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2004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绩效评价体系研究”(课题编号:NX04G L08)的成果。
收稿日期:2004208225作者简介:李新荣(1967-),男,科研处计划科,科长,副研究员。
研究方向:高教管理研究工作。
高等农业教育,2004211,11:60263H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 ,2004211,11:60263重点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的互动关系李新荣(绍兴文理学院,浙江绍兴312000)摘要:在阐述重点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关系的基础上,对重点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分析,并重点探讨了重点学科建设要素与研究生教育呈现良性互动关系时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关键词:高校;重点学科;研究生教育;关系中图分类号:G 64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1981(2004)1120060204 重点学科是高校申报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重要基础,高校重点学科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到其硕士点和博士点的增长速度,如果没有明确的重点学科建设目标及其有质量的工作,就不可能争取到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也就不可能有较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
对目前尚无硕士点的高校而言,重点学科建设是其生命线,只有通过重点学科建设,才有可能创造条件与有实力的兄弟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逐步积累研究生教育与培养的经验,并逐步申请设立硕士点甚至博士点,从而单独培养研究生,实现从培养较低层次人才到向较高层次人才的跨越;对已有硕士点的高校而言,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既是培养研究生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研究生质量的重要保证,进而为创立博士点,培养博士生创造条件。
因此,研究高校重点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之间的互动关系与作用,对于高校做好重点学科建设绩效评价与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重点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之间互动关系的表现形式重点学科是申报硕士点、博士点的基础,硕士点、博士点是开展研究生教育的载体,也是重点学科与研究生教育之间的“桥梁与纽带”。
高校重点学科与研究生教育之间互动关系的表现形式如图1所示。
图1 高校重点学科与研究生教育之间的互动关系 (一)“互不相关,逐渐接近”型这类高校由于办学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只有本专科教育,还没有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没有研究生教育,重点学科与研究生教育之间虽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各重点学科不断提高建设水平,为学校实现争取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及自身成为硕士点的目标而不懈努力,二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接近。
(二)“相互制约,被动适应”型这类高校虽已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但只有个别硕士点甚至还没有自己的硕士点,只能与有实力的兄弟院校联合培养少量硕士研究生,从而积累研究生教育的办学经验,重点学科与研究生教育之间往往呈现互为制约,被动适应的关系。
(三)“相互协调,主动适应”型这类高校不但已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而且还有自己较多的硕士点,能单独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重点学科与研究生教育之间往往呈现相互协调,主动适应的关系。
(四)“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型这类高校不但有了硕士点,而且还有自己的博士点,能单独招收培养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能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重点学科与研究生教育之间往往呈现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关系,一方面,加强重点学科建设,进行科学研究是培养研究生的重要手段,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另一方面,研究生教育对重点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研究生是高校科研队伍的生力军。
二、高校重点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之间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高校重点学科与研究生教育之间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如图2所示。
重点学科推动→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拉动←重点学科 (1)推动作用(着力点在:重点学科) (2)拉动作用(着力点在:研究生教育)图2 高校重点学科与研究生教育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重点学科建设对研究生教育的推动作用拉动不等于推动,拉动的着力点在前,而推动的着力点在后,二者有一定的区别。
因此,重点学科对研究生教育的推动作用的实质是:通过抓好重点学科建设这个着力点去推动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地方高校可通过采取诸如建立与完善重点学科建设的运行机制,包括重点学科选定的科学筛选制;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引进制、竞聘上岗制;学科科研工作的目标考核制;各级学科发展的升降层级制以及建立完善重点学科建设的激励机制与评估机制等措施,促使符合条件的个别重点学科率先成为硕士学位授予点,起榜样与表率作用,以点带面,使更多的重点学科通过建设成为硕士点甚至博士点,从而推动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培养出更多更好能满足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硕士与博士学位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研究生教育对重点学科建设的拉动作用由于拉动的着力点在前,研究生教育对重点学科的拉动机制的实质是:通过发展研究生教育这个着力点去拉动重点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地方高校必须创造条件,首先争取成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其次与有实力的兄弟院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最后单独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
通过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与培养机制,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加强研究生教育的二级管理与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监督与评估等,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同时,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结构的最高层次教育,研究生一般都会参与科学研究工作,直接参与知识创新的活动,因而研究生为社会所作的贡献也最大,那些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相应的重点学科就会得到大力扶持与发展,从而拉动促进所在重点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促使这些学科经过努力成为硕士点甚至博士点。
三、重点学科建设要素与研究生教育之间的关系高校要想使重点学科与研究生教育之间呈现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关系,必须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一)学科带头人与研究生教育高校人才培养主要包括学术队伍建设和高级人才的培养。
学术队伍是学科建设的核心,也是学科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
同样,要培养出高质量的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高级人才,离不开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只有抓住学术队伍与研究生队伍建设这个根本,才能把重点学科建设好、把研究生教育培养好。
学科带头人在学科队伍中的地位极其重要,其实力决定了学科队伍的整体水平。
一个杰出的学科带头人,不仅能带好带活一个学科,而且会对整个学校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给学校带来巨大的声誉。
高校要使重点学科能够持之以恒地向前发展,关键在于培养和造就一批素质优良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高校在选拔学科带头人时,要考虑他们的年龄、学历、学术水平、领导能力等方面的条件,要建立和完善各层次・16・ 总161期李新荣 重点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的互动关系重点学科建设的学科带头人负责制,明确每一层级重点学科建设目标及其相应学科带头人的责、权、利,实行竞聘上岗,上岗前学科带头人与学校签订相应层级的重点学科建设计划任务书,建设期满要根据相应层级重点学科建设目标进行考核,并视考核结果实施奖惩。
在研究生教育中,导师的作用举足轻重,因为研究生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的培养教育工作,只有业务水平高、思想素质好的导师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研究生。
因此,地方高校必须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逐步完善导师遴选制度,建立年龄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的导师队伍,既要发挥导师教书育人的主导作用,实施新导师的上岗培训制度,在德才两方面把好聘任关,又要建立严格淘汰制度,使导师队伍管理规范化和科学化。
只有建立完善遴选、培养和监督导师的管理制度,研究生的培养才能真正实现量和质的双重飞跃。
在具有研究生学位授予点的重点学科中,其学科带头人一般都是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导师中往往还包括一些学科梯队中的学术骨干。
因此,为了加强学术队伍和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一方面要精心培养学科梯队中的学术骨干,使其能尽快符合研究生导师的聘任条件,成为名副其实的研究生导师;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在某一学科研究领域具有显著成就的研究生导师以及招聘高学历研究生,充实学科学术队伍,为进一步做好重点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工作注入“新鲜血液”和“后备力量”。
(二)科学研究与研究生教育科学研究既是重点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培养研究生的最重要手段。
学科研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该学科能否成为研究生学位授权点,是否有资格从事研究生教育与培养工作。
同时,通过研究生培养客观上促使高校的相应学科形成相对稳定的学科研究方向;研究生是协助导师完成重大学科研究任务的有生力量,在从事具有先进性、前沿性、创新性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也促使研究生不断提高学科研究水平。
1.从研究生教育起源看,科学研究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1810年普鲁士教育部长威廉・冯・洪堡创办了新型的柏林大学,提倡“学术自由”、“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等新思想,树立了“传授知识与创造知识相统一”的大学观念。
柏林大学把研究生教育看作是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阶段,使德国大学很快成为培养高级科研人才的摇篮。
1876年美国教育史上第一所以从事科研和培养研究生为主的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正式成立,它使美国大学第一次把研究生培养放在首位,它的创办标志着研究生教育和科研地位在大学中的确立,表明科学研究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
2.从研究生教育的内涵看,科学研究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研究生教育是以研究为主要特征的高层次的建立在二级学科基础上的专业教育,它主要是通过研究生参加必要的研究活动,如参加课题研究、进行专题调查等使其在本学科、专业领域具备一定的研究和创新能力。
综观各国的研究生教育,其共同点:(1)研究生教育是在大学本科教育之后,与科学研究结合而形成的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一种教育制度;(2)研究生教育与本国的学位制度密切相关,在我国还专门形成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专用术语。
各国研究生教育大体可分为攻读硕士学位和攻读博士学位两个层次,也有不分级的;(3)研究生教育是为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和教育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它已成为各国科技、经济以及国防竞争力的关键,也是各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研究生教育的内涵主要是“传授知识和创造知识”,其中通过科学研究去创造知识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
3.从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看,科学研究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保证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用的具有一定特征的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样式和运作方式。
目前学术界一般把研究生教育分为“学徒式”、“专业式”和“协作式“三种主要模式,近些年来,不同模式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融合趋势。
学徒式培养模式,又称“科研”模式,产生于新德国大学运动后的19世纪中叶,它强调师生之间的衣钵继承关系,导师主要通过科研活动负责和指导研究生培养的各方面工作,师生间是师徒关系,没有课程和学分要求。
专业式培养模式,又称“教学・科研”模式,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美国研究生教育,它体现了一种规范化的专业教育,培养计划标准化;教育管理专业化、制度化,形成了建立在学院制基础之上的研究生院制,负责研究生的招生和培养的总体指导。