画并无重大区别。高句丽壁画是反映高句丽在文化上属于中华文明
体系的铁证。炎帝曾三次出现在吉林省集安市的高句丽五号墓四号和五号壁画上,证明了
高句丽也是炎黄后代。伏羲、女娲、神农氏、飞天、乘龙仙人、驾鹤、仙人、伎乐人、造
车的奚仲、神力士和日月星辰也出现在壁画上。这一现象
, 正好说明 , 高句丽文化与炎黄文化一脉相承。
高句丽gāo gōu
lí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也简称高丽非后来王建建立的王氏高丽,是西汉到隋
唐时期东北地区出现的一个有重要影响的边疆民族。周秦时期,高句丽的先人一直生活在
东北地区。公元前37年,夫余人朱蒙在玄菟郡高句丽县辖区内建立政权。高句丽鼎盛时
期其势力范围包括吉林东南部、辽河以东和朝鲜半岛北部。公元668年,高句丽被唐王朝
联合朝鲜半岛东南部的新罗所灭,在历史上持续了705年之久。
位于吉林省集安市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和贵族墓葬及墓室壁画,是已被历史长河湮没
的高句丽所创造的辉煌文明的经典。
历史都城
高句丽王城由平原城与山城相互依附共为都城,包括国内城和丸都山城始名尉那岩城。
这是高句丽早中期公元1―5世纪的都城,也是高句丽政权延续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
7000座高句丽时代的墓葬在高句丽王城外,位于群山环抱的洞沟平原上。许多墓室里
线条流畅、内容丰富并具有传奇神话色彩的精美的壁画是这些古墓的特色所在,虽然距今
已有千余年,仍然色彩鲜艳。洞沟古墓群中以坟、太王陵为代表的14座大型高句丽王陵
及大量的王室贵族壁画墓,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高句丽的历史进程,也是高句丽留给人类的
弥足珍贵的文化、艺术瑰宝。
都城
这是高句丽早中期公元1——5世纪的都城,也是高句丽政权延续使用时间最长的都
城。国内城是为数不多的地表保存有石筑城墙的平原城类型都城址,保存下来的城墙依然
坚实牢固而又不失美观庄严,都城风范尤存。丸都山城位于向西低矮倾斜的山麓,布局因
山形走势而巧妙构思、合理规划,完美地实现了自然风貌与人类创造的浑然一体。通过考
古发掘呈现的宫殿址遗迹,仍可显示原有建筑的恢弘气势。建筑群中发掘出对称结构的两
处八角形遗址,国内史学界认为鉴于寺庙等处经常出现八角形建筑,可能是举行祭祀和仪
礼的场所。在东北亚地区中世纪时代城址中,国内城与丸都山城是都城建筑的杰作。
古墓群
高句丽王城外,在群山环抱的洞沟平原上,现存近7000座高句丽时代墓葬,堪称东
北亚地区古墓群之冠。洞沟古墓群的许多墓室里绘有线条飘逸流畅、内容丰富并具有传奇
神话色彩的精美壁画,距今虽已千余年,仍色彩鲜艳,著名的壁画墓有角抵墓、舞踊墓、
三宝墓、四神墓、五盔坟等。不仅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高句丽的历史发展进程,也是高句丽
留给人类的弥足珍贵的文化、艺术瑰宝。
东方金字塔
是最具代表性的大型高句丽王陵,造形颇似古埃及法老的陵墓,被誉为“东方金字
塔”。坟墓基长31米,高12米,墓体呈方锥形,共有7级阶梯,全部采用精琢的巨型花
岗岩石条砌筑而成,墓室顶部用面积约50多平方米的整块巨石覆盖。墓室内并排置放着
两个石棺床。在坟的顶端,四边条石上留有排列整齐的圆洞,墓顶的积土中有板瓦、莲纹
瓦当和铁钩一类构件,可以看出是亭阁建筑的遗迹,这与北方古代其他少数民族的丧葬习
俗极为吻合。坟后面原有四座式样相同的陪葬墓,规模小得多,现仅存一座。
东方第一碑
坟的墓道朝向不远处的太王陵。太王陵的东侧矗立着被称为“东方第一碑”的好太王
碑,是长寿王为纪念第十九代王永乐太王而建。碑石由一块方柱形巨石修琢而成,高6米
多,四面环刻文字共1775个,字体介于隶书与楷书。汉字镌刻的碑文记述了好太王一生
的功绩和有关高句丽起源及建立政权的传说,是高句丽保存至今最长的一篇实物文字资料。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